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参考

2020-12-20

矿山安全信息 2020年37期
关键词:装机矿区煤炭

2020.11.5

国家能源局发布前三季度全国能源生产消费有关情况

2020年前三季度,国家能源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做好能源发展改革工作,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能源生产消费逐步回升,煤电油气供需衔接平稳有序,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全国能源生产消费逐步回升

1.从消费侧看,进入三季度,国内消费需求继续恢复,带动能源消费全面回升。用电量较快增长,年累计用电量已超过2019 年同期。“迎峰度夏”期间,多个省(区、市)用电负荷创新高,全国统调用电最高负荷比2019年增加约2400万kW。前三季度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约1.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二产用电自4 月份以来增速稳步提高,8月、9月用电增速达到9.9%、8.6%,对当月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75%,是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一产用电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6%;居民生活用电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三产用电自5月份起连续正增长,8月份增速达到7.5%,创2020 年新高,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下降0.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8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稳步增长。自3月份起,月度消费量保持正增长,且增速逐季提高。成品油消费逐步回升。居民出行增多,交通运输及基建用油延续稳步回升态势,汽油、柴油消费持续向好,三季度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速比二季度提高约12个百分点。

2.从生产侧看,国家能源局积极组织能源企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确保能源保供有力有效。油气生产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原油产量1.46亿t,同比增长1.7%;天然气产量1371亿m3,同比增长8.7%。煤炭生产平稳有序。自3 月下旬以来,日产量保持在1000 万t 左右。前三季度,煤炭产量27.9 亿t,同比小幅下降0.1%。电力供应安全稳定。发电和电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稳定供应。前三季度,6000kW 及以上发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5.6%。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5.0%;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好转,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6.6%、98.3%,同比上升0.8、0.2个百分点。

二、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平稳,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好转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0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37 亿kW,同比增长9.6%;其中,水电装机3.65 亿kW(其中抽水蓄能3089 万kW)、风电装机2.23 亿kW、光伏发电装机2.23亿kW、生物质发电装机2616万kW。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1-9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305 亿kWh,同比增长约6.5%。其中,水电9025 亿kWh,同比增长1.0%;风电3317 亿kWh,同比增长13.8%;光伏发电2005 亿kWh,同比增长16.9%;生物质发电958亿kWh,同比增长19.2%。

1.水电建设和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全国新增水电并网容量827万kW,新增装机较多的省份为四川227 万kW、云南170 万kW和安徽76 万kW,占全部新增装机的57.2%。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约3.65亿kW(其中抽水蓄能3089万kW)。

前三季度,全国水电发电量9025亿kWh,同比增长1.0%。分省份看,水电发电量排名前5 位的省(区)依次为四川2476亿kWh、云南1932亿kWh、湖北1213 亿kWh、贵州546亿kWh 和湖南430亿kWh,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73.1%。前三季度,全国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894h,同比减少9h。

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242 亿kWh,较同期减少37 亿kWh,水能利用率约96.4%,同比提高0.7 个百分点。弃水主要发生在四川省,其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163 亿kWh,较同期减少64 亿kWh,主要集中在大渡河干流,约占全省弃水电量的57%;青海省弃水较2019 年有所增加,弃水约34 亿kWh,比2019 年同期增加24 亿kWh;其他省份弃水电量维持较低水平。

2.风电建设和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392 万kW,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1234万k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58 万kW。从新增装机分布看,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占比约49%,“三北”地区占51%,风电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风电累计装机2.23 亿kW,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2.16 亿kW、海上风电累计装机750万kW。

前三季度,全国风电发电量3317亿kWh,同比增长13.8%;平均利用小时数1546h,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较高的省(区)中,云南2193h、广西1896h、四川1887h。

前三季度,全国弃风电量约116 亿kWh,平均弃风率3.4%,较2019年同期有所改善,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尤其是新疆和甘肃,弃风率同比显著下降,新疆弃风率10.3%、甘肃弃风率6.4%,同比分别下降5.1、2.5个百分点。

