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学地图平台研究①
2020-12-20刘永志唐春兰
刘永志,唐春兰
(成都理工大学 a.外国语学院;b.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
近年来,文学地图随着国内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兴起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梅新林[1]、郭芳云[2]、张袁月[3]、李仲凡[4]等国内学者梳理了中外文学地图的发展历史,研究了文学地图的定义、种类、功能、形态、结构等基本内容,杨义[5]、夏汉宁[6]、郭芳云[7]、张袁月[8]、侯杰[9]等将文学地图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中外文学的批评分析和研究;罗凤珠[10]、王兆鹏[11]、徐永明[12]等则建立了数字文学地图研究平台。国外、境外近年来的文学地图研究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一是数字文学地图研究和平台建设蓬勃发展,已有近50个大大小小的数字文学地图平台,[13]数量远超国内;二是杨义[14]和塔利[15]等建立了文学的隐喻性地图分析框架。
斯坦福大学文学实验室的莫雷蒂教授认为,文学的空间研究有两种,一是文学中的空间(space in literature),二是空间中的文学(literature in space)。前者指虚构的空间,后者指真实的历史空间,两者有时会部分重叠。[16]梅新林认为,文学地图也有两种,一种是“实体性”文学地图,一种是“借喻性”文学地图。前者遵循图文合体的传统;后者则主要借鉴和汲取文学地图的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文本和阐释意义,常常有文无图,是一种没有地图的文学地图。[17]本文旨在对现有国内外数字文学地图平台进行综述性考察和思考。
一、数字文学地图概念分析
地图具有三大核心要素:地图投影、制图综合和符号化表示。地图投影是利用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的经、纬线转换到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制图综合是指在地图按比例缩编的过程中,需根据地图成图后的用途和制图区域特点,用概括、抽象的形式反映制图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或典型特点,而将那些次要的地物舍去,这个过程叫做制图综合。符号化表示是指将空间数据通过分类和简化的方法规定符号所指代的意义,根据其基本特征、相对重要性和相关位置制定成各种图形。地图制图者运用地图符号,使空间数据的每一个概念,构成的每一个事件,以及它的地理分布进行符号化表达。地图的符号化过程就是视觉化的过程。地图使用色彩层次、比例、坐标、视角、符号等模拟性地表达地物关系和人地关系。地图的符号化是浏览和解释的工具,也是数据表征的工具。批判地图学(critical cartography)还认为,地图是“命题系统”,地图总是表达某些论点和主张,并因此排除、压制和消除其他论点和主张。[18]
传统地图的视觉变量有形状、尺寸、方向、颜色、结构、综合图案等。数字地图的视觉变量还包括亮度、饱和度、反差、闪烁、移动、时长、速率、次序、节奏等数字环境下特有的环境变量。数字地图是地图的数字存在形式,由地图数据及其可视化表达、文字说明、支撑软件等组成,一般包括“数字地图集+多媒体+超链接技术”,将地图、文字、照片、声音/音乐等融为一体,甚至还融入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或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传统地图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图搭配和互文性,数字地图则得益于新媒体和移动技术,形成了图、文、音乐、视频等多模态(multimodality)结合的超文本特征。因此,与传统地图相比,数字地图的表示方法、组成要件和模态种类都更加丰富。[19]
文学地理学利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探究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文地关系)。[20]但文学地理学中的文地关系又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最终需研究人地关系、人文关系(即人与文学的关系),因此,地理、文学、人三者构成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轴心。数字文学地图采用地理学研究中的数字地图方法研究文学,文学是其研究的对象。数字文学地图又是一种专题地图(thematic map),包含地理基础和专题要素两个层面。地理基础指与自然和人文地理具有模拟关系的数字地图;其专题要素是指文学要素的数据。因此,数字文学地图,就是在数字地图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字软件,将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文学文本的地理空间因素、地点叙事等用文本、符号、超链接或VR、AR等技术在地图空间中进行表征。这种表征通常具有“绘制深度地图”(deep mapping)的特征,即可视化的、基于多个时间层的,具有多媒体性、多层次性、对话协商性、开放性的地图。[21]更具体地说,绘制数字文学地图并建立数字文学平台,首先要使用Python等计算机软件建立文学数据库,然后借用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天地图、Worldmap等开放性地图数据资源,利用ArcGIS、MapGIS,QGIS等制图软件将地图数据库与文学数据库匹配而形成具有检索、浏览、图文呼应等功能的可视化平台。数字文学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将空间中的文学数据和文学中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关联,是实体性地图数据与文学数据相融合的产物,普遍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空时性、多模态性,有的还具有众包性和沉浸性特征。
