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疫情防控攻坚阻击战领导干部须增强“四心”
2020-12-20胡月星
文_胡月星
坚决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共克时艰,这是打赢疫情攻坚阻击战的关键所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水平、精神状态对于带领群众战胜困难迎接挑战至关重要。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这“四心”不仅对各级领导干部面对重大事件考验提出了新要求,也阐释了战胜疫情,迎接危机与挑战的动力价值所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心力动力是否强大,是战胜疫情灾难的重要因素。
一、必须增强必胜之心,需要具备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与勇气,这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阻击战的精神品格
《道德经》讲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者强”就是指要有应对危机挑战的必胜之心。危机困难面前依靠外力扶持帮助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力量在于自强自立。《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特别强调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是精神品格。无数事实表明,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奋斗的信心与气魄。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只有满怀激情,拥有自信和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人,才能够战胜艰难险阻,尽显英雄本色。长征路上,毛泽东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道出了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激励了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打压,毛泽东豪迈地发出:“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还怕困难吗?”这种自信与豪迈,点燃起全体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熊熊火焰,激发起人们忘我拼搏的精神,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系列辉煌奇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秩序也一时难以顺畅进行。在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是临危不惧,还是信心动摇,将是衡量和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品格的试金石。为此,增强战胜疫情灾难的必胜之心,就是要在危机挑战面前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要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客观、辩证、深入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为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因为经受一点风浪侵袭就停滞不前,经受一点挫折就失去了发展的信念。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们已经迈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征程。我们的党经过近百年沧桑岁月的洗礼,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党,其执政力、领导力今非昔比。疫情发生后,党中央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显示出强大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组织动员力。成千上万的医疗医护人员奔赴疫情一线,成百上千吨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湖北地区,千家万户响应政府号召采取隔离应对措施。14亿人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减少外出流动,这样的场景举世罕见。可以充满自信地讲,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协调力,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综合国力,有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攻坚阻击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战胜疫情的必胜之心,首先就是要看到这一点,不仅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不仅看现实,还要看发展。如果仅因为眼前的一点问题挫折就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失去共产党人的气魄和精神,丢掉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难以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会在风浪考验面前自乱方寸,经受不住挫折风险的考验。
二、必须增强责任之心,需要具备组织忠诚和使命担当,这既是衡量政治过硬的标杆,也是检阅本领高强的舞台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责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应当说,责任心使命感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有的地方部门之所以失职失责,饱受诟病,遭到舆论讨伐,其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领导干部责任心缺失,没有对人民的生命安全真正负起责任来,造成疫情防控初期武汉等地处处被动应付局面。经过奋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我们还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松懈心理,因为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可能前功尽弃。目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患病人数大量增加,既要防止内染,还要防止输入。新的考验即将来临,每个人肩上的责任重大。责任担当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一种态度,是个体参与、感受、共享的积极心理体验;二是一种情感,是对人生充满激情的渴望,是对百姓群众利益安危强烈的关切和同情,是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三是一种担当行为,责任心的价值体现在担当行为上。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官员“只想当官不出力、只想揽功不担责、只想谋权不舍利”的怠政懒政现象,在疫情防控中被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大量失职渎职行为,实质上是责任心不到位的问题。责任担当主要体现为四种精神。一是对组织负责的精神。忠实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党组织的召唤面前全力以赴。有的领导干部有利可图趋之若鹜,无利可图敷衍塞责,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能拖就拖,甚至阳奉阴违对待组织,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疫情期间个别地方救灾救援资金沉淀、救援物品不能及时发放、疑似病人不能确诊收治、调查数据拖延迟缓,防控小区居民持续感染,以及疫情危机中少数干部的“偷闲”和侥幸麻痹心态,折射出部分官员责任意识的弱化。二是对地区部门发展的负责精神。为官一任,守土有责。对地区部门发展负责不是急功近利,对存在的影响地区事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尖锐矛盾视而不见,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精心谋划,把握全局,抓住地区部门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力量抓紧解决。