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古村落文化品牌的深度挖掘*
2020-12-20王永强刘晓坡邯郸学院
文 王永强 刘晓坡(邯郸学院)
太行山区保留了大量的古村落,其村落文化具有独特的亲民性和难得的历史延续性,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深入的研究已是大势所趋。这要求研究者树立长期深入的意识,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对比分析。要做好横向的深入和纵深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建议成立相关科研机构,组织专人从事研究。同时,要关注正在消失、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整理保护,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太行山绵延八百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的独特地貌令人称奇。千百年来,太行山人靠山吃山,依托独有的石材靠双手搭起了石头的家园。虽然历经风雨、战乱、工业开发,但还是神奇的留下了一个个古村落,像珍珠般撒遍八百里太行。这其中,有些随着乡村游的兴起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更多的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古村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相比于古都、古城文化来说,古村落是基层农民在千百年生产生活中代代传承下来的。按照潘鲁生教授的说法:“如果说村落作为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标,作为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其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要内容,那么,古村落则更是社会传统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村落的破坏、消逝是民族文化历史性的损失。”
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
(一)亲民性
村是基层群众的集中居住地,它们一般不会因为改朝换代、政权更迭留名史册,却真实地记录了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古村落文化才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留下的痕迹。这些遗留下来的民居、生产生活资料、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说故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精神风貌。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便是在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的城镇化率才达到了60%左右。也就是说,千百年来,我国一直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的农业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古村落文化,不仅是亲民的,也是必须的。
(二)延续性
延续性是从与古都、古城文化相比的角度来说的,而且这里的延续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国历史赫赫有名的八大古都,在历史变迁中都遭到过严重的破坏。战争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加速了文化的融合,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出现。与之相比,乡村虽然也会因为改朝换代,出现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远不及城市尤其是大都市那么明显。尤其是类似太行山区这样的,在过去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原汁原味的东西留下的更多。
历史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今日的太行古村落也在悄然改变。水泥路修到了村口、互联网进了农村,年轻人离开了家园。但是,毕竟还是留下了石头的建筑、留下了淳朴的民风,不少的老屋里还有老人在坚守。而且,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很多东西被刻意保留了下来,也有年轻人在此创业,这都是好的现象。
(三)补充性
正如地方史是正史的补充一样,研究村落文化也是对研究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以古陶瓷文化为例,既有官窑、也有民窑,很多民窑的精品,其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官窑。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官窑技艺达到的水准代表的高端水平,民窑的技艺水准才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真实体现。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
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深度挖掘的必要性
按照现在的数据,我国有村级组织65 万多个,被各级认定保护的古村落不足3000 个。对古村落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定的重视,报刊、网络不断推出这方面的论文。但是,也不难发现,这些论文的关注点大多局限在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等方面,很少涉及古村落文化内涵挖掘方面。
先说保护,对古村落保护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是,要让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首先要解决的让人们知道为什么要保护。也就是说,这些古村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在从客观上来说,万物皆有寿命,保护无非是减少人为的破坏而已,我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风雨侵蚀、自然的老化。
即便是那些非物质的东西,譬如民风民俗,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走越远。诚然,客观的规律我们无法规避,但完全可以通过研究用现在的手段将其记录下来。
再说传承,传承什么?显然不是只把老房子留下来,传承的是文化。因此,首先要研究的不是如何传承,而是把什么东西传承下去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挖掘的问题,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的内涵。
太行古村落文化深度挖掘的路径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族群全部的精神活动以及这些精神活动衍生的产品。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特定族群的发展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那么,如果要研究太行古村落,就需要以某一村落为例,深入研究与该村落相关的各种文化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面临诸多难题,因而需要研究者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长期的意识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料匮乏、信息不全。这些古村落,大多没有现成的村史可以去参考,只能通过现存遗迹去考证,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二是,文化的研究涉及人们精神生活层面,很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是需要去体会的。简单说,就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体验,才能感受到的。
(二)要具备深入分析的知识和能力
纵向的深入,以村落发展为例,就要从源头梳理到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村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大多数村落来说,这中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资料相对容易获得,近代的东西也有遗存,再往前推就困难重重了。
但是,这种纵深研究的意识必须有,缺失的信息也要一点点去考证,逐步完善。
(三)寻求精神上的共同点
一个人的认识观、世界观从意识层面影响到这个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不但体现在他的房屋布局上,也体现在家具设计上,体现在日常用品选择上。同样,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他也会关注艺术、关心文化娱乐等等。同样的道理,特定的村落、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经济发展、村民富裕,一定会在建筑、文物、民间传说中找到影子的。
其实,也正是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共同点,才能真正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而我们提到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不过是一个个的点,一个个代表的符号而已,文化才是根源。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上来说,也包含这些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留下来的工具、产品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的,但这里更多地强调非物质层面。因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存在于传承者的脑海之中,如果不注意留存资料,将会更加容易消失。最近这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遗产被列入了名录专项保护。但是,毫无疑问,“漏网之鱼”是必定存在的,尤其是在深山。因此,要想做好太行山古村落文化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进行的。
(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此项工作。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持续深入的研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从事协调。此外,申请科研课题、科研项目,也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古村落的保护留住了部分的记忆,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村落的古朴之美,但这些远远不够,也完全没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此,最好太行山古村落文化的深度挖掘工作,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深入研究的意识,全面收集整理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料,进行纵向的深入研究、加强横向的对比分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梳理出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为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翔实的资料。此外,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不断将研究工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