二、西方数字文学地图的早期发展
数字文学地图的发展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制作软件简便化和历史图像和地理数据集广泛应用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全球定位系统(GPS),GIS发展起步;在70、80年代GIS发展迅猛;1993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首个GIS系统。此后,GIS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通讯、农业、交通、资源等领域。随着GIS的发展,197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绘制的数字地图。
2005年Google发布Google Map,Google Earth和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tlas Programming Interface,缩写API)。API接口与传统GIS和Flash软件相比,操作更加简单。任何具备基本编程技能的人都可将谷歌的世界地图集成到单独的网站中,创建和标记自己的地图,甚至可以使用谷歌地图开发新的软件。于是,突然之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神秘世界向网络上的新地理学家们敞开了大门,网络混搭式地图迅速发展,地理和时间标记成为网络内容不可缺少的元数据字段。
2008年谷歌收购锁眼公司(Keyhole,Inc.),并将锁眼标记语言(KML)提交给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缩写为OGC)作为标准,最终解决了网络地理数据大量突然出现所造成的数据兼容的标准问题。2006年英国政府拒绝发布其地形测量地图,因此自愿者发起了众包式地图测绘项目OpenStreetMap。如今,国外的GeoServe[22]是OGC认证的开源软件服务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可互操作、符合标准的空间数据、地图和地理可视化功能;GeoCommons[23]也具有在线公开分享地理数据的功能。这样,基于Web的数字地图制作就拥有了统一的标准、开放的数字地图资源以及简易的接口编程软件。政府、军队、公司和专业地理学家、城市规划者和制图师不再是唯一或唯一权威的地图制作人,任何一个人现在只需要少许编程知识就能创建Web地图。今天,西方主要的地图应用程序有GoogleEarth、Open Street Map、WorldMap、ArcGIS等。 这些 GIS系统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将GIS分析工具带到了大众面前,改变了我们创建地理信息、将地理信息可视化、解释和访问地理信息的方式。
GIS技术的发展,为包括数字文学地图在内的数字人文的空间转向创造了技术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GIS的成本和复杂性,地图技术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学科研究,但从1990年代开始,地理信息系统首先被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等人文学者采用,最早出现了“历史GIS”。1996年,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编辑出版了《文学地图集》,该书研究作家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家作品中地点与时间的关系,分析了一些小镇、城市和地区的文学鼎盛景象。[24]1993到19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全国举办了题为“语言和大地”巡回展览,并于1999年出版了同名图书,该书收集了230多幅美国文学地图。[25]
1998年莫雷蒂出版《欧洲小说地图》[16],2005年出版了《图表,地图,树》[26],他将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开启了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莫雷蒂的文学地图研究,加上他所倡导的“远读”,为数字文学地图研究提供了试金石。但整体来讲,莫雷蒂的早期研究是一种静态文学地图研究。[27】交互式数字文学地图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2003年“宾夕法尼亚文学地图”(Literary Map of Pennsylvania)上线[28],2005 年众包式的“曼哈顿文学地图”(Literary Map of Manhattan)上线。[29]但这两个项目当时均采用Flash地图界面。
三、西方近十年的数字文学地图研究
2005年以后,“绘制英国湖区地图:一个文学地理信息系统”“欧洲文学地图:走向小说地理学”“爱尔兰数字文学地图(1922-1949)”“澳大利亚文化地图”“文学之城:爱丁堡”等大型数字文学地图项目先后启动,并在2008-2010年间建成。
“绘制湖区地图”是兰开斯特大学的历史地理学家伊恩·N·格雷戈里和文学地理学家大卫·库珀主持的具有探索性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由英国科学院资助,主要论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否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地点和空间文学的理解。该项目绘制了描写湖区观景旅行的两个文本地图——1769年秋托马斯·格雷的湖区之旅和1802年8月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环湖旅行”。该网站采用GIS技术绘制了这两个文本中的地点地图,探索了适用于分析地理特性明显的文本的数字文学地图绘制和研究方法。该项目还探讨了数字地图与电子文本的整合问题,为景观文学与环境文学的研究探索了研究路线和方法。[30]2009年“文学GIS”一词首次被该项目使用。[31]