3.光伏发电建设和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870万kW,其中,光伏电站1004 万kW、分布式光伏866 万kW。截至2020 年9 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23 亿kW。从新增装机布局看,华北地区新增装机800万kW,东北地区新增装机127 万kW,西北地区新增装机为197 万kW,华东地区新增装机为350万kW,华中地区新增装机为204万kW,华南地区新增装机193万kW。

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量2005亿kWh,同比增长16.9%;全国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916h,同比增加6h;平均利用小时数较高的地区为东北地区1141h,华北地区1010h,其中蒙西1264h、蒙东1240h、黑龙江1170h。

前三季度,全国弃光电量约34.3亿kWh,平均弃光率1.7%,同比下降0.2 个百分点。弃光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和新疆,其中,西藏弃光电量1.0 亿kWh,弃光率8.7%,同比下降11.9 个百分点;青海弃光电量9.4亿kWh,弃光率7.0%,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新疆弃光电量5.6 亿kWh,弃光率4.5%,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

4.生物质发电建设和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47万kW,累计装机达到2617万kW,同比增长20.3%;2020年前三季度生物质发电量958亿kWh,同比增长19.1%,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累计装机排名前5位的省份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323万kW、276万kW、216万kW、209万kW和204万kW;新增装机较多的省份是河南、广东、山东、江西和安徽,分别为43 万kW、30 万kW、25 万kW、19 万kW 和15 万kW;年发电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120亿kWh、115亿kWh、92亿kWh、82亿kWh和82亿kWh。

三、供电可靠率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前三季度,全国50个主要城市供电企业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53%,同比提升0.024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地区(包括:市中心区、市区、城镇)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77%,农村地区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38%。

1.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停电时间同比减少1.48h/户

前三季度,全国50个主要城市供电企业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3.11h/户,同比减少1.48h/户。其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最短的5 个城市为深圳、上海、南京、广州、青岛,分别是0.30、0.54、0.56、0.57、0.58h/户;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最长的5 个城市为拉萨、长春、兰州、重庆、成都,分别是20.21、9.75、8.68、8.31、7.40h/户。

城市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1.50h/户。其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最短的5 个城市为广州、深圳、厦门、上海、杭州,分别是0.26、0.26、0.28、0.29、0.37h/户;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最长的5 个城市为拉萨、兰州、温州、乌鲁木齐、长春,分别是17.07、5.81、4.97、4.36、3.70h/户。

农村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4.10h/户。其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最短的5 个城市为深圳、青岛、南京、上海、佛山,分别是0.42、0.68、0.68、0.72、0.74h/户;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最长的5 个城市为拉萨、长春、哈尔滨、西安、重庆,分别是25.47、12.14、11.75、10.98、10.96h/户。

50 个主要城市的农村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普遍高于城市地区,差异最大的5个城市为哈尔滨、长春、拉萨、重庆、西安,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分别是8.76、8.43、8.40、7.71、7.36h/户。

2.用户平均停电次数同比减少0.26次/户

前三季度,全国50个主要城市供电企业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0.90 次/户,同比减少0.26 次/户。其中,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最少的5 个城市为深圳、南京、上海、青岛、厦门,分别是0.16、0.16、0.19、0.25、0.26 次/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最多的5 个城市为拉萨、长春、乌鲁木齐、贵阳、太原,分别是7.06、2.87、2.41、1.98、1.86次/户。

城市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0.44 次/户。其中,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最少的5 个城市为上海、南京、厦门、福州、深圳,分别是0.09、0.11、0.12、0.14、0.14次/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最多的5个城市为拉萨、乌鲁木齐、温州、合肥、贵阳,分别是6.23、1.78、1.12、1.07、1.06次/户。

农村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1.18次/户。其中,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最少的5 个城市为南京、深圳、上海、青岛、东莞,分别是0.20、0.23、0.27、0.32、0.34 次/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最多的5 个城市为拉萨、长春、海口、乌鲁木齐、贵阳,分别是8.44、3.59、3.03、2.96、2.82次/户。

