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池塘标准化改造现状分析
2020-12-20樊继军
○樊继军
2019年,陕西省现有养殖池塘面积15万亩,年产水产品11万吨,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沿黄、沿渭流域、陕南汉丹江流域。现存池塘大多兴建于上世纪8、90年代,2009年开始实施了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改造了部分老旧池塘;2017年开始实施了池内跑道循环系统IPRS模式、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处理模式等项目,购置了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控仪、微孔增氧机等一批现代化的养殖生产设施设备,水产品产量、品种结构和养殖效益得到改善和提升,推动了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的发展,现就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陕西省池塘养殖建设、改造总体情况
陕西省总水面为692万亩,2019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9万亩,产量18万吨,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5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17.7%,池塘产量11万吨,占总产量的61%。
1.养殖池塘兴建情况
现存养殖池塘大多兴建于上世纪8、90年代,主要分布于关中沿黄、沿渭流域和陕南汉、丹江流域,亩产普遍在1000kg以上。
2.老旧池塘改造情况
2009年,关中等地修建的5万余亩池塘,已连续使用超过30年,大多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池塘水质不易管控,药品使用量较大,因此实施了老旧池塘改造项目,共改造老旧池塘5302亩,部分年久失修的池塘得到维修保养。但由于资金有限,大部分池塘未得到有效改造维修,养殖产量低,养殖效益差,病害较多,养殖过程中换水量大,对周边生态环境不利。
3.池塘养殖现代化模式改造
近年来,健康养殖示范场验收将尾水治理列入一票否决项重点考核,促进了池内跑道循环系统IPRS模式、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处理模式的发展。大多数池塘养殖场按养殖面积的10%左右建设生态净化池,种植水草对尾水进行净化,这种处理工艺和工程建设标准简易有效,不需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大规模施工改造,因此大多数养殖场积极性都很高。
二、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的具体措施
1.创新思路,依法流转,推进老旧池塘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稳定不变为前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合法流转,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书。经流转后,由渔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并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进行改造,把破烂的老旧池塘建设成标准化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改造后,以招标形式由村统一发包,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原土地承包在册面积不变,承包土地实行定册不定位,参与承包收益分配。
2.多元投入,多方筹措,加快老旧池塘改造步伐。
老旧池塘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多方筹措。在改造中坚持政府推动,渔民唱戏,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国家扶持、农民出资、银行借贷作为改塘基金等方式,鼓励行政村、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开发改造建设。明确投入主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地推动老旧池塘的改造工作。
3.合理规划、严格管理,提高老旧池塘改造建设标准。
老旧池塘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把好质量关,责任到人,分工负责。从改塘试点情况来看,老旧池塘改造后,水源水质良好,池塘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形状规则;单个池塘面积30-50亩,平均池深达到2m,主埂面宽4m,坡比1∶2.5,池底淤泥不超过20cm,渠、井、电、路、配套齐全。
4.完善机制,长效管理,提升池塘改造工程效益。
池塘之所以老化失修,最主要的原因是承包机制的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让养殖户能够主动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池塘的维护保养,我们在池塘承包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池塘承包经营机制,采取经营权招标、拍卖等方式,进一步延长池塘承包期。在招标过程中,中标者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明确承包经营者的护塘义务。在合同中设有“池塘维护保障”条款,要求养殖户对池塘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同时,每年由村在招标款中提取一定份额的改塘基金,主要用于道路、水渠的保养与维修以及池塘周边河道清淤等工作。
三、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1.提升池塘产出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经改造,有效地增加了池塘水体容量,减少了鱼病的发生,降低了饲料、电、燃油的消耗。另一方面能提高池塘的产出效率。如渭南市大荔县500亩老旧池塘改造前年经济收益62.5万元,改造后年收益达120.25万元,比改造前新增经济效益57.75万元,平均每亩增加经济效益2280元,农民人均年新增收益3670元。改造后的池塘平均每亩可提高产值4500多元。2011年共完成老旧池塘改造面积5302亩,每年可增加农户收入2386多万元。
2.改善养殖品种结构,促进高效生态渔业的发展。
改造后的池塘集中连片,水、电、路、渠系统配套完善,不仅有利于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规模化生产,建设无公害基地,同时也可以培育股份制农业企业和农民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水产养殖的档次和水平。如大荔县范家镇辛村2009年来共改造连片池塘1100亩,成立了范家镇黄河滩甲鱼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黄河滩甲鱼养殖基地,亩利润在3000元左右,成为陕西黄河滩区甲鱼示范第一村,是陕西省水产养殖高效示范园区。
3.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池塘改造标准。
2017年开始,开展了池内跑道循环系统IPRS模式、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处理模式等项目,购置了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控仪、微孔增氧器等一批现代化的养殖生产设施设备,水产品产量、品种结构和养殖效益得到改善和提升,推动了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发展,提高了池塘改造标准。
四、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改造工作进展失衡。
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的政策不配套,宣传不够,工作举措少,工程进展慢,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推进和建设成效。我省现有专业养殖池塘近15万亩,养殖池塘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1%以上。这些池塘大部分始建于八十年代,养殖池塘改造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当时投资局限,建设标准不高,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加之历经了30多年的生产运行,70%的池塘老化失修严重,池塘产出率逐年下降,已严重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改造工作政策性强,协调难。由于标准池塘建设涉及到土地和水面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地块的调整和原有水面和土地的经营收益保障等问题,政策性较强,需要耐心仔细地做好一家一户的思想工作,面广量大,比较复杂。
3.长效养护机制建立难。短期轮养,承包期过短是造成池塘基础设施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改造后的标准池塘中,长效养护机制的建立仍是一个难点,不少地方重基础的“硬件”改造,轻配套的“软件”建设,在建立池塘养护机制、完善承包经营机制等方面考虑得较少,缺少具体的操作办法,难以真正得到落实。不改变现有的承包期过短的现状,就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长效的管理机制,改造后养护问题仍会很突出,需认真思考、解决养护机制的建立问题。
五、小结
1.池塘改造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老旧池塘改造工作,可帮助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早规划、早落实,重新整合池塘资源,不断创新池塘经营理念,充分吸收社会资金,建立以农民为主的多元化改塘投入机制。
2.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利国利民,是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四大行动”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推进渔业生产的规模化养殖和集约化经营,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模式。
(通联:714000,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