“欧洲文学地图:走向小说地理学”项目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制图学和地理信息研究所的芭芭拉·皮纳蒂博士主持,该项目研究欧洲小说作品中丰富的虚构景观和城市,项目成果呈现了真实和虚构地理环境的复杂叠加状况,建立了交互式的欧洲文学地图集。[32]“爱尔兰数字文学地图(1922-1949)”是都柏林大学历史和人文学院环境人文三一中心的环境人文和海洋史教授保罗·福尔摩斯主持,该研究项目选取1922年到1949年14位爱尔兰作家的作品,从爱尔兰文学、文化、历史和地理的交叉视角向学者和公众提供视觉化的具有互动功能的文学地图网站平台。[33]“澳大利亚文化地图”由昆士兰大学从事电影和媒体研究的简·斯塔德勒博士主持研制。该项目绘制了200多部电影、小说和戏剧的地点位置。浏览者可以使用CultureMap应用程序找到浏览者附近的叙事和拍摄地点,还可以搜索浏览者最喜欢的澳大利亚故事,找出它们的地理背景,或者按地点搜索,发现那里有什么故事。该平台既有基于Web的界面,也有基于移动终端APP——CultureMap的界面。其移动应用程序还具有地图生态主题展示功能,可浏览在环境敏感地区拍摄的电影或以这些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该地图具有众包式的特征,网民可以轻松添加符合要求的文字、地图、图片等材料。[34]“文学之城:爱丁堡”建立了庞大的文本数据库,共收录了大约550本以爱丁堡为背景的图书文本,数据库标注了文本中所提到的地名以及关于每个地名的相关文本。这些数据又通过地名被绘制到爱丁堡的城市地图上。访问者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Mobile APP)和两个在线可视化界面进行浏览,也可以通过Discovery接口直接搜索数据库。在这些互动中,访问者可在地图上选择一条自己的路径,穿越爱丁堡的文学景观。[35]
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地图研究仍然主要由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电影媒体研究者所主导,文学研究者只是参与者。但自2010年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开始改变。约翰·莱文2011年建立的学术数字人文GIS众包清单表明,到2019年年初,这个列表已汇总了200多个人文数字地图项目的概览和链接,虽然历史GIS占了绝对主体,但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已经接近50个。[36]数字文学地图研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成熟的GIS技术和ArcGIS等地图应用软件的便捷性,还受益于全球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数字资源建设的巨大成就。2010年以来的数字文学地图有国别的,有区域的,有地域的,也有城市的;有作家的,有作品的,也有文学流派的;有文学创作的,也有文学历史的数字地图。
国别数字文学地图的主要代表性成果为“文学地理学:文本领域和想象地图”(Geography of Literature:Textual Territories and Imaginary Maps)。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立陶宛建立和推进文学地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该项目研究、撰写和出版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专著,编制反映研究成果的交互式地图。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究果戈理的地理想象,研究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文学地理。[37]此外,“威尔士数字文学地图集”(Digital Literary Atlas of Wales)项目的研究对象为不同时期的12位威尔士作家的12本英语小说,这些小说的叙事均以威尔士为背景。项目绘制12部小说的“远程”地图和“深度”地图,聘请了12位艺术家用绘画来解释这12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并希望以此激发人们对文学、地点和人类处境的地理性质的新认识,探索文学和地理的关系。目前,项目已经建立了在线互动地图集,并在2019年初开始在威尔士全境巡展。[38]
区域和地域数字文学地图研究的典型案例为 “东方北:北欧文学文化地图”(Orient North:Mapping Nordic Literary Culture:A Virtual Exhibit sponsored by the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该项目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LA,UC Berkeley)与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合研项目。该项目研究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与具体的地点和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可视化空间表征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项目旨在探索人类文化表达在时间和地点上的嵌入性。[39]
