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探索
——读《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研究》

2020-12-20戴庆倩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劳动

“劳动”是近代思想界讨论的重要议题,近代先哲们围绕这一议题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大视域下对劳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了闪烁着真理光芒的理论成果——马克思的劳动思想。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分散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中,因此,只有深度耕犁马克思的经典文献,才能准确捕捉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然而,就目前而言,学界基于马克思的文献研读而系统阐释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吴学东教授所著的《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在该问题上的认识。该书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作者结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和人的解放学说对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做出了判断:“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以及用劳动解释和说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人的解放等基础理论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体系,构成了他的劳动思想。”(该书第36页)就唯物史观而言,劳动是人由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区别又相互统一的中介,它最终确证了人的本质所在;劳动生产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在劳动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构成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就剩余价值论而言,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构件,马克思对劳动内在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剖析及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内在关系的揭示实现了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超越。就人的解放学说而言,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它是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劳动异化和劳动关系的扭曲,劳动却变成了劳动者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煎熬。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变革国家机器的性质、消除阶级差别,才能建立起劳动作为唯一统治者的‘劳动共和国’;只有这个社会都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劳动才能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也才能成为解放人类的现实手段和有效路径”(该书第224页)。

第二,马克思劳动概念及其劳动思想之意义认知的批判性语境。出于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特别关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他们那里,劳动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黑格尔把劳动概念引入到了哲学领域,赋予了劳动哲学的内涵,他认为劳动是绝对精神在塑造世界时的外化,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则颇具浪漫主义地将劳动看作是一种“天赋人权”,一种“娱乐活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经济学、人类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存在论的范畴。作者据此洞悉到,“劳动”概念的把握应建立在这样一个认知形式之上,即认知思维应趋向存在、思辨逻辑应趋向感性活动、自我意识应趋向实践。通览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是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两个层面来认识劳动这一概念的。在一般意义上,劳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类改造自然物或人化自然物,创造或服务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活动。在特殊意义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彰显人的自由个性的自由劳动。

马克思劳动思想是当代西方学者探讨的重要话题,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思想产生了诸多质疑和误解。如,阿伦特质疑马克思关于劳动和自由两者关系的论断,他认为,自由并非是内含于劳动之中的一种生存状态。相反,劳动和自由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生命必然性状态下以谋生为目的劳动更无自由可言。马尔库塞在如何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解放的问题上,与马克思存在巨大的分歧。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提出的通过扬弃私有制、依靠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实现劳动解放的路径并不可行,应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一条“爱欲化”的劳动解放路径。哈贝马斯直接否定了马克思的以劳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研究当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时,应实现从劳动到交往行动的范式转变,应该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质疑一一地做出了回应,并进一步认识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劳动思想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生存论意义的重要指向,未来只有实现劳动解放,将被迫性的、工具性的异化劳动转变成人类自由自主的、作为目的本身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破除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扬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二元对立,使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劳动真正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把作为手段的劳动转变成目的本身的劳动”(该书第220页)。

第三,对马克思劳动思想进行深度透视的哲学方法论。以往很多的学者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他们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展开研究,习惯从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中阐释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独特之处。较之于其他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思想独特之处的论述,作者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独特之处。作者认为,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本体论、辩证法和价值观方面。本体论方面,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内含了劳动是人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观点,它科学地解答了世界“是什么”和“如何生成”这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真正地实现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展现了劳动本体论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辩证法方面,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蕴含了劳动辩证法,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理论武器,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价值观方面,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蕴含了劳动价值观,不同于其他思想家对于劳动的认识,马克思始终从劳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作用这一宏大视角来审视劳动的价值,由此,劳动价值观蕴含了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维持人类生存、劳动促进人类发展等内涵。

第四,文本研究中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是伟大的理论家,研究者要想准确理解他的思想,就必须深入文本、埋头研读。作者在研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劳动思想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关于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问题。作者指出,“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来考察人,他认为劳动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较之动物的本能活动,劳动的特点表现为‘自由’和‘有意识’,劳动的这种特点和优势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该书第263页)。其次,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思想中蕴含的重要内涵,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表明过这样的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作者深刻洞悉到了这一点,指出“劳动是在人的理性支配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必然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造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存斗争,只有劳动才能真正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该书第120页)。最后,“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渗透于资本主义社会每个细胞的普遍现象,实践是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劳动作为实践最基本、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正是异化发生的最根本的领域。作者认识到,“要消除这种异化关系,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消除劳动的异化;要消除劳动的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而要消灭私有制,就要诉诸共产主义”(该书第193页)。

作者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研究,深入地掌握了人类劳动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借此对中国的现实劳动问题进行了剖析,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中国社会劳动问题的宏观表现,还看到了中国社会劳动问题的微观表现,而且认识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作者形成该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源泉不是在于书斋,而是在于实践。这就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回避矛盾,以写实的客观记录,表现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劳动问题的状况,探索当代中国社会劳动建设的规律,为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社会劳动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这种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寻根与探究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学者一以贯之的一种高度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

总之,该书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将依据诉于理论,真正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对经典的致敬、对现实的回应,它对推进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系统化、专题化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以及我们批判性地审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的意义和局限,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全书,有些问题还需做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如该书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形成背景着墨浓淡不宜,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举措有待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