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足三里联合敛汗散贴敷神阙穴改善气管切开脑卒中患者自汗疗效观察
2020-12-20张玲燕王洪梅孙琼琼李爱娟
张玲燕,刘 华,王洪梅,孙琼琼,李爱娟
(扬州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脑卒中后引起的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出汗异常,汗出异常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之一,见于脑卒中的各个阶段[1],临床对这一情况并未重视,汗液过泄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甚者会导致水电解质失衡,以及增加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机会,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理健康。气管切开后患者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因病程长,久病伤身导致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体质虚弱,因此,临床上脑卒中气血亏虚证是自汗的常见证型。本研究探讨对气管切开脑卒中自汗患者进行实施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神经外科、康复科2015年5月~2019年5月住院病例,所选病例均符合本试验诊断标准。收集40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年龄30~60岁,平均48岁,病程1年;对照组男20例,年龄32~62岁,平均49岁,病程1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2]汗证的诊断和分型制定:①脑卒中后出现头面、颈胸、四肢等局部或全身汗出,昼日时汗出,动则益甚,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②排除天气炎热,穿衣过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等生理性多汗;③排除感染、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1.3 脱落标准
①受试者因各种原因自行退出病例;②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③受试者依从性差。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采用艾灸足三里联合敛汗散贴敷神阙穴,两周为一个疗程。
(1)艾灸足三里:先用探棒探穴足三里,如出现酸、麻、胀、痛,即为足三里穴,用艾条距离穴位2~3 cm运用温和灸灸该穴位,操作中可采用回旋灸、雀啄灸配合使用,共15分钟。每日一次。操作中注意保暖,避免烫伤。局部皮肤出现发红或有水泡属于正常现象,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水泡大者先用碘伏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2)敛汗散贴敷神阙穴:选取神阙穴,即肚脐,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皮肤,将敛汗散(我院协定方五倍子、黄芪等组成)用醋调成糊状,将药物置于穴位贴敷专业贴膜上,并将贴膜贴于穴位上,留置6小时,每日两次。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皮疹等不良反应。
1.4.2 对照组
常规治疗护理。
1.5 评价标准
自汗症状评分表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分别在患者有自汗症状时,治疗两周后采用自汗症状评分表进行评价。该表采用四级评分:0分表示没有;2分表示不动则皮肤微潮湿,稍动则更甚;4分表示不动则皮肤微潮,稍动则汗出;6分则表示平素易出汗,动则汗出,如水渍状。止汗疗效评定标准在患者自汗两周进行评定。临床痊愈:自汗减分率≧90%;显效:自汗减分率≧60%~<90%;有效:自汗减分率≧30%~<60%;无效:自汗减分率<30%。该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 结 果
治疗组患者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两周后,观察组的自汗症状评分为(1.15±0.49)分,低于对照组的(2.05±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气管切开脑卒中患者常因植物神经紊乱导致汗腺分泌异常,患者久病伤身,从而出现正气减弱,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艾灸不仅可以纠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改善、稳定和协调免疫系统,而且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另外可显著改善老年以及老年前期的全血粘度、血沉、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4]。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脾胃乃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失调,则真气不足,而生诸病[5]。艾灸足三里可以扶正益气,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神阙穴在脐正中,属于任脉,为冲脉、任脉、督脉三经经气会聚之处[6],具有沟通表里作用。敛汗散主要由黄芪和五倍子等成分组成。《本草纲目》有记载:“五倍子,化痰止渴止汗[7]”,黄芪,性温,味甘,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之功效,二者合用,益气固表,补益脾肺,收敛止汗。艾灸疗法结合贴敷疗法治疗气管切开脑卒中患者自汗[8],可改善气血亏虚症型的自汗症状,费用少,操作简单,临床上值得推广。理论上该疗法补益脾肺,可减少肺部并发症,从而提高气管切开患者堵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仍缺乏临床数据证实有效性,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