城市数字地图是最近5年的大热门,在所有的数字文学地图中,其数量最多。“作家之伦敦:作家生活中的和作品中的城市”(Authorial London:The City in the Lives and Works of its Writers)项目引用在伦敦生活和居住过的作家的文本,绘制了这些文本所反映的伦敦地点的地图。读者可以从文学、地理和传记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这些章节的文体、表达形式、社区情况等。[40]“纽约市文学地图”(Literary Map of NYC)项目建立了纽约市在文学中的地点档案并将这些地点及其相关文本放在一个交互式地图上。该项目已经从各种文学作品中收录了406篇与纽约各地相关的文本,且文本档案还在增加。项目研究者认为,地理位置在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设定了一种基调,传达了一种情感,并将读者与文本联系起来。一个地方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地方。[41]其他以城市为主题的研究项目还有“莎士比亚时期的伦敦”(Mapping Shakespeare’s London)[42]、“孔波斯特拉的文学地理”(Compostela Geoliteraria)[43]、“绘制圣彼得堡文学地图”(Mapping Petersburg)[44]、“堪萨斯城文学地图”(Kansas City Literary Map)[45]、“爱丁堡文学遗产”(Palimpsest)[46]等。
作家数字文学地图项目“但丁地图”(Mapping Dante)绘制了但丁《神曲》中所有的地理环境。[47]“为二十一世纪编辑罗伯特·彭斯”(Editing Robert Burns for the 21st Century)项目使用了苏格兰地图部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数字地图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s Map Department),用户可以在地图上追踪彭斯的行踪。[48]“乔伊斯之路”(JoyceWays)由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的乔伊斯迷采用众包方式完成,项目绘制了都柏林城市地图,允许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文本、地图和照片。[49]“绘制作家的世界”(Mapping A Writer’s World)研究了威拉·凯瑟的地理年表。[50]
作品的数字文学地图以研究乔伊斯的最多。“漫步于尤利西斯:乔伊斯的都柏林”(Walking Ulysses:Joyce’s Dublin Today)由波士顿学院英语系与教学设计和电子教学服务中心合作完成。项目参照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运用地图叙述了斯蒂芬·德达洛斯和利奥波德·布鲁姆在一天之内的旅程,按时间顺序,穿越书中的18章。其目的是通过《尤利西斯》中主要人物的感官来增强读者的感受性旅行,展现20世纪初都柏林的生活。[51]“空间错位的《尤利西斯》”(Dislocating Ulysses)是维多利亚大学开发的一个数字人文项目。该项目依据《尤利西斯》绘制了一幅都柏林的三维地图。3D地图将乔伊斯小说中描述的城市关键区域进行可视化呈现,说明了乔伊斯重点关注了城市哪些部分,忽略了哪些部分。乔伊斯描述某区域的字数除以小说的总字数,得出该区域在小说中的显著度。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尤利西斯》这部被认为描写边缘人物的小说,却主要关注都柏林的富裕地区,忽略了贫困地区。这一发现让我们可以再次审视乔伊斯的文化和政治偏见。[52]其他的城市数字文学地图还包括“《都柏林人》地图”(Mapping Dubliners)[53]、“《尤利西斯》地图”(Mapping Ulysses)[54]等。
文学流派的数字文学地图研究项目“空间人文:文本、地理信息系统和场所”(Spatial Humanities:Texts,GIS and places)由兰开斯特大学主持,项目运行时间为2012年至2016年,由欧洲科学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兰开斯特大学在数字人文、语料库语言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湖区文学及其社会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长期积累的丰硕成果。该项目依托这些成果,采用数字地图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大量书籍、报纸和官方报告等非结构化文本中的空间地点分布情况。[55]
以推广文学空间阅读为目标的数字文学地图平台“文学地图”(Litmap)在Google地图上标出了德国著名作家W·G·西博尔德的小说《土星的光环》(The Rings of Saturn)所提到的所有地点及其叙事文本,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够从空间上阅读该文学作品,该平台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用开启文本的空间阅读方式呈现文学叙事。[56]“谷歌文学旅行”(Google Lit Trips)运用谷歌地图,标注著名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旅程,为中小学生创造有趣的空间文学阅读体验。[57]
此外,“故事地图”(Story Maps)平台是基于ArcGIS的众包平台,利用地图的强大功能来讲述参与者的故事。“地图上的神话”(Myths on Maps)是互动式的基于网络的数字文学地图平台。读者可以利用平台从空间上阅读希腊神话,通过地图和阅读器,探索希腊神话中地点、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58]“民间传说”(Sagnagrunnur)是冰岛民间传说出版物的地理数据库。[59]“游记”(Travelogue)平台描绘了二十世纪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等美国作家的旅程。[60]“文学地理学”(Literary Geographies)项目通过采访16位作者,搜集他们提到的真实和想象的地点,形成他们发表作品的地理位置。这些访谈的视频被嵌入基于GIS的互动文学地图中。[61]
四、国内数字文学地图平台的建设成效
