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展望
2020-12-20姚巍俞靓康华
姚巍,俞靓,康华
(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陕西 西安 710082)
1978年,为解决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1]。工程将历时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建设,截止时间为2050年[2]。40多年来,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经过几代三北人的攻坚克难、久久为功,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 km[3],黄土高原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
1 建设区情况
陕西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省份,工程建设区由最初的49个县(市、区)逐步扩大到68个县(市、区),该区域面积12.19万km2,是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短板问题的重要区域,也是实现绿色遍布三秦大地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从工程启动至今,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及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工程建设区累计完成营造林716.8万hm2,实现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增加到35.0%,年均增长超过0.5个百分点[3]。
2 建设成就
三北防护林工程40多年来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建设,使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状况不断好转,生态容量不断扩大,生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绿色崛起和脱贫致富加速,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1.1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第1阶段(1978—2000年)规划造林任务224.4万hm2,实际完成营造林276.9万hm2,造林保存面积95.8万hm2;第2阶段(2001—2020年)规划造林任务206.2万hm2,到目前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439.9万hm2。
2.1.2 风沙危害持续减轻 经过40多年的治理,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危害程度极大减轻、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4]。沙区植被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初期的1.8%提高到目前的60.0%,沙化土地面积由240.0万hm2减少到135.4万hm2,流动沙地面积由57.4万hm2减少到0.35万hm2[5]。
2.1.3 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40多年来,通过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持续实施和地方重点区域项目的相继启动,全面加快了防治工程区水土流失的步伐。根据2016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2007—2016年陕西省黄河输沙量年均仅为1.52亿t,与20世纪70年代均值对比减少了4.2亿t,减幅为75.6%[5]。
2.2 有力促进绿色发展
2.2.1 林农收入持续提高 多年来,各地依托三北工程,大力推进花椒、核桃、红枣、柿子等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解决工程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工程区经济林基地面积已达89.9万hm2,其中核桃36.9万hm2、红枣18.9万hm2、花椒17.1万hm2、柿子2.8万hm2、沙棘9.0万hm2、山杏仁用杏5.3万hm2,总产量120多万t,总产值达120亿元。
2.2.2 沙产业快速发展 三北工程建设把荒沙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路、形成规模”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沙区以绿豆、小米、荞麦为主的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10.0万hm2,马铃薯生产基地18.7万hm2,大漠蔬菜2.0万hm2,培育各类苗木花卉近0.7万hm2,累计种植红枣、山杏、大扁杏17.3万hm2,羊饲养量达1 000万只,涌现了一批特色优势生态产业,走上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进一步拓宽了生态发展之路。
2.3 推进生态文明进程
2.3.1 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坚持生态修复治理与身边增绿并举,大力推进以道路、渠岸、直观坡面、城镇、村庄为重点的城乡生态系统建设,不断增加城乡绿化面积、优化城乡景观,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三北工程区有1 467个村庄实施了“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宝鸡、西安和延安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6市40个县荣获国家、省绿化模范市、县(区),形成诸多“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市、森林乡村生态建设、国土绿化典范。
2.3.2 生态文化不断繁荣 在长期与恶劣自然条件的抗争中,三北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模范;启动和建成了沙漠森林公园、治沙展览馆等多处生态文化场馆;创作了《绿染长城》《陕北启示录》等一系列文化产品,汇聚成建设绿色家园的精神财富,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3 存在问题
40多年的实践证明,陕西省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工程建设在深入推进中,面临和应对建设成本高和实施难度越来越大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6]。
3.1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工程建设持续不断推进,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好的荒山荒地已基本得到治理,目前剩余的宜林地大部分位于北部半干旱区及渭北石质山地区,如晋陕峡谷、唐桥陵等,立地条件差,往往需要多次补植补造才能成林,而中央投资补助仅能满足苗木投入,造林后至成林前的抚育管护缺乏资金支持,营造林投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3.2 林分结构功能衰弱
三北工程初期,特别是第一阶段人工营造的杨树、刺槐等为主的防护林近66.7万hm2,已进入成熟林、过熟林,加之林分结构单一,多为纯林,群落稳定性差,抗逆性不强,大面积出现林分老化、生长衰退,防护林功能下降;同时病虫害滋生概率增大,森林火险等级增高,亟待进行改造修复,提高防护林综合功能。
3.3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依然存在
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减损森林资源,偷牧夜牧破坏植被等现象对造林成果巩固形成威胁,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着“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资源保护和监测等基础保障能力较为薄弱,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现代化设施装备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比例较低。
4 发展展望
40多年来,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经“生态型”“生态经济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历程,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治理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国家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7]。推进新时代的三北工程建设,要不断赋予新内容、激发新活力、打造新格局,要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提升林草质量、补齐生态短板,以建设美丽陕西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力争使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林草质量继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明显增加,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为建设美丽陕西绘就绿色三北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