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南京消费品牌、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2020-12-20张燕谢延浩肖久灵施晓峰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8期

文/张燕 谢延浩 肖久灵 施晓峰 (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南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着力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重要时期。

消费已成为中心城市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动能、形成国内强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南京区域消费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南京而言时不我待、意义重大。

一、指导思想

南京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发挥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依循,主动在新时代坐标系中、消费升级大趋势下系统谋划南京市消费创新发展,使得消费充分起到“开辟主战场、建设主平台、打造主引擎”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消费升级与产业提质有机结合

坚持顺应需求、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满足需求、创造需求与引领需求,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大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

(二)坚持对标国际与彰显特色有机结合

坚持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在城市景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和服务上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与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更具国际范,消费资源更具国际特征,消费方式能彰显国际潮流、引领时代风尚,进一步发掘南京消费的市场优势与时尚特质。立足南京独特、厚重的历史人文优势,立足南京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挖掘与彰显南京的独特性,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在发展定位上进行有效区隔,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灵魂。

(三)坚持区域协同与要素联动有机结合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合理规划消费空间布局,构筑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业态融合、功能匹配的商业格局。

同时需要打造涵盖环境、空间、内容、体验等四个要素的完整吸引物体系,吸引境内外消费者前来消费,构筑优质环境,打造消费空间,提升消费内容,完善消费体验,融合“有形的商品购买、有感的服务体验、有情的文化沉浸、有爱的环境品味”,实现四要素完美联动,有序推进消费环境精致化、消费空间复合化、消费内容品质化和消费体验沉浸化。

(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要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引领、政策保障、强化信用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作用,更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尊重市场主体、创新消费供给、鼓励新兴业态,走政府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的有益格局。

三、发展路线

紧密围绕将南京初步建成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可选取“围绕一条工作主线,强化两个关键面向,实施三大重点策略,夯实三类基础支撑”为发展路径(简称“1233”发展路径)。以“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变量突破”为工作主线,强化南京“中心性”和“国际性”两个关键面向,扎实推进“筑原造极”“融合发展”“本源创新”三大重点策略,夯实“通道畅流”“环境友好”“保障有力”三类基础支撑,有效推动南京的消费贡献度、品牌集聚度、消费创新度、时尚引领度和环境美誉度迈上新台阶,推动南京消费上规模、优结构、提动能,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一)围绕一条工作主线

——积极推进消费存量变革,聚焦于“优”。聚焦消费实现功能,做好传统消费升级,实现空间体验化、供给丰富化、服务品质化、品牌高端化。优化消费空间功能,提升南京整体消费规模和能级,建设商贸高原,凸显“新街口商圈”的高峰作用,优化提升商业空间、增进体验功能,构筑满足情感和社交需要的复合化体验场景、沉浸式体验场景。

优化消费内容提供,围绕供给、需求两方面,推进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共同发展,构筑丰富、多元、快捷的消费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体系,提升消费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可获取性。优化品牌结构,发展和引入“新、奇、特、高”的消费品和服务品牌,打造潮牌、特色、轻奢品牌新品的发布平台。

——积极推进消费增量崛起,聚焦于“拓”。拓展消费空间轴,提升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空间、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消费空间、社群消费空间、社区消费空间,推动线上空间向线下延伸、线下空间向线上延伸。拓展消费时间轴,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塑造夜之金陵品牌;拓展新消费热点,提升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共享消费等新型消费形态的发展。

——积极推进消费变量突破,聚焦于“新”。提升前沿技术对消费行业的赋能,改变零售行业形态、手段、交互和链接方式,鼓励市场主体挖掘消费需求,倒逼供给端迭代升级,在消费内容、消费体验,在消费业态、消费模式、消费内容、消费技术等方面进行本源性创新。进一步整合南京时尚资源和产业链,提升城市时尚软实力,增强南京时尚产业原创能力,接轨国际时尚、融汇全球资源、前瞻行业动向,推动南京时尚产业发展、时尚品牌集聚、时尚文化培育、时尚消费引领,在国际市场上南京时尚的话语权。

(二)强化两个关键面向

切实增强南京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国际影响力。

——着力强化国内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南京城市中心性。南京作为长三角“地理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为承担起新时代新使命,为推动中央赋予南京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落地落实,为提升省会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为在全球集聚资源要素、参与新一轮竞争,以更大的魄力提升城市能级是应有之义。

通过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推动高能级机构集聚,提升城市消费能级、拓展消费腹地、集聚消费人口,形成资源集聚高地,全力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以及在都市圈、长三角的中心首位度以及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联系度,提升南京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消费引领和辐射能力,力争让南京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战略支点、国际商品进入中国的中心和前沿以及入境旅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发挥“南京购物”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西翼、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的消费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乃至在更大范围的国际区域形成辐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洲消费门户”之一,成为时尚消费发布、新兴消费发布的中心之一。

