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2020-12-19邹巧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文/邹巧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文化选择时良莽难辨,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西方文化,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创新。当代大学生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方式等必将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看望北大师生,与北大学子座谈时多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作者向重庆市5所高校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44份,占总问卷的81.33%。
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但深入了解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特别是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饮食等;超过8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自身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部分大学生虽然对传统文化有自豪感,但是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理解不深,认识不充分;50%的同学表示目前学校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40%以上的同学对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由来和习俗不了解;超过30%的同学对传统文化存在偏见,有的甚至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落后文化;1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只能欣赏,对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大学生对践行传统文化意志不强,有功利性倾向
36.9%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参加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45.2%的大学生表示有时间会选择性参加,而有17.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没有实际意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在遇到别人对于传统习俗的误解时,会给予积极的解释,38%的同学表示如果自己清楚会给予解释,10%的大学生表示无论何种情况都会选择不予理会。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于践行传统文化积极性不强,较为薄弱,意志不够坚定。
(三)大学生对先进文化有认同感但认知不够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40%以上的大学生肯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但23.2%的学生认为中国先进文化保持中立态度,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自己关系不大,并且将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同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入侵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纷纷涌入,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弱化政治信仰,削弱部分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同时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倾向,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主要衡量标准,在个人利益的追求上,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更倾向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不充分
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不够;即使有学校开设有相关课程,但是课时偏少;师资队伍的不足,目前各高校传统文化的师资一般由大学语文教师担任,但是传统文化涉及层面非常广泛,不仅包含哲学文化、诗词文学、民俗文化、汉字书法,还包括建筑、饮食、服饰、科技、武术等文化,单纯由大学语文教师任教显然不能更好地诠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欣赏阶段,认为其没有实际作用,特别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个人的技能发展和未来的工作没有实际作用,存在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三)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最多的是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因此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多,面对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文化的入侵,信息难辨真伪、信息不对称等,同时网络上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的宣传,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文化认知和选择上容易迷失,缺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各方面积极力量充分发挥的精神源泉。
二是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培养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价值,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提升对西方等外来文化批判吸收的能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
(一)将发掘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要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首先可以让大学生从发掘自己家乡、自己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以参观收集当地传统文化印记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观当地博物馆、革命英雄纪念馆、文史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等,也可参与当地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节目,以重庆为例,川江号子、川剧变脸、巴渝石刻等都是富有巴渝特色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观看甚至参与此类活动。从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慢慢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抓好校内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提高文化传播实效
学校是优秀文化传播的有力阵地,可以通过课堂、课外双渠道提高文化传播实效;积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强化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抓好思想政治课主阵地建设。思想政治课能够进一步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向学生传递,让学生深刻认知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解放、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以过去刻板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而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利用革命历史电影、纪录片,鲜活的现实案例,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大赛、朗诵比拼等,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营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环境氛围,发挥润物细无声作用
环境是影响人的最好媒介,大学校园是宣传中国文化的最好阵地,校园是师生共建、共享的地方,因此在校园里融入文化建设,能够很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里的建筑,如亭台楼阁都可以在设计之初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诗词歌赋能够增添校园的情趣雅致,就连食堂的菜名也可以好好结合诗词取名;同时回顾党史的主题也可以在校园里开辟一席之地,让学生时常感受、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