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诊治和病理特点的1例观察
2020-12-20潘先柱
徐 闽,张 进,潘先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1医院普外科,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小肠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原发性小肠癌的发病率更低,大多原发性小肠腺癌患者并无特异性表现,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会出现延误诊断的情况,在入院就诊时大多小肠癌已经病发至晚期。目前原发性小肠腺癌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方式,术后采取有效的化疗措施,一般选择应用5-氟尿嘧啶进行化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患者实施诊断时生存时间有限。由于小肠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高,存在缺乏病例资料的情况,因此临床对于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临床诊治经验比较欠缺,也缺乏完善的指南作为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诊治指南,这也是小肠腺癌诊断水平提高的局限性因素[1]。此次研究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例原发性小肠腺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诊治效果以及具体的病理特点。
1 一般资料
1.1 病史摘要
孔繁告,出生地为山东汶上县,男,为退休职工,59岁,于2018年10月17日入院,已婚,汉族,由患者本人进行病史陈述。主诉:大便习惯改变半年,腹痛1月有余,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天。
1.2 病史分析
现病史: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不成形,排便习惯有所改变,因此就诊于当地诊所,考虑患者为“肠胃炎”,口服中药(不详)半月,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未加以重视。在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疼痛症状,呈现为间歇性中度绞痛可自行缓解。患者于入院三天前腹痛症状加剧,存在明显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在河西医院就诊,患者在此期间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为1、不完全性肠梗阻2、贫血,建议转院。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急诊以“不完全性肠梗阻”收入科。患病以来精神、睡眠尚可,饮食差,大便未解,小便正常,近半年体重减轻6kg。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等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生于山东汶上县,久居于本地,无疫区居住史,无疫水、疫源接触史,无放射物、毒物接触史、无毒品接触史、无吸烟史以及遗传病史。
1.3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81次/分,呼吸频率为72次/分,血压137/81mmHg,一般状况:面色苍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体位自主,四肢转凉,律齐,无异常杂音,肺部听诊无异常现象。腹部膨隆,未触及肿块,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痛。
1.4 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检查结果为12.6ng/ml,行PET/CT检查,结果表示为左上腹小肠肠壁增厚,糖代谢呈现为增高现象,因此考虑为恶性肿瘤伴不完全性肠梗阻,盆腹腔多发结节,考虑为转移瘤。
2 入院情况以及治疗经过
患者因“大便习惯改变半年,腹痛1个月,腹胀、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天”入院。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略膨隆,中度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肌紧张,余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包块,未触及胆囊,Murphy征阴性。腹部鼓音区缩小,无移动性浊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助间,下界位于右季助下缘,肝区无叩痛,脾浊音区正常,胆囊区无叩痛。肠鸣音柔弱,于上腹部可闻及振水音,未闻及血管杂音及摩擦音。
入院诊断:肠梗阻。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治疗经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肿瘤,行小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提示:空肠低分化腺癌。术后行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患者切口愈合,恢复良好,行奥沙利铂化疗一次。
3 手术操作方式
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剖腹探查术进行治疗,在手术操作期间发现小肠肿瘤,大概位于屈氏韧带12cm位置处,肿瘤大小约为6×5×3 cm,已影响浆膜,累及部分横结肠系膜,但是并无侵犯结肠边缘血管以及结肠中血管,未见肝脏以及腹膜转移,于盆腔中也未见种植转移,采用小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将近端切缘设定为距离肿瘤的5cm位置处,选择距离肿瘤10 cm位置处作为远端切缘,借助于管型吻合器做远端以及近端空肠端侧的吻合操作,将空肠残端闭合以后应用型号为4~0的可吸收线进行浆膜层的加固和缝合,然后将空肠系膜裂孔封闭,手术操作顺利完成[2]。
4 出院情况及治疗结果:
出院情况:病程中患者精神、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患者无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短、腹泻等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第一阶段化疗已结束,患者无不适,复查血细胞分析无明确异常。报今日出院。
手术(特殊诊疗名称)及要点:小肠癌根治性切除术。
重要检查结果:病理提示:空肠低分化腺癌。
出院诊断:小肠恶性肿瘤。
5 评 价
在临床实践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并不多,其发生概率一般为胃肠恶性肿瘤的1~4%左右,最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为腺癌,此外间质瘤、恶性淋巴瘤以及平滑肌肉瘤也是常见的肿瘤类型,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回肠以及近端空肠也是常见的病发位置[3]。据调查研究数据表示,小肠腺癌的诱发因素与P53、β联蛋白密切相关,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也很容易引发小肠腺癌。原发性小肠腺癌的发病均值约为60岁,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在病情发展期间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发生和肿瘤大小、直径具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脐周腹痛,随着病情发展加剧痉挛性疼痛,有腹部包块,同时会伴随发生消瘦、恶性呕吐以及黑便等症状,在早期诊断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容易误诊[4]。目前对于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会采用内镜、消化道造影、CT扫描进行诊断,在必要时可以采用PET-CT。在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治疗中选择根治性切除术主要采用小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肿瘤负荷,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以及生存质量。但是手术治疗仅仅能清除病变组织,但是存在微小转移发生风险性,因此在治疗期间辅助应用化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氟尿嘧啶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后给予患者奥沙利铂进行化疗,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5]。在临床上原发性小肠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应尽早采用小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辅助应用化疗措施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