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社区养老”品牌模式发展的调查研究*
2020-12-20蔡淑婷高洁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蔡淑婷 高洁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截至2018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已达2.49 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9%。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劳动力不足,迫使我们必须做出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互联网+社区养老”概述
养老这一话题经久不衰,即便是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今,依然值得重视。从前养老过度依赖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也不得不依赖个体间的现实交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老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我国目前“互联网+”养老多侧重于物联网研究,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市试点建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将得到发展,凭借“互联网+”构建智能化和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来适应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有效服务民生,实现和谐中国。
(一)内涵
“互联网+社区养老”是近年来针对养老产业推出的新型养老模式,核心是将互联网和老年人护理服务业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流来推动老年护理服务,为养老行业开辟智能养老新格局。它并非只是让老人使用手机或互联网,而是在“互联网+”的视角下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在数据收集和优化资源方面的优势,整合多种社会资源进入养老行业,进而形成服务高效、共享信息资源的养老服务系统,实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护理养老需求的目标。
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养老实践,有利于更好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相关的科学发展的观念。这一举措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符合当前国情和我国当前的民生政策初衷,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实证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能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实现机制及现状
“互联网+社区养老”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一种由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三部分组成。中心储存管理范围内老年人的信息,建成健康档案,与地方医院对接,及时有效反馈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同时配备智能手环和定位器,在老人有需要时按下手环中心即可收到求助;定位器的红外线可以感应老人的活动痕迹,若超过12 小时未感应到中心就会收到警报,相关工作人员就会前往了解情况;最后运用大数据,了解和分析老人活动和中心的服务情况,根据反馈予以调整。另一种模式则是建立小型的社区养老场所,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例如爱心午餐、休闲娱乐场所、基本医疗等服务。
(三)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引入“互联网+”,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依托来实现社区智能化养老,不仅可以促进互联网产业自身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养老服务业不全面、浅层次的问题,实现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如为志愿者服务、社区工作开创了更广阔便利的平台。互联网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既是对互联网运用方式的丰富,又是对养老模式的飞跃性发展,对科学技术和社区服务的进步和完善大有裨益。
1.以政府主导、企业竞争的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及效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资源配置效率,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高质量”却不容忽视。养老关乎国计民生,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息息相关,决不能只看效率,更应讲求质量,着重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集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将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
一方面,政府、社区都很重视养老服务、养老企业。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竞争机制并付诸实施,树立公信力和政府权威,为百姓办实事,建服务型政府,依靠政策、制度、法规等保障老年人切身利益,规范养老企业市场秩序,引导、鼓励和扶持“互联网+”养老企业,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社区与其他机构(如企业、老年大学、疗养院等)合作,企业之间良性竞争,可以创造出较高的收益。大多养老机构与周围的医院建立了紧密联系,定期组织医疗服务,购买医疗器械,提供上门测量血脂血压的服务;有些成立老年大学的分校,利用老年大学的资源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大小文艺展演,在重阳节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才艺竞赛,将政府的补贴作为奖金吸引更多老人加入。
2.以时代科技惠及人民生活
社会日新月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相比之前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视不再仅有几个黑白频道;从电报到电话,再到现在的视频电话,突破了空间的界限,瞬间就能实现面对面的视频交流,过去完全无法与如今相匹敌。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迅猛、运用广泛、潜力无穷,而随着“互联网+社区养老”的不断探索实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将产生质的飞跃。
二、“互联网+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的养老产业,“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存在的问题一点点暴露,也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我们在2019 年8 月走访了常州采用“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比较典型的几个社区,包括茶山街道合作的椿熙堂老年社会服务发展中心、新北区乐汇老日间照料中心和兰翔社区,采用访谈法,与工作人员、社区的老年人和志愿者进行交谈,重点了解该养老机构的概况(包括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有没有针对老年人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务等),以及相关建议、措施等,在了解此社区主要采用的模式之外,也发现了当前“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区养老服务单一,忽视精神养老需求。一方面是由于精神养老服务很难掌控,老年人精神需求记录困难,难以及时有效传到护工手中;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对精神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越来越高。
