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

2020-12-20李婷婷

关键词:凝聚力价值观理念

李婷婷

(山东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实践的价值导向,是国家、社会和社会中每个现实的个人应有的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和深度凝练。它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在价值层面的思索与回应,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本质属性、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人们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强烈的价值观认同是提升国家凝聚力所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

美国克莱恩的著作《世界大国评估》认为,国家的国力=物质国力*精神国力,显然从克莱恩国力方程来看,如果国家的精神国力为零,包括基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内的物质国力再强,也将会被釜底抽薪。国家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国家“硬实力”保障,国家“软实力”也非常关键,如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民族精神感召力的汇聚、国家凝聚力的提升等。从苏联剧变的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国家凝聚力不足,严重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其著作《历史的波澜》中分析并指出了前苏联剧变的惨痛教训:只有两种原因会导致一种政权出现灾难性的颠覆,一种是法律的丧失和秩序的混乱,一种是人们对支持政权的文化失去信任。鉴于历史,总结经验,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身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有利于整合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汇聚民族精神感召力和提升国家凝聚力,这是一个国家在日益紧密依存又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自立自强、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已经成为确保国家安全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软实力”保障。

每个社会都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确立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使这种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形成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恪守的价值原则,凝结为社会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美国思想家威廉·A·多诺休的著作《新自由——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析指出:任何社会如果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人们没有共同遵守的特定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规范,毫无顾忌地放弃自己不赞同的东西,这将对整个社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也将化为泡影。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成员渗透着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凝聚民族独立之精神,呈现国民独具之特质。正如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新民之议》所指出,屹立于世界之中的每个国家,都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各个领域都有一种独立之精神,世代传承,凝成合力。

社会中每个现实的个人都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选择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习惯往往取决于他所认同的价值观。人们通过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来衡量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自己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个人虽有具体的价值诉求,但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现实的个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具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目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共同价值秩序,而核心价值观对这一定的共同价值秩序的建立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认同关系着一定的共同价值秩序的建立,掌舵整个社会的方向,支撑整个社会的运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生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对其历史生成进行研究,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进一步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逻辑前提。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在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各领域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全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经受检验的过程。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表达了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伟大的共同梦想,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价值观角度生动体现了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发展理念的变迁。从1954年到1964年的10年间,中国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为努力实现的目标,争取使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2年中共十二大,从工作全局角度提出这一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个高度”,即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同时并举,这清楚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强国富民的共同梦想,这在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都是首创。中共十三大确定了这一时期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基本路线,明确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同时列为发展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发布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定,清楚地展现了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的目标。中共十七大把“和谐”一词写入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渴望实现并始终为之奋斗的伟大民族复兴,其基本内涵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时也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正因为科学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了时代进步的特点和要求,始终为人民群众带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把中国人民所渴望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清楚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不断完成新中国的崛起、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飞跃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直至今天,“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依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题中之义。[2]从这个角度来看,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同时,并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所渴望实现并始终为之奋斗的伟大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理念的形成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探索过程,是全社会崇尚良好道德风尚的理论呈现。根据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道德方面的本质要求,主导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方向,在整个社会中引导公民恪守基本道德规范,促进每位公民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生成过程,显然可见,它所主张的每一层面、每一价值理念都呈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要求,从不同角度上展现了共同需要的行为准则,一路承载着共同梦想,凝聚着精神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特定的精神实质,对其精神实质进行研究,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进一步提升国家凝聚力的理论前提。这里主要从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其精神实质,以此阐述分析国家凝聚力提升的理论前提和有效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根植于这片沃土,吸取了它的精髓,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我们将会丧失共同的文化命脉,丧失精神归根的家园,丧失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来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头。

从思想文化传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思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弥足珍贵、不可缺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涵养的重要来源。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在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很多影响深远,在今天依然至关重要的价值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合文化”、自强不息等理念的继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期盼相一致,阐述了国家植根于人民,人民安居国家才能安定的道理。《周易·乾》中谈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呈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理想品格,在今天社会主义中国不懈追求强国富民共同梦想的进程中依然至关重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崇正义”等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礼记·礼运》中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体现了高尚贤德的古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一种不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生动诠释了特有的精神特质和浓厚的民族禀赋。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理念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升华,体现了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的价值追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呈现了中华民族重整体利益的道德节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每个公民都应恪守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要爱国才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讲仁爱、守诚信,这样的思想和理念,生动展现了高尚的理想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却生机勃勃,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有民族能共享福祉、荣辱与共,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拥有中华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归根的家园,以及由此而来的强烈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4]历史上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两弹一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价值观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它不仅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相契合,还同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我们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4]

人们价值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却有着客观的现实内容,科学研究中的“同时发现”现象表明,人们所研究与思考的无非是现今时代发展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不尽相同,人民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不尽相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各有其特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任何价值观念都同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现实问题。概而言之,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和形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和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渴望实现并始终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必然要有自己鲜亮的精神旗帜,有明确有力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构建的价值秩序无疑是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深度凝练和生动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十多年的连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新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保障,为提升国家凝聚力创造了广阔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有效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国家凝聚力提升,正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和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宽广的道义力量。真理与道义相结合,可以历久弥新、持久深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不同价值理念呈现了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以强大的道义力量占据了人类社会的价值最高点,一路承载着共同梦想,凝聚着精神力量。

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性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与马克思毕生所思考的重要问题和追求的价值理想——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相符合。《共产党宣言》指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点:“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集中表达了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要求,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在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守正创新,是人类社会价值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作为一种具有人民性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楚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生动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必须在根本立场上诠释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期盼,这是它能够最大范围、最大程度获得人民认同的内在依据和实践基础。

作为一种具有真实性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现时代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正因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才能在各个领域得以实现、持续普及,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平等观的抽象性和不合理性。列宁说过,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就批判了抽象的、空洞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列宁的一段话:“少谈些什么‘劳动民主’,什么‘自由、平等、博爱’,什么‘民权制度’等等的空话吧。今天有觉悟的工人和农民从这些浮夸的词句里,是不难看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欺诈手腕的”,[7]笔调鲜明地揭示了这种“平等”具有不可避免的抽象性和不合理性。实际上,只要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决定,这种“平等”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也就完全消失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主张的价值理念得以实现,并在各个领域持续普及的有力保证,有助于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精神力量,提升国家凝聚力。

四、以核心价值观认同促国家凝聚力提升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价值观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革而变革。中国社会已经驶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一场空前剧烈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现代化、市场化、社会主义改革正凝聚在一个时空中进行。一方面,剧烈的社会变革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现代化跃进;与此同时,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引发人们对价值观念和价值秩序的重估,使社会思潮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越来越突出,甚至随之出现价值失序现象。在复杂多变的价值体系之中,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和这个社会正在进行的实践的内在要求,主导着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秩序。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有助于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鉴于此,理解与承认多种价值观的同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以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断促进国家凝聚力提升,是新时代我们所担当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凝聚力价值观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我的价值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