50 个主要城市的农村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普遍大于城市地区,差异最大的5个城市为长春、南昌、拉萨、海口、太原,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分别是2.55、2.37、2.21、2.13、2.01次/户。

3.故障停电为主要停电原因

前三季度,造成全国50个主要城市供电企业停电的主要原因是故障停电,造成平均停电时间1.61h/户,占总停电时间的51.63%。故障停电中,异物短路、外力破坏等外力因素占33.86%,雷电、台风等自然因素占32.59%,设计施工占19.33%。

造成全国50 个主要城市供电企业停电的次要原因是计划停电,造成平均停电时间1.50h/户,占总停电时间的48.37%。计划停电中,供配电设施计划和临时检修等检修因素占50.43%,电网内外部施工等工程停电因素占47.02%。 (来源:国家能源局)

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助力黄河流域煤炭矿区生态保护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支点。

黄河流域总面积约80 万km2,其中含煤区域面积占40%以上,蕴藏煤炭资源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煤炭开采在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必然导致生态破坏,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生态恶化。如何将黄河流域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煤炭矿区发展之路,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煤炭开采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有很大差异。依靠传统的人力、物力等,针对具体点源和项目的环境保护,人为割裂了煤炭矿区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作用与功能,容易顾此失彼,且难以做到在煤炭开采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无法及时准确地应对生态破坏风险。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急需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体而言,煤炭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应在制度体系、监测能力与管控平台建设3 个方面集中发力。

一是坚持整体系统观,构建煤炭矿区生态保护的智能化治理制度体系

不再沿用之前单一的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信息共享、监督评价、民主参与、法治保障,实现煤炭矿区不同利益主体的协同及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对象与目标价值的高度重合,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工具与治理价值有效整合。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统筹优化煤基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协同布局,因地制宜管理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水、土、植被、风、光等资源与煤炭资源开采之间的协同治理,推动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制度建设。

以智能化手段构建煤炭矿区生态保护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协同联动机制,进行分级、分类监管。

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制定和完善煤炭矿区生态保护的智能化治理法律法规,有效支撑矿区生态资源产权、资源监管、系统保护、修复、监测评价、资源经营、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补偿、财税金融扶持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与矿区产业协同治理。

二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手段,提升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生态过程及空间响应识别与调控、环境承载能力预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及修复评估、生态保护的人工干预与智能决策等工作的基础都在于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都需要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例如,依靠大数据、遥感卫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配合网格化监测微站、移动监测(无人机及便携式现场监测设备)等技术方法,构建高时空分辨监测网,实时观测煤层,上覆层,水系(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表土壤与植被、动物、微生物,大气环境等变化,识别评价煤炭开采扰动、环境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等的程度与自然恢复水平。

因此,推动煤炭矿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5G 网络、千兆光纤宽带、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煤炭矿区各领域、各角落全天候无缝监管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

利用高时空分辨监测网的监测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煤炭矿区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精细刻画环境扰动要素变化和排放源的排放规律,提高矿井及周边区域时间和空间识别精度,系统掌握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矿产资源等的生态大数据,提升实时数据监控能力。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提出,生态环境监测要向环境风险预警拓展,构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体系。

以技术支撑网格化管理,通过综合环境容量、实时扰动特征及开采情况提升监管效率,支持源头治理,强化主体责任,在支撑煤炭精准开采的同时,服务矿井及周边区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生态系统重构。

三是建设智能化生态环境治理平台,提高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监管决策水平

为应对信息碎片化、局地化、平面化与不确定性,借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引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大数据监管与决策平台列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充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最强大脑”,可以有效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和管理水平。例如,引入科技手段,通过该平台实现动态监测、智能预测预警、快速定位、跟踪研判、精准溯源,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精确定位在特定矿井或地表区域,从而对特定对象进行分时、分级、分类精准管控。同时,以平台建设拓展煤炭矿区治理张力,加快应用互联感知、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技术,在技术的辅助下,积累更多可靠数据。