总体来说,现在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供娱乐设施有限,有些仅能为老人提供普通的麻将和棋牌场所、用于午休的日间照料室。文化娱乐相对较丰富的就是与老年大学合作,老年人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上课,学习琴棋书画、舞蹈等,这些活动能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升自身素养。在寒暑假会有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做志愿者服务,前往机构慰问老人。由此可见,适当利用互联网相关产品,兼顾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迫在眉睫。
(2)社区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无法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方面需求。大部分社区的工作人员都是居委会成员或者是志愿者,并没有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这也造成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或者业务能力低下。
比较专业的是,部分养老机构会为每位工作人员配有专门的服装;在理疗室和咨询室也是每周有专门的医生进行问诊,关于午餐也承包给专门的机构,保证了卫生干净;关于课程,机构会邀请合作的老年大学的老师进行授课,保证专业性。
(3)我国目前数据处理技术不够先进。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通过对老年人的远程监测,能够获得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海量数据。获取数据本身相对容易,但是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整合与应用技术却相对落后,难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制订养老服务方案。
数据处理不够先进,主要是由于技术不够成熟。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打着“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口号,但是基本上鲜有用到互联网的地方,主要还是处理中心与政府之间的事务,对于老人大部分只提供基本的日间照料服务;而有些养老机构虽然有“互联网+社区养老”的模式,结合了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但是服务范围内的街道出于老年人信息安全考虑,并不会提供老人完整的信息,比如老年人的结构、比例、特殊老年群体。
(4)场地设置不足,无法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社区养老”场所。老年人居住比较多的小区,大部分都是一些老旧的小区,这些小区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考虑到要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有些社区养老模式,都是在小区仅有的位置上腾了些地方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
三、解决对策
作为成长在互联网社会的一代,我们青年学子享受了互联网生活的便利,更要用互联网为老一辈甚至今后的自己创造更加方便的互联网生活。
(一)与老年大学开展合作,开设专门的互联网课程,根据老人需要增设其他课程,使之“老有所学”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老年人仍有孜孜不倦学习的潜力和能力。何况现在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打电话联系的工具,而且很容易遭到电话诈骗。
开设专门的网络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教会老年人正确使用手机,学会运用基本的通讯软件,例如现在中老年人最常用的微信和淘宝。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而且可以向老年人普及防骗、健康养老等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当然,在老人们都掌握智能手机用途之后,互联网课程还可以进行拓展,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有选择地开展新的模块,与线下老年大学的艺术、文化课程相辅相成,社区提供专门的场地,聘请老年大学的相关老师前往授课,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活动宣传已经不需要口口相传、挨家挨户发通告,而是通过网络进行宣传的。就我们所了解的,椿熙堂就建立了一个微信群,附近社区的老人都在里面,每次举办活动前,群里发出通知,有意向的老人就可以过来参加活动,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传播更广。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心理咨询与健康管理平台,开辟老年人精神生活栏目和老年情感专线
当绝大多数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社区又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持,可以创建老年人专属心理、情感服务平台。
在社区建平台、家庭设终端,利用大数据,对老年人的心理情况、健康水平、精神需求、兴趣爱好进行实时综合监测分析,并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体贴的咨询服务。此外开辟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栏目,能有效促进老人间的情感交流;安排专人对鳏寡孤独的老人提供在线精神慰藉服务,有助于提高老人的精神满足程度。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网+志愿”网络志愿服务平台
建立老年人与志愿者线上交流平台,突破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志愿者可以随时随地给予老年人温暖,不必等到假期也能与这些老年人进行线上交流。
现在的很多志愿者是学生和上班族,他们大多在节假日才有时间参加志愿活动,为老人送温暖,特别在寒暑假会迎来慰问的高峰期,而平时却少有人去看望老人,老人很容易就感到孤独。而这种网络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让老人随时享受技术便利,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四)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社区养老”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规划也难以实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要惠民,便需兼顾个人、企业、社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除了必要的补贴之外,也可以考虑对一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优良的养老机构、社区加以表彰——而形式和数目可以根据各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社区养老”。
(五)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使之“老有所乐”“自得其乐”
要使老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来自社会、家庭、政府的外界帮助不可或缺,也要真正让他们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得其乐。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之间通过密切联系也可以驱散孤独。像现在很火的老年旅游团,广场舞等活动,有的是老年人自发开展的,也有的以社区为单位举办,社区在不妨碍公共秩序前提下提供大型活动场所;开展老年人在线辩论赛、基本网络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集体出游等,这些活动能否成功,关键还是看老年人能否从中获得快乐。
四、结语
“互联网+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存在其特定的先进性,同时会受到一些条件制约,实施过程中在精神养老等方面未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展望,或许不久的将来,“互联网+社区智慧养老”会成为主流。只是在那之前,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