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归于生活”
2020-12-20张海花
张海花
(河北省东光县龙王李镇耿东小学 河北 东光 061600)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在考试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应用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或是逻辑能力等单一的能力或技巧,还有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处理事物关系的能力与计算的综合考查。在平时的解应用题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题干来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且需要根据已知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答问题。由于应用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处理应用题时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将应用题“归于生活”或许是值得推行的理念。
1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不难发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干往往是由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形成的问题,例如最常见的切水果、分饼干、上学等问题,这些大多是取自于生活情景的应用题,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的“生活即教育”由此得以体现。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借助学生对常见生活情景的熟悉程度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知识。
2 数学与生活脱节的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取材于生活的应用题始终是抱有一种畏难情绪,甚至是偏于畏惧的态度,这或许与应用题较大的难度与较高的分数占比有关。所谓的应用题取材于生活是指应用题的内容大多以生活中的常见情景作为背景,而成为一道题则是将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抽象化,并以某一个数学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接触到的最多的是这一数学模型的形式;在解答完成后,这一道应用题给学生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用来解题的数学模型,而不是与这一道题相关的生活情景。为了解决这一不良现象,将取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应用题归于生活势在必行。
3 应用题“归于生活” 势在必行
所谓的“归于生活”可以理解为将应用题放在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或氛围下来深入认识每一道应用题,同时能够让学生将应用题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3.1 加深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程度。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对事物认知水平较低,而且难以全面认识事物,为了避免持续的复杂公式、概念的讲解导致课堂效率下降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将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结合,通过利用生活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验证,能够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此外,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存在着大量抽象的内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合理利用生活元素,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消化知识。数学应用题作为一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题型,无疑是教师利用生活实际情境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3.2 在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深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能够利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取材于实际的特征,题目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们有可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讲解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深入讲解该问题的解题思路与解答模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之中的意识。
在最新版的教材中,联系生活情景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现代每一个学生应掌握的必备技能。因此,应用题理应“取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将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