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共感染的诊治
2020-12-20刘学军福建省武平县中山畜牧兽医站福建武平364304
刘学军 福建省武平县中山畜牧兽医站 福建武平 364304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多种血清型鸭疫里默氏菌感染1~8周龄,尤其是2~3周龄雏鸭并引起大批发病和死亡的一种疫病[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品种的鸭都可感染,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疫病。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鸭发生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病变的一种急性、系统性疫病[1],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性。近年来,鸭场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病或两者共感染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共感染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武平县中山镇某养鸭场饲养黑番鸭1 750羽(其中75日龄750羽,28日龄1 000羽),鸭进场后都按要求注射了鸭传染性浆膜炎、禽流感、鸭瘟等病的疫苗。2019年8月23日有12羽28日龄鸭出现缩颈嗜睡,不愿走动,驱赶时发现腿软;2~3 d后,部分患鸭头颈歪斜、时有扭转,眼鼻流出分泌物,同时排淡绿色或黄白色稀粪;从开始发病至8月 30日,每天都有新增患鸭,后期出现部分死亡;在发病期间场主曾用硫酸庆大霉素、磺胺对甲氧嘧啶钠、硫酸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但还是有鸭发病和死亡。
2 临床症状
鸭发病时精神沉郁,缩颈弓背,不食或少食,腿软而不愿走动,眼圈、鼻周围湿润,有分泌物流出,肛门周围羽毛粘有淡绿色或黄白色稀粪。部分患鸭步态不稳而跟不上群,头侧弯或颈部扭曲,头向上或向后仰,翻倒后腹部朝上,两腿在空中划动,不易翻转,最后抽搐死亡。
3 病理变化
现场剖检濒死鸭和发病初期的鸭9羽,可见心包膜增厚、心包液浑浊,心脏表面覆盖着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内充满黄色或淡黄色渗出液,心包膜与心外膜黏连。肝脏稍肿大,暗黑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壁浑浊增厚,有黄色干酪样物。脾脏肿大或坏死,表面覆有纤维素性薄膜。少数病死鸭脑膜充血、出血,纤维素性脑膜炎,小肠肿大明显。
4 实验室检查
1)无菌采集发病初期患鸭的脑、心血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形态不同的两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一种为散在或成对、无荚膜、两端钝圆的直杆菌;另一种为单个、个别成双或短链排列、两极着色、有荚膜的杆状或椭圆形小杆菌。
2)将无菌采集的病料(脑、心血)分别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红色菌落;在巧克力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长出两种典型的菌落,大小不一,较大的菌落呈半透明、光滑、凸起、灰白色,较小的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将巧克力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置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菌落较小的会稍微增大。
3)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挑取2种菌落,经瑞氏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2种菌落的菌体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落较大的菌体两端钝圆,呈直杆状;菌落较小的菌体两极着色,呈杆状或椭圆形。
4)对2种分离菌纯培养物分别进行生化特性鉴定。大、小菌落分别接种于TSI琼脂斜面培养基上,结果较大菌落在TSI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产酸产气,较小菌落不产酸产气;较大菌落吲哚和甲基红试验呈阳性,较小菌落呈阴性;VP试验和枸橼酸钠利用、尿素试验2种分离菌均为阴性。
5)挑取2种分离菌分别接种于牛血液琼脂平板上,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种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盐酸林可霉素均为高度敏感,对硫酸庆大霉素、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泰乐菌素均不敏感。
5 诊 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剖检特征(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共感染。
6 防 治
1)对发病鸭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每千克体重肌注头孢噻呋钠10mg,2次/d,连用3 d。
2)对采食正常的鸭群用10%氟苯尼考粉按0.2%比例拌料饲喂,连用5 d,同时加入电解多维,以提高鸭群的抗病能力。
3)对鸭场内的粪便进行全面清理并作无害化处理,对场内的棚舍、场地、用具等用复合亚氯酸钠(广州迈高化学有限公司生产)消毒药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连用7 d。对池塘里的水除补充新鲜水源外,还用二氧化氯(青岛中仁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杀菌、消毒和净水,10 g/hm2·m水深,化水后进行全池均匀泼洒,1次/10~15 d。
经过3 d治疗和预防后,没有新增发病鸭,5 d后鸭群不再出现死亡,对失去饲养价值鸭给予淘汰,其余逐渐恢复正常。
7 分析与讨论
1)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多为条件性疾病,它的发病与饲养环境(育雏密度、温度、通风条件)、场地环境卫生、各种不良应激因素或其他病原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在饲养密度过大、场地环境卫生差(如粪尿蓄积)、饲料营养不全面、气候骤变(过冷过热)时都会促使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因此养鸭户要加强对鸭群的饲养管理,采用适当或较低密度饲养。良好的饲养环境,避免或减少应激,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和采取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制度等,是控制此类疫病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
2)据入场诊治调查,该养鸭场是在2019年3月由猪舍改建而成,饲养的鸭群就在原猪舍周围的旱地上和附近一口池塘里活动,发病前天气炎热且久末下雨,池塘里的水因鸭粪(没有经过发酵处理)长时间直接排入而造成水质恶化,平时又未及时补充新鲜水源,并缺乏消毒杀菌措施,致使池塘里的病原菌大量繁殖而感染侵袭鸭群。当时鸭价较高,畜主又增加了养殖量,不同日龄批次的鸭群混养在一起,造成饲养环境和卫生条件差,加上天气炎热等不良因素的应激,导致鸭群抵抗力下降而感染发病,这可能是引起此次鸭群发病的主要原因。鸭群虽然在7日龄时有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进行预防,但还是发生了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共感染,原因可能是工作人员操作不熟练或疫苗保管不当而致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或鸭群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与疫苗的血清型有差异,而致疫苗难以发挥应有的免疫效果。
3)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在感染鸭群中的感染率很高,有时可达90%以上[2],单单依靠药物防治容易产生耐药性,特别是在饲养时间较长的鸭场,鸭群反复发病,难于根治,这样不但增加药费开支还影响治疗效果,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控制该病最好的办法是做好管理的同时,还要合理选用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建议选取适合当地主要流行的多个血清型和相应菌株的鸭疫里默氏菌及大肠杆菌疫苗进行免疫,间隔2周后再进行二免,以达到更好和更有效的预防效果。
4)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共感染时,会导致鸭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并根据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病变易误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病,从而错过尽早控制疫情的时机,因此实验室确诊是尽快控制疫情的关键。
5)近年来,由于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促使生猪养殖户产业转型,水禽养殖在我镇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许多养殖户仓促发展以及大多采用旱地养殖(水面养殖鸭会造成污染而影响水质),造成养鸭场的饲养、防疫管理水平跟不上和场地环境严重污染,使鸭群容易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这些病原菌也会长期存在于周围环境中。据走访调查,全镇12家养鸭场中有8家12次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病,5家7次出现过共感染,这两种病现已成为我镇水禽养殖业中危害鸭的主要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