探索利用多元数据融合分析,形成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布点更灵活、查找影响源更精准的生态保护方法与治理策略。

建设具有信息采集、风险感知、风险监测、智能分析、预判预警、监管核查、综合治理、防控协同、决策评估的一体化平台,可以有效推动煤炭矿区治理的精准预测、防控协同与可视化管理,服务矿山及其周边区域生态保护的精准施策,增强矿区韧性。

通过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多元数据融合,还可以与上级监管部门建立协作关系,推进煤炭矿区数据管理、行业监管、网格化管理等平台的功能整合,用科技弥补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人力、物力不足的短板,从平面监管转向立体监管,及时回应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利益诉求,便于实施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保护与管理,提高区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科学决策水平。

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将推动黄河流域煤炭矿区生态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智能绿色煤矿,充分融合科技手段治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保护精准化、敏捷化与现代化。伴随煤炭矿区生态保护理念的转变、技术的完善,将有利于网格化的精准管理,发挥海量数据价值,推进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精准治理,并逐步融入智慧矿区体系。

随着煤炭矿区生态保护进入深水区及一些新问题的出现,未来如何将大数据与矿区规划结合,利用数据支持综合治理,促进矿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是智能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急需推进黄河流域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的智能化治理,国家应鼓励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实践,从打造科研和应用示范基地做起,提供治理样板,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来源:中国煤炭报)

5G赋能 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

当前,乘着“新基建”的东风,5G以其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优势在越来越多的工业场景中得以应用。5G与煤炭产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由山东能源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一经发布,立即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

◆可靠性成为制约5G技术在井下应用关键

近年来,煤矿智能化建设屡获政策支持。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我国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401个,且这一数据有望在2020年底升至550个。

但煤矿智能化建设并非易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看来,煤矿智能化的基本过程虽与工业过程控制基本一样,但煤矿地下空间的问题比地面更复杂,对通讯的要求极为严格,传统4G+WiFi的数据传输技术难以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

“而5G 网则可为智能化煤矿铺就一个‘高速公路网’,加快煤矿开采数据可视化、开采过程透明化、开采设备智能化、开采现场少人化的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王国法表示。

然而,矿用5G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将地面技术移至井下。煤矿开采为常态化移动性地下作业,生产环节多,地质条件经常变化,线缆极易断裂、接触不良,对井下通信系统及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极高,采煤机、掘进机、运输车辆等主要生产设备需要无线网络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因此,可靠性成为制约5G技术在井下应用的关键。

此外,普通地面5G设备也不能直接用于煤矿井下。以5G 基站为例,该设备发热量极大,功率可达数百瓦,而矿用5G 基站的功率必须在6W 以下,且须按照防爆标准处理。

而现在,这些“卡脖子”问题或许不再是“拦路虎”。据了解,由山东能源集团研发的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包括了矿用5G核心网、5G基站、5G基站控制器、5G高可靠控制器、5G边缘计算控制器、5G CPE、5G智能手机等,可广泛适用于极端严苛的煤矿生产控制场景,目前已顺利拿到国家矿用5G系统“安全标志证”,并已在山东能源兖州煤业鲍店煤矿、东滩煤矿投用。

◆矿用5G时延缩短近200倍

据业内人士介绍,为让煤矿工人从井下复杂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少企业都上马了智能化采煤设备。但此前受制于传输信号的低速率和不稳定性,工作人员仍需在作业一线对设备进行监测,不能真正实现远程操控。

那么,解决了“可靠性”难题的矿用5G技术又有何“过人之处”呢?

