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现状与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思考(下)
2020-12-20关长涛徐永江
关长涛 王 琳 徐永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二、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科技进步及主要成效
在过去的30 多年中,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1.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我国先后开展了大黄鱼、石斑鱼、海鲈、鲷科鱼类等海水鱼类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研究,突破其亲鱼培育、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多种海水鱼类的苗种规模化生产,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2.良种引进与良种选育成效显著
引种方面,大菱鲆、美国红鱼等良种引进获得成功,尤其是大菱鲆成功引种,有力推动了我国北方海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良种选育方面,我国已先后培育出了大黄鱼“东海1 号”“闽优1 号”、牙鲆“北鲆1 号”“北鲆2 号”“鲆优1 号”“鲆优2号”、大菱鲆“丹法鲆”“多宝1号”、石斑鱼“虎龙杂交斑”“云龙石斑鱼”、黄姑鱼“金鳞1号”、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等新品种,提高了生长速度、成活率、抗病力等,有力推动了海水鱼养殖良种化进程。
3.海水鱼类营养需求研究不断深入,配合饲料普及率逐步提高
开展了鲆鲽类、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海鲈、河鲀等品种的仔稚鱼、成鱼基础营养需求研究,为开发养殖专用配合饲料提供了精准营养需求参数;针对大菱鲆、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海水鱼品种,开发出多种可替代饲料鱼粉的新型蛋白源,并研发出一系列新型环保高效配合饲料,相关成果的示范应用有效降低了产业对鲜杂鱼、国外进口鱼粉的消费量,支撑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迈进。
4.查明多种病害病原,疫苗研制取得新进展
针对海水鱼养殖细菌性、寄生虫、病毒性、环境胁迫性等主要病害,开展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主要病害的病原与致病机理,研发鱼病健康防控技术,尤其是在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华东理工大学的大菱鲆腹水病疫苗、鳗弧菌疫苗,西安的“鱼乐”多联疫苗等均已获生产批文。疫苗的研制有效减少了化学渔药的使用,为海水鱼类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5.养殖工程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近海小型网箱、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岸带池塘等设施化养殖模式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浪潮在南北方的快速兴起;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抗风浪深水网箱、工程化池塘和大型围网、围栏、养殖工船等先进养殖设施与工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正在推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向绿色高质量方向转型、提升和发展。
三、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梳理我国海水鱼养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实现海水鱼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尚存在资源环境制约、生产方式转型、技术工艺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海水鱼类养殖品种集中度偏低,良种选育研发滞后
2016 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仅占全部海水养殖产量的7%,总量偏少。具备一定养殖规模的海水鱼类有近30 种,品种多而杂,未能形成一个类似挪威大西洋鲑、中国罗非鱼这样的国际化品种。目前,海水养殖鱼类中有12 个申报审定的新品种,但多集中在鲆鲽类(6个),良种覆盖率较低,种质退化严重,亟待推进种业创新,培育抗病、抗逆新品种,从源头保障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2.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生产方式粗放,亟待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仍以传统、粗放、低效能的养殖方式(近海小型网箱和近岸传统池塘占到70%以上)为主,养殖设施陈旧、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形象不佳,由此导致的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水体缺氧造成大面积死鱼、抵御灾害能力差、病害频发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威胁近海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与效益,亟须实施主养模式的“绿色发展”升级改造工程。
3.深远海适养空间拓展能力不足
发展深远海养殖是鱼类养殖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代表模式。当前我国海水鱼类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落后、配套保障能力弱、适宜养殖品种与相应养殖技术研发滞后等,突破以上技术难题将有效缓解近海环境压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新格局。
4.健康养殖的应急机制与保障措施缺乏
海水鱼类养殖疾病防控缺乏有效手段、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偶有发生、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高等影响海水鱼养殖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亟须研发养殖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5.产业链末端的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市场拓展受限
目前,在海水鱼养殖产业中,仅有大黄鱼、河鲀、卵形鲳鲹、鲈鱼等少数养殖鱼类有加工产品,但规模都不大。加工、流通及服务产业发展薄弱,对产业规模扩大拉动力不足,亟待完善产业链,促进养殖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6.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化的海水鱼养殖产业需要由现代的产业组织为基础。目前海水鱼养殖产业中仅有少数几个品种依托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渔业协会成立了产业协会,在行业自律、生产者行为协调、市场风险应对等方面的产业组织化建设明显不足。同时,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素养技能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四、推进海水鱼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效率、和谐、持续”,“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则是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的具体追求。针对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三大主导生产方式(网箱、池塘、工厂化),突出绿色发展,解决好海水鱼类养殖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矛盾是当务之急。
1.推进海水鱼类传统养殖生产方式向工业化转型升级
建议加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装备与技术工艺研发,优化和提升现有海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模式,通过示范与应用,推动我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由大排大放的流水养殖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转型升级,实现节水、节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目标。
以生产“优质生态水产品”为目标,采用绿色环保新型材料,研发抗风浪性能优良、不产生“海漂垃圾”的传统木质养殖网箱替代品,优化网箱养殖布局和养殖工艺,跟踪监测养殖区海洋环境,建立生态友好型健康养殖新模式。
建议加大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水鱼类工程化池塘循环水高效养殖生产模式研发力度,通过系统与工艺的示范和应用,推动我国海水鱼类池塘养殖向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实现海水鱼类池塘养殖绿色生态、节地减排、产品优质的目的。
通过技术研发与集成,利用国家、地方和养殖业者三方资金结合方式,在海水鱼类主产区建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近海传统网箱养殖升级模式”“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示范样板,推动全区域养殖产业升级。
2.研发高效专用配合饲料及绿色安全病害防控技术
加强国产海水鱼类专用配合饲料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建议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限制鲜杂鱼作为饲料直接投喂”的有关规定,以限制鲜杂鱼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海水鱼类流行病学研究,加快多价、多联疫苗的开发和使用以替代传统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建议有关部门科学规范水产疫苗审批流程、支持水产养殖疫苗推广,为海水鱼养殖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构建深远海养殖生产方式,拓展海水鱼类养殖新空间
深远海养殖是指在远离大陆海岸线的深水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主动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拓展海洋水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的深远海养殖正处于起步发展和积极推进阶段,因此,亟须从海洋强国、生态文明和蓝色粮仓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深远海养殖的重要性,着力构建深海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主体模式,打造深远海养殖技术研发、设施与装备制造和安全高效养殖基地,构建深蓝渔业生产体系,在实现我国海水养殖空间有效拓展和生产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助力我国“蓝色国土”长期守护。
4.加强海水鱼加工、流通、服务业培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海水鱼类绿色高值化加工技术及适于超市、电商和出口市场需求的加工产品研发,引导大众从活鱼、整鱼向冷冻加工产品消费观念转变,加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海水鱼品牌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引领海水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5.制定适宜的财政补贴政策,促进养殖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建议农业农村部和地方渔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对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近海传统网箱养殖升级模式”“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鼓励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向绿色养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