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2020-12-19
工信部: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升级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目标到2022年,区域年综合利用工业固废量8 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1.5 亿吨,产业总产值突破9000 亿元,形成30 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建设50 个产业创新中心,培育100 家创新型骨干企业。区域协同机制较为完善,基本形成大宗集聚、绿色高值、协同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新格局。
《计划》提出了10 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协同利用工业固废制备砂石骨料、推进大宗冶金与煤电固废协同利用、壮大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产业规模、提高废旧金属利用水平、推动废旧高分子材料高效利用、加快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废弃物、建设绿色雄安、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在推进大宗冶金与煤电固废协同利用方面,《计划》提出,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的冶金和煤电产业集中区,建设10 个以上协同利用冶金和煤电固废制备全固废胶凝材料、混凝土、路基材料等的生产基地,推动钢铁、煤电、建材、化工等产业耦合共生,实现年消纳工业固废3 亿吨。
在壮大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产业规模方面,《计划》提出,以河北、山东为重点,开展冶金固废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提高铜、铅、锌、金等有价组分回收效率。以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为重点,开展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热熔渣制备新型建材等高值化产品推广应用,新增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能力1000 万吨/年。
此外,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计划》提出,加快建设山西朔州等25 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促进优势资源要素集聚。以现有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为基础,在天津子牙、河北定州、山东临沂、河南许昌、内蒙古包头等地建设15 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两部门:2020年度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4万吨
近日,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度稀土矿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2020年度全国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下同)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40000 吨,其中岩矿型稀土矿(以轻稀土为主)指标120850 吨,离子型稀土矿(以中重稀土为主)指标19150 吨。全国钨精矿(三氧化钨含量65%,下同)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05000 吨,其中主采指标78150 吨,综合利用指标26850 吨。上述指标均含《自然资源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20年度稀土矿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第一批)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33 号)下达的第一批指标。
《通知》要求,有关省级自然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认真做好指标分解和下达工作。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应集中下达给6 家稀土集团下属矿山企业。在分解下达稀土矿、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后,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矿山所在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矿山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再生铜铝铅锌行业首次列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绩效分级管控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再生铜、铝、铅、锌行业是我国首次列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绩效分级的重点行业。
《指南》对再生铜、铝、铅、锌企业污染处理技术、无组织排放管控、排放限值、运输管理、环境管理水平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生态环境部门将对企业上述差异化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分为A、B、C 三级。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A 级企业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而B 级企业需要减产50%,C级企业在预警期间则必须停产。继续执行企业绩效分级“短板原则”,在评级时,需满足该级别指标中规定的各项要求,有一项未满足的,降级评定;当企业涉及跨行业、跨工序时,以所含行业或工序中绩效评级较差为准,执行相应应急减排措施。
生态环境部表示,当前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为更加科学、精准制定应急减排措施,应按照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开展绩效分级,在满足当地应急减排比例需求的同时,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环保绩效水平先进的企业,可以减少或免除应急减排措施,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区域各省(市)应按照本指南持续对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绩效分级,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实施差异化管控。原则上,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同等绩效水平的企业减排措施一致。A 级和引领性企业,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B 级及以下企业和非引领性企业减排力度应不低于本技术指南要求。各地也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制定更为严格的减排措施;其他未实施绩效分级的行业,可由各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自行制定统一的绩效分级标准,实施差异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