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三业”工程推进绿色脱贫振兴
2020-12-20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宣传中心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宣传中心
四川是全国林草资源大省,林草资源占全省幅员面积70%以上,其中贫困地区拥有全省73%的森林和全部的草原,林草资源禀赋与贫困人口分布高度重叠。依托林草资源禀赋,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责任所系、大有可为。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部署要求,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创新制定生态“三业”工程举措。2019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实施生态林草“三业”工程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意见》,组织指导全省实施林草特色生态产业、大众生态创业、稳定生态就业“三业”工程,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实施林草生态“三业”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四川林草绿色产业体系、彰显林草作用地位、推进林草保护发展双赢、实现林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林草生态“三业”工程政策解读,宣传交流各地推进经验、模式和成效,特开设本栏目。
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1+10”特色生态产业
“1”即紧扣做响“天府三九大”新名片,实施“大熊猫+”行动,打造四川大熊猫生态旅游服务业,构建高品质、多元化的大熊猫生态产品体系。“10”即做大做强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一群两区三带”,做靓竹业风景线;以核桃、油橄榄、油茶“三棵树”为重点,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业;以川产道地药材分布区为重点,积极壮大森林药材业;以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为重点,集约化培育珍贵用材林,做深木材生产加工业;实施建花海办花市过花节“三花并进”行动,做大做响花卉产业;实施立体复合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规范发展特种养殖,壮大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业;发挥森林“五养”功能,引领发展森林康养业;融合民族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高原草原湿地观光业;跳出传统草原畜牧模式,做新现代草产业。
建好“三区”平台集约集聚引导大众生态创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林草正成为“双创”热土,需要建好“三区平台”。建好优质景区:以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契机,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法支持创业者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有序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建好入口社区:以增进原住居民福祉为中心,在自然保护地周边乡镇、村庄建设一批特色入口小镇、入口社区,开展生态融合创业,推动形成“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新格局。建好产业园区: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外的林草资源富集区,实施“521”现代林业示范区行动,鼓励创建特色鲜明的县级现代林业园区(示范区),聚集土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推进林草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
健全扶持机制可持续推进农民稳定生态就业
坚持统筹生态与生计、增绿与增收,发挥林草量大面宽、劳动密集的优势,扩大公益岗位促就业:支持农牧民参与林草资源常态化管护,扩大生态护林(草)员规模,探索建立沙地、湿地管护员制度,加强森林草原防扑火专业队伍建设。培育合作社促就业:鼓励业主大户、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领办、创办林草合作社,健全林草合作社参与林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渠道,支持承担林草资源管护。健全利益机制促就业:深化集体林地草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广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牧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公司经营、农户参与、保底计薪、二次返利、一体化经营”等产业模式,创新订单林草业、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
此外,为确保林草生态“三业”工程落地见效,还要完善林地林木使用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支持建设项目、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使用林地林木;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市县加大投入和中、省财政多补助的激励机制,健全落实相关税收、补贴、贷款等政策;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组建林草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林草新技术攻关和推广,鼓励林草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创业。
实施林草生态“三业”工程,不仅能释放林草的绿色发展动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局,也必将广泛吸纳要素资源向林草聚集,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的有效对接,形成资源有效整合的创新创业新局面,为构建发达的林草绿色产业体系,推进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