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要有新理念新举措

2020-12-20李国祥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口粮猪瘟食用

李国祥

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已经发展到保障每个居民基本营养需要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食品安全等方面也会不断升级,保障措施和目标由过去的侧重于避免危害身体健康的残留物到避免一切危害身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特别地,除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投入和加大农牧业生产投入物监管外,还将对食物的病毒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等加强监测监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之年,也是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年初武汉发生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湖北和全国,为此国家采取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今年还要落实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在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中的功能性矛盾不断显现,同时又面临一系列新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部署,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任务完成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落后地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短板,同时要有新理念新思路谋划新时代赋予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的目标任务,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营养健康水平作出新贡献。

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新矛盾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有关抓好粮食生产及部署和强调粮食支持保护政策几乎每年都是重点内容之一。在政策有力作用下,加上国家采取最严格手段保护耕地等农业资源,大力投资高标准农田等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和各级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丰收,粮食生产领域成就显著,有效地避免了历史反复出现的粮食波动周期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稻谷单产突破每亩1吨水平,“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总产量都稳定在6.5亿吨以上,主要谷物供给充裕,以稻谷、小麦为代表的口粮每年生产量是居民口粮消费量的2倍多,口粮绝对安全万无一失。面对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玉米“十三五”期间去库存取得了超预期效果,而且还没有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表明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在大豆进口日益多元化的推动下,我国有效地应对了在中美经贸摩擦中对进口美国大豆进行反制所可能给国内饲料粮供给带来的冲击。在国家粮食数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各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市场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新型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正在探索中不断形成,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以高质量为基础的品牌被培育起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对粮食安全更高更加全面的要求,满足居民食物营养和健康需要的农业资源错配风险升高;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让我国主要食物生产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双边及多边规则的约束,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国际风险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使粮食及其他食物生产的比较效益不高的矛盾更加突出,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经济风险还会不断升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需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历史性规律,探讨新时代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新理念新思路。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和居民食物保障仍然不够全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领域。我国对于缺乏必要营养和卫生不达标的假冒伪劣食品以及对于种植业滥用农药化肥和养殖业滥用添加剂等对身体的危害的认识已经十分清楚,法制逐步健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对于含有对身体有害甚至致命的病毒病菌食物的认识还比较模糊。2019年末和2020年初在武汉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必须加快进入新阶段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和理由。2019年全国性的非洲猪瘟疫情十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食物中含有非洲猪瘟病毒而养猪户用剩余食物喂猪导致非洲猪瘟在我国各地传播。虽然食物中非洲猪瘟病毒不会感染人类,但可在生猪中传播。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供应严重偏紧和价格暴涨以及居民猪肉消费大幅度减少。令人遗憾的是,非洲猪瘟病毒通过食物感染生猪,行政主管部门和科技界没有从我国食物卫生保障缺陷方面加快补齐短板,而将责任归咎于养猪户用剩余食物养猪。这些严重事件充分表明,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要有新理念新思路。

当前我国粮食价格持续稳定,但是国内稻谷等政策性库存压力越来越大,现有格局下农民种粮对稻谷小麦政策性收购的依赖无法摆脱,国内农牧业生产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性不匹配矛盾不断累积。近年来居民食用的畜禽等食用农产品供应偏紧,价格偏高。且不论猪肉受非洲猪瘟等突发不确定性事件影响,观察牛羊肉等产量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及价格变化,就可以看出我国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2013年到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由2.4公斤增加到3.3公斤,增长37.5%,而同期人均牛羊肉占有量仅从7.5公斤增加到8.0公斤,增长5.8%,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量增长速度是人均产量的大约6倍,可见牛羊肉生产发展的滞后,而国内牛羊肉价格也将持续在高位运行中不断上涨。

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会削弱,只会更加激烈,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内居民食物保障带来的严峻挑战不能忽视。2019年,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由长期顺差转变为逆差。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农业部分涉及的主要是动物源性食物。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重在动物源性食物供给的充足性和稳定性将会越来越重要。

粮食安全保障和食物消费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规律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各国经济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经历了由确保每个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情况下获得食物以免受饥饿,到保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生命得以延续的基本营养的食物,再到保障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保障健康的食物,再到保障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让生命和工作有活力的食物。

长期以来,我国保障的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是从生产方面和国家调控方面做到能够提供主要食物,其中最主要是口粮,确保居民基本免受饥饿困扰。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让最贫困的人口不再为吃饭发愁,这已经将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升级到每个国民都要免受饥饿困扰,这意味着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第一阶段即将全部结束。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居民食物以米饭和面食为主。20世纪90年代,我国居民每年人均口粮消费量超过200公斤。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食物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肉蛋奶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食用量越来越多,相应地带来主食消费量越来越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直接食用的谷物(口粮)已经下降到120公斤以下,估计未来我国居民直接食用的谷物(口粮)还将持续减少。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8年,我国台湾地区居民人均直接食用大米大约48公斤,人均直接食用面食大约46公斤,且多年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居民每年直接食用的大米和小麦的数量变化很小,基本保持稳定。日本也是如此,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2018年,日本居民每年人均直接食用大米约为49公斤,直接食用面食折算成小麦大约41公斤,二项合计不足100公斤,且总体仍然呈现出缓慢不断减少态势。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食用米饭和面食的消费规律,结合国际一般经验,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稻谷和小麦的直接消费量(口粮原粮)将下降到100公斤以下,即使是到“十四五”末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5亿人,我国作为口粮食用的稻谷和小麦总消费量也将不足1.5亿吨。

可见,时代在进步,居民食物消费在升级。如果仍然局限于抓稻谷小麦生产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的观念,其弊端将会进一步显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通过强化省长粮食负责制等稳定粮食生产和通过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加快恢复生猪产能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对此需要全面深刻理解和科学精准把握。

以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新理念创新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

要探索解决确保每个人免受饥饿新思想新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其中一项约束指标是让我国所有居民不愁吃,实现零饥饿目标,是底线任务。我们不仅要从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和其他主要食物充足供给及价格合理开展工作,还要从居民消费保障方面探索为特殊群体、脆弱群体和基本食物获取困难的群体提供食物救助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的新举措。

总体上说,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已经发展到保障每个居民基本营养需要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食品安全等方面也会不断升级,保障措施和目标由过去的侧重于避免危害身体健康的残留物到避免一切危害身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特别是,除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投入和加大农牧业生产投入物监管外,还将对食物的病毒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等加强监测监管。

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更好地促进全面保障所有国民基本营养和确保有害物质不超标的食物需要。要加快立法,将现有的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正在制定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整合成食物安全保障法。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扩大食物进口来源,为居民提供种类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平衡以及有害物质不超限的食物。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食物营养和食品安全系统化研究,更新或者提出国民食物营养和食品安全指南,按照指南编制农业及食物生产规划,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猜你喜欢

口粮猪瘟食用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雪后林鸟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祖传“口粮”
多国发生猪瘟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