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生猪防疫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0-12-20张圣群
张圣群
(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河北 沧州 061000)
近年来,生猪防疫面临的疫病防控形势日趋复杂,基层生猪防疫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困扰和挑战,如何更好完善生猪防疫体系,提高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户疫病防控水平成为影响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1 生猪防疫工作现状
1.1 防疫认识不足,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当前受多方因素影响生猪养殖行业波动较大,基层防疫人员薪资水平较低,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提升,并且受到转产停产等问题,人员流失转岗加剧。防疫情况局限于场户所有人自身意识,防疫投入远低于需求,行业标准、饲养管理、免疫流程落实均受到限制,极大地影响了防疫效果和积极性。防疫队伍老龄化严重,防疫知识水平欠缺,认知存在误区,专职生猪防疫职业程度化不高,没有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行业准则和评审体系,现有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不能满足日趋复杂的疫病环境,既挤压了场户自身发展空间,也给地区生物安全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1.2 免疫落实不到位。基层较多数防疫工作仍停留在免疫阶段,但免疫落实各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相应设备老旧不全。疫苗领取末端环节仍存在塑料袋加冰等简易方式,光照、温度都没有达到生物制剂合理保存的条件,疫苗效价失衡。不重视养殖技术、免疫技术学习,疫苗使用精准度不够,存在注射后滴漏、注射不完全撒漏、飞针等情况。同时疫苗免疫过程中未根据猪群健康、猪只日龄等因素加以详细区分,应免未免、应停未停。错误的执行免疫程序,导致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疫苗免疫应激反应频次增多,场户轻视部分疫苗的免疫和抵触新疫苗免疫规程,存在以治疗为中心的误区。同时使用弱毒活疫苗前后,饲喂注射抗菌药物都成为了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
1.3 管理落后。资金用于扩产增能,配套设施落后,通风和采暖难以兼顾。猪群满栏满圈密度不合理,引种疾病发生时无法做到有效隔离。粪污处理流于形式,蚊蝇滋生环境脏乱。部分地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养殖保险衔接不够,养殖户上缴积极性不高,并且对于收集车和收集点生物安全环境都有忧虑情绪。外来人员和车辆消毒措施不完善,猪场封闭性不足,场户存在麻痹大意的现象。消毒方面量少质低,没有专用的消毒设备和“广谱、高效、低毒、无腐蚀性”的消毒药物,消毒配比不合理,未能有针对性的按照消毒对象、条件、目的和药剂本身特点等方面规划合理的消毒制度。圈舍无法做到深入空置消毒,带猪消毒不彻底、消毒效果不佳,饮水消毒浓度使用不当,单一消毒产生耐药性,混用乱用消毒药等盲目消毒情况时有发生。
2 应对策略
2.1 加大政策扶持,保障防疫工作稳定运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生猪防疫行业的顶层设计和行业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基层防疫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细化相应的从业能力标准和考核制度,逐级逐步提高防疫人员的待遇标准,让基层防疫人员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完善提升防疫机构设施、设备和人员物资保障,尤其是要加大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投入,保障地区疫病监测能够做到实时全方位。强化防疫制度培训,保障疫苗使用稳定高效。
2.2 积极宣传,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规模生猪生产水平设定相适应的防疫条件和防疫指南。提高防疫机构和防疫人员综合诊治判断的能力,做好生猪防疫宣传。正确引导生猪场户建立新的养殖模式,加大对防疫资金的投入,促进生猪养殖场户的防疫升级,倡导“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科学饲养理念。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会议、专家讲座等方式宣传科学免疫、科学消毒、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帮助场户做到配合防疫、认识防疫、主动防疫。
2.3 严格监管,重点监测。实行生猪生产行业全方位监管,把流入市场前的每一个环节疫病隐患消除,做好溯源管理,完善生猪生产各环节档案记录,用看得见的文字反应真实的防疫状况。对场户周边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反馈,对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点及时指出并要求整改。实施生猪贩运过程消毒,严格实施检疫工作,做好最后流入市场的安全保证。实施疫病上报和排查机制,及时统计饲养状况、检查疫病情况,建立区域内生猪养殖场户疫情联动,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基层生猪防疫任重道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生猪防疫水平对区域整体防控水平的重要性,对于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免疫和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的应对措施,促进保障生猪养殖产业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