——着力强化国际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城市国际性。为融入全球竞争,南京需要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消费吸引力的“吸引物”体系,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构筑起具有“标识性”“区隔性”和“影响力”的吸引物,做好扩大国际影响的大文章、打造国际化消费促进平台、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消费商圈。接轨国际标准,强化全球城市网络连接,力争成为“亚太消费新门户、中国形象新客厅、江苏创造新窗口”。一是秉持全球思维,致力名城打造、名片塑造,重点打造四名城——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旅名城)、世界体育名城、全球创新名城(科教创新名城)、会展名城,塑造五名片——文学名片(世界文学之都)、博物馆名片、音乐名片、美食名片、康养名片。二是强化南京城市形象传播,传播名城效应、点亮城市名片,扩大朋友圈,切实提升城市国际能见度、跃升城市影响力、提高南京吸引力,全方位提高统筹利用全球市场、全球资源的能力,增强链接全球网络通道互联互通的能力,进而推动国际消费的发展。

(三)实施三大重点策略

围绕“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变量突破”这条工作主线,大力实施筑原造极策略、融合发展策略、本源创新策略等重点策略。

——更大力度推进存量变革,实施筑原造极策略。更大力度推进传统商业空间优化升级,完善南京商业网点布局,构筑一批国际消费设施和平台,构筑一批符号化的特色意图消费空间,重点推进一批商业空间优化先导项目。推动市场主体将购物中心和商场转型为多功能的体验式商业综合体,有目的、有意图地提供多功能服务和社交场景;更大力度推进产品品质升级,下大力度丰富商品类别,丰富中高端国际商品供给和国内本土优质商品供给,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提高中高端商品的比例;更大力度推进服务供给提质扩容,丰富旅游、文化、休闲、餐饮、健康等特色服务供给,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更大力度推动国际品牌集聚,有效提升南京对国内优质品牌、大力提升对国际著名品牌的吸纳力,大力发展商品品牌首店,放大核心商圈品牌集聚能级;更大力度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建设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积极发展口岸型国际消费,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更宽领域促进增量崛起,实施融合发展策略。促进商品供给与服务供给的互动发展,以及不同消费服务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推进消费“空间拓展、时间拓展与内容拓展”,促进南京消费增量崛起。推动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凸显体验特质的新型融合消费场景,打造一批商文旅体联动示范项目,推动商文旅体消费产品的融合化。推进消费新增长点培育,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夜间经济联动发展,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动连锁便利店发展,推动新兴消费热点培育。发掘本地人消费潜力、壮大新消费增长点,加快线上线下互动、推动跨界合作,推动消费新势力加速崛起。

——更具前瞻引领变量突破,实施本源创新策略。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等“新消费”,在新的消费种类、消费热点、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上有所创新。主动求变,拥抱变化,尊重个性化消费发展,提升时尚引领水平,打造南京为时尚风向标,集聚一批时尚设计大师、构筑国际时尚体验空间、开展国际时尚主题活动、合作打造时尚发布中心,凸显“十朝风尚”时尚风潮。致力于本源创新,强化数字赋能引领消费创新,培育消费内容、消费业态、消费模式的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消费发展强劲充沛的新动能,构筑南京消费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积极推动“供给创造消费”“创新催生消费”。推动系列消费IP 塑造,提升文创产业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发展动能、发展前景。

(四)夯实三类基础支撑

更高标准夯实消费根基,做到消费支撑体系的“通道畅流”“环境友好”和“保障有力”。通过便利化的基础服务、优质化的营商环境、国际化的消费环境,推进南京消费环境更开放包容、制度政策更完善、消费体验更完美,满足境内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升南京消费环境美誉度。

——强化通道体系支撑。本报告所称的“通道”是能够承载商业客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系统,全力打造枢纽城、金融城、物流城、智慧城,畅通支撑消费的“客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激活消费发展的“经脉”,促进整个消费系统的要素高效流动。

——夯实环境体系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发展依赖于开放包容的环境与完善的制度政策,促进环境友好、品质提升。提升消费环境品质化程度,完善消费领域“宁满意”体系标准化,形成消费品质保证的持续改进机制。优化国际消费环境,提高综合吸引力,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最便捷交通、拓展最广阔市场、构建最开放平台、营造最高效环境、夯实最坚实基础。

——夯实保障体系支撑。强化消费城市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财力保障、体制机制保障、评估考核保障等工作,围绕中心、大局有效组织力量,精心研究、稳步推进,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优化消费产业发展、消费促进、消费领域人才、消费头部企业支持等方面的政策。

南京要打造成为特色彰显的、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任务艰巨,受益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等多重国家战略,南京可以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过程中与上海、杭州错位发展、相互补充,进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力争成为全国城市消费的增长极、形成国际消费新优势,助力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