在国内,台湾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带领团队于2013年前后利用中国台湾“中研院”“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CCTS)”这个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建立了“宋人与宋诗地理信息系统”和“唐代诗人行吟地图:李白、杜甫、韩愈”,这两个项目分别建立了“宋代地名数据库”和“唐代地名数据库”,基于ArcGIS的“宋人及宋诗地理信息”和“唐代诗人行吟地图唐代地名地理信息系统”。“宋人与宋诗地理信息系统”网站平台在数字地图上加上宋人、宋诗、宋诗语言等三项人文讯息,浏览者输入地名即可在地图上显示其地理位置,并连结该地之宋人、宋诗、宋诗语言。该平台建立了宋人分布地图、宋诗分布地图、宋诗语言分布地图等。[62]“唐代诗人行吟地图:李白、杜甫、韩愈”网络平台以李白、杜甫、韩愈三位诗人的作品为主轴,标注作家生平游历地、作品创作地、作品中的地点、作品提及的建筑景点、作家的师友交游地点,并绘制了诗人的行吟路线,加上网站的全文检索与全文索引功能、开放的众包式朗读音视频上传功能,形成多种操作浏览模式,实现了图文数据交互检索。[62-63]
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带领100多人的团队自2012到2019年4月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在2017年3月上线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已将150多位诗人的诗文、年谱、生平考订等数据录入地理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将500位中国各朝代的诗人都纳入其中。在该项目发布的网站平台上输入诗人的名字,地图上便会显示诗人一生中到过的地方,点击某地点,即可查到他在此地写下的作品。输入某一时段,如安史之乱(755-763年),即可看到当时各大诗人的活动范围。[11]“《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把所有的点都聚集了起来,把一个诗人的一生行藏,一个时代所有诗人的行踪,都汇总到一张地图里,构成一副完整的全景式的文学生态地图。”[64]浏览者“可从地理、作家、时间、作品四个维度,交错叠加再现唐宋时期多位作家的人生行迹及文学活动,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甚至惠及追寻名家行迹的旅行设计、唐宋文学漫画等领域。 ”[65]
2018年3月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主持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线,该平台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Harvard U-niversity)共同建设,平台利用哈佛大学的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和WORLDMAP(世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作为基础数据资源,至今已发布了400余幅数据地图、800余个图层。现已发布至平台的人物群体性数据包括《全宋文》《全元文》《全元诗》《全金元词》等的诗文作者分布,以及明清戏曲家、明清妇女作家、宋代江西文学家、明清云南作家分布等;物群分布数据主要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浙江集部著述总目、清代各省集部著述的地理分布、宋慈抱《两浙著述考》等。个体性数据包括行迹图与社会关系图,例如李白、杜甫、陆机、陈子昂、王勃、王维、杜枚、苏轼、陆游、汤显祖、龚自珍、曾国藩等。平台具有发布地图、编辑地图、搜索地图、查看地图、定位查询等功能。[12]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的数字文学地图研究,特别是大陆的研究,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与国外整体相比,我们完成的数字文学地图平台的数量、规模、类别等均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也说明了我国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的潜力。近两年来,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已经连续举办了多期数字人文地图的培训班,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连续举办了多期“空间人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工作坊,这些培训对于培养相关研究人才,持续建设相关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这些平台的建设还在国内外催生了一大批文学地理学学术专著和论文成果。限于篇幅,只能另文再述。
五、关于数字文学地图的思考
对国内外数字文学地图项目和平台的综述分析表明,数字文学地图不仅具有文学阅读、文学传播、文学景观旅游和文学教育的功能,还可用作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数字文学地图的成果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文学教学所用,也越来越多地被嵌入在文学研究项目之中。由于数字文学地图的研究路径、成果形式等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研究大不相同,我们需要确立正确评价数字文学地图的观念。
第一,关于数字文学地图研究的价值问题。数字文学地图制作是一种学术实践,其拓宽了我们分析研究文学、欣赏文学、理解文学的知识框架和方式方法。以地图绘制方式思考文学文本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批评实践。虽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方法和实践,但却是与传统完全不同的一种方式、方法和实践,这种不同正是其价值所在。这种不同性首先表现为研究视角的空时性(spatial-temporality)。文学地图是地理批评的一种方式,而地理批评是一种以地理空间为中心但兼顾时间维度的批评范式,这种范式的空时性的整体性矫正了传统文学批评偏重时间维度的观念。[66]其次是这种空时性经GIS系统而集成为视觉化的研究成果。GIS的可视化功能不仅解决了文学研究的空时分隔问题,还实现了地理、文本等相关信息的集成性关联。此外,这种不同性还表现为文学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全景性。