三是对群众利益的负责精神。官员的责任心,还体现在对维护百姓群众利益的态度行为上。对群众负责就是要满腔热情,真心实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在工作中倾听基层群众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多替百姓群众分忧解难;四是对未来发展负责的精神。每一项规划设计,每一个重要决策发布之前,都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既要能够解决现实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更要注重长远事业发展,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以此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三、必须增强仁爱之心,需要具备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这是共克时艰、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保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民生百业带来的灾难与困苦,每个人绝不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更需要相互扶持,共赴时艰。仁爱之心就是温暖,就是力量,就是信心和希望。具备利他仁爱之心,既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天职。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具备仁爱之心。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利他仁爱行为是一种积极行为,是个人身心健康快乐的愉快体验。现实生活表明,个人关心他人所获得的快乐满足感要远远高于自己得到的快乐,这也就是许多人乐善好施的心理动机。利他仁爱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大学》中开宗明义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亲民”。“亲民”需要利他关爱心,只有在利他关爱心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境界。《孟子·尽心上》上讲:“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此,“得志”就是实现的抱负理想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仅考虑“得志”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泽加于民”,与大家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共同体验成功的愉快感受。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此,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本质上就是仁爱之心,是发自内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尤其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更要时刻想着群众的安危,首先要有爱民、忧民、惠民、为民的仁爱之心。这种爱就是大爱,就是胸怀,就是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怀有仁爱之心,危难关头就是要引导全社会关爱确诊人员、隔离人员和病人家属”,他们的心理熬煎也许比其他任何人体验得更强烈与深刻。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经常被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的大爱精神所感动,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干部奋斗在第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得失安危,体验到危险岗位的重要性和自豪感,最终是仁爱心理上的幸福感,这种仁爱心态遂成为疫情防控中许多党员干部努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因。
四、必须增强谨慎之心,需要具备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时刻防患于未然,这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前提条件
《道德经》说得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人谆谆教导后人,要注意防微杜渐,既要慎独,还要慎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绝不是偶然的,问题是我们忽略了细节,忽视了危险信号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类的认知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早已今非昔比,然而仍然存在着认知的局限性,在很多领域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地方还是无知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待新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心存敬畏之心,时刻具有危机感,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各级领导干部要具备风险意识,对待突发事件及其演变状态要谨慎小心,决不能主观武断或敷衍了事。须知群众利益无小事,尤其是疫情发生肇始,要有预见性和敏感性,“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否则就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应当说,谨慎之心是领导干部的处事原则和职业素养。《群书治要(卷三十六 尸子)》就告诫为政者须行有四仪:一是志动不忘仁;二是智用不忘义;三是力事不忘忠;四是口言不忘信。若能“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则“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疫情无小事,生命重于天,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尽职尽责,决不能疏忽大意,敷衍塞责。在任何工作中,深刻领悟“志动不忘仁、智用不忘义、力事不忘忠、口言不忘信”的道理。为此,必须增强谨慎之心,重在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危急时刻领导干部责无旁贷,必须坚持身体力行,尤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复杂艰巨性,要及时掌握疫情发展的动态情况,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确诊患者的救治,不忽略任何一个疑似病人的处置,不忽视任何一个救助请求,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增强谨慎之心,也检阅着领导干部的专业素养和风险认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必须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目标要求出发,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能力和综合驾驭能力,把政治能力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用“心”打赢新冠疫情攻坚战,体现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智慧水平。心为万力之本,无心则无力。增强必胜之心需要的是信心与勇气;增强责任之心需要的是担当与使命;增强仁爱之心需要的是忠诚和热情;增强谨慎之心需要的是理智和严谨。这些“心力”是相互融合的,共同影响作用于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当中,体现在每一个态度行为和情感体验当中。危难险重时刻,彰显品德境界。只要心中有爱,心中有民,必然心中有乐,心中有情,我们的内心充满力量,必然豪情万丈,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满怀希望的追求者,都压不垮奋发图强的新时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