“4G网络大约有3~4s的延时。传输有延时,我在后方控制机器,信号到现场机器还会有一段时间。机器在延时过程中会有一定危险,如果延时较高,我们不敢尝试无人操作。”山东能源兖州煤业鲍店煤矿综掘二区区长许松表示,现在使用矿用高可靠5G网后,延时已大幅降至20ms。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这一5G 系统,鲍店煤矿真正实现了远程操控、“采煤不见煤”。“自动跟机率和记忆截割率达到了90%以上,以前综放工作面生产人员每班需要14~16 人,现在仅需7人,工效达到156t/工。”鲍店矿采煤副矿长徐长厚表示,地上远程操控、高清视频实时回传、智能机器人无人巡检等已在鲍店煤矿成为现实,采掘一线实现减员50%以上,产能提高了1倍以上,实现了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常态化运行。

中国联通首席技术官傅强表示,此前,山东联通与山东能源集团联合成立了国内首家“5G+智慧矿山”联合实验室,未来将共同推动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在行业全面落地实施。据了解,2021 年,山东能源集团将把这一专网系统率先推广至集团内10~30家煤矿,加速煤矿智能化建设。

◆煤炭工业互联网生态现雏形

事实上,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在煤矿智能化建设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希勇表示,目前山东能源集团已研发攻关“先进电液控及传感器、采煤机智能截割、工作面自动找直、5G高可靠应用”等国内领先的7大智能开采关键技术,建成80个智能采煤工作面、71个智能掘进工作面、10 个智能矿山示范点,36 对矿井取消夜班采掘作业,累计减少井下作业人员9700 余人。下一步,将以智能产业化为目标,打造5G+智能矿山解决方案,构建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煤炭工业互联网生态。

“5G 助力智慧矿山在建设中实现透明化、高清视频与图片处理、实时信号传输,与煤矿智能化建设高度契合,大力支撑了煤炭工业互联网建设。”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中亮介绍。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5G 基站已超60 万座,终端连接数超1.5 亿。2020 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开展5G 创新应用400 多项。随着产业配套的基本成熟和网络成本的持续下降,5G正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5G 技术在煤矿井下应用还存在几个难点:一是如何突破井下5G功率限制、加大覆盖范围;二是快速维护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5G技术标准更新较快,已有的5G 系统要跟上这一快速迭代步伐;四是打破芯片垄断任重道远。”山东能源集团兖矿信息化中心总工程师刘坤表示。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5G 技术与煤矿深度融合,王国法认为,需在构建好传输平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平台与应用场景和先进技术的融合,解决一直困扰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泛在感知、实时可靠传输、大数据应用、快速智能决策、混合现实远程操作等难题。

(来源:中国能源报)

从“能源发展”走向“能源革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能源革命。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从“能源发展”迈向了“能源革命”。据新华社报道,“十三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正逐步提高。2019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5.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为42%、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2.7%。

当下,在我国传统能源“减煤”“脱碳”的过程中,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正强势突起,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的转变,正推动着一场能源革命的进行。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

我国能源资源的总量较为丰富,煤炭、油页岩、煤层气等一些化石能源储量和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而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

“十三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增量的40%,较“十二五”期间的增量占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速度和投资力度引领全球。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5.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为42%、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2.7%。

据统计,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专利数位列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清洁化、低碳化的特征,到2030 年我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然而,我国能源结构尚未完成根本性的转型,实现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仍需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速度,持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

◆低碳发展中的能源革命

2020 年9 月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进入21 世纪,面对资源制约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的突出问题,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大节能力度,将单位GDP 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连续写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能源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纲领性文件,以及《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专项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推动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提出,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费还会不断增加。现在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能源消费增加也就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不断增长。要实现我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新增能源需求必须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来满足。

而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现实困难与挑战。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的供能受日照、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能否稳定入网提供充足稳定持久安全的电力供应,成为能否替代传统能源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日前建议,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能源革命”与“零煤示范县”建设,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提升电网消纳能力。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体制机制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共同成就能源的新常态、高质量、新体系。

猜你喜欢

装机矿区煤炭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美准备将矿区转变为清洁能源中心
煤炭矿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估测
陕西咸阳旬西矿区总体规划获陕西省发改委批复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绿色完全开采不再是梦
浅谈航空装备维修企业开展装机电子元器件二次筛选的意义
2020 年上半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统计
2020 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632 万kW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