文学研究的空时性、直观可视化和全景性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释放了与文学相关信息的关联价值,有助于发现新的学术问题和研究视角,有利于文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和传播。再者,一些文学地图平台的建立还有利于我们从空间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关于文学为何需要数字文学地图。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空间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67]哲学家认为,不涉及物体关系分析的抽象思维是不可能。[68]而在关系化的分析过程中,视觉化和空间化不可避免。心理学家也认为,空间思维的优势在于计算。例如,在演绎过程中的正确推理是很复杂的,但建立一个精神空间模型,校检它是唯一与预设模型相吻合并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要简单得多。其实我们喜欢将非空间问题转化为空间问题进行处理,常常运用图表、示意图、曲线图、简图、绘画等表达抽象的思想。[69]空间与视觉感知直接相关,常被称为视觉——空间感知(visual—spatial perception),空间经验是人类感知和概念的最基础经验。[70]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均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71]人类思维空间化还表现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受试者在推理过程中把问题转化为空间词进行处理。[72]更为普遍的是,视觉意象被证明是一个带有空间特征的表征系统,因此,对一个物体形状的精神意象(mental image)的处理具有与真实空间转换相似的特征。[73]数字文学地图的研究,为我们从空间视角分析、欣赏、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提供了路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在《写作的地点》中写道“当我们谈到作家和地点时,通常的假设是,作家与环境有某种直接的表达或解释关系。他或她成为该地区精神的代言人。作品充满了物质的大气和情感的氛围,或者某种风景或海景……”[74];“Placing Literature”网站构建了“文学场景地点的在线数据库”,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小说的地理位置扎根于可识别的真实世界环境。“从查尔斯·狄更斯的《伦敦》到马克·吐温的《汉尼拔》,再到杰克·凯鲁亚克的《洛厄尔》,背景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一个故事放在一个真实的物理位置的背景中,就会产生故事的背景;当故事随读者展开时,读者就处在一个熟悉的场所之中。”[75]在文学鉴赏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有一种要识别作品中的地名的冲动。这种愿望明显地塑造了对空间、地点和景观文学的阅读,反过来,又含蓄地赋予了地理的文本表征以特权。
第三,关于数字文学地图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问题。对地点、空间、地理的关注在西方已经开始影响一些作家的写作过程。加拿大小说家克拉丽莎·德雷珀的处女作《肖尔的钥匙》(The Sholes Key,2012)虽以当代伦敦为背景,但她却在墨西哥写作。写作过程中,她利用自己的博客编纂了一个使用谷歌地图“帮助规划你的书”的七步指南。德雷珀的定制地图允许作家定位你所写故事的发生地,在文本中插入注释,简要描述想象事件发生的特定空间环境,提供基于位置的“功能成分笔记”。因此,德雷珀认为,网络地图能够让有创意的作家验证他们对地理世界的真实情感、依赖和眷恋。安妮卡·里奇里奇也认为“新文学现实主义”(new literary realism)源于对地理空间技术的广泛迷恋。[76]
结语
纵观数字文学地图的起源和发展史,文学地图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空间转向后的研究热点。谷歌地图和百度地图等开放数字地图和ArcGIS和MapGIS等制图工具的出现,为文学的数字地图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与传统的文学地图相比,文学的数字地图采用了现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媒体技术和制图技术,具有文学研究与制图学、人文地理、计算机科学等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其研究成果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空时性、多模态性,有的还具有众包性和沉浸性特征。文学的数字地图具有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传播、文学景观旅游和文学教育等功能。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已有近50个文学的数字地图平台,国内已建立了 “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宋人与宋诗地理信息系统”“唐代诗人行吟地图:李白、杜甫、韩愈”等数字地图平台。这些文学的数字地图有国别的,有区域的,有地域的,也有城市的;有作家的,有作品的,也有文学流派的;有文学创作的,也有文学历史的数字地图。文学的数字地图研究对于促进世界文学、国别文学、区域或地域文学、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包括比较研究)具有不同于传统研究的空间视觉化意义和价值,给文学研究的再思考和概念重构提供了新机遇。
注释:
①该文被选于2019年8月11日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九届年会”(湖北宜昌)做大会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