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分析

2020-12-19,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范 举 ,华 宇

(1.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0;2.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优秀的民族书写伟大的历史,伟大的历史孕育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科学理论激发民族的坚定自信心。应时代诉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而生,新思想的诞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正是由于这一科学思想理论的产生并指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辛的探索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因为我们的理论自信正是源于对这一理论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坚信这一理论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是归因于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激发了我们民族内部的自信心,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前行。

一、理论自信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关联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势必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定党的领导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理论自信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知识的凝炼、先进思想的集中概括。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理论观点、理论体系和理论发展发自内心的充分肯定和信任[2]。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效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归因于创造了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和斐然业绩,归结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强调全党要在实践中坚定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四个自信”,党的报告文件中多次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这对指导社会实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

自信的理论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正确的思想理论是指导实践发展的灵魂[3]。中国共产党98 年的浴血奋斗历程启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论自信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顺利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的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4]。马克思主义原著对于人民大众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这些深邃的理论转化为质朴的语言,以此实现理论被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理论内化群众,发展为实践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自信的理论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感,激发群众的自信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方言土话使之达到与群众言语的耦合、思想的交织、情感的升华,推动理论思想在群众中传播,在传播中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坚定理论自信的必要性

(一)增强理论创新需要理论自信

理论兴,则国兴;理论强,则国强。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如何实现“兴”、如何实现“强”,唯有创新之法。创新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核心动力。在这动力支撑下,我们的思想理论之树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这一创新最美的诠释。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炼和升华,是智慧的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容,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行。一个没有创新性的民族是没有活力的民族,没有斗志的民族,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必然会被淹没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见证了社会制度的更迭。放眼望去每一次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新理论的产生,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我们的理论创新也同样如此。理论创新能够焕发出民族活力也可以激发国人的自信心,但是理论创新更加需要驱动力那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对于我们回应时代问题,突破思想瓶颈,攻克理论难关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需要理论创新同样更加需要精神原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如何在实践中转为现实力量的关键在于坚定理论自信。

(二)解决时代问题需要理论自信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的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203。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样也阐述了我国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日益凸显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这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住房需求、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分配不均等诸多方面,如果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势必就会造成矛盾的激化,从而增加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回应时代问题的过程,我们创造先进的理论,丰富理论的内涵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新时代我们在坚定理论自信之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骄人成果,比如:北斗导航的使用、天眼的使用、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等一系列的成就都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下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在解决时代问题中给自己以强大的自信心,在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时坚定理论自信。

(三)宣传先进思想需要理论自信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5]121。是的,正因如此应时代主旋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然而生。这一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理论在中国又一次成功实践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先进的思想、实践的经验以及科学的理论尽可能的实现掌握群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外来思想的杂糅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那么,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对内传播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先进理论思想成为了我们当下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坚定理论自信都需要在生活中让理论被群众熟知,让思想内化群众。宣传先进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一种实际表达,也是对爱国主义热情的情感升华,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化。

三、理论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溯源

(一)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力不足

从我国国情现状分析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型大国,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城镇一体化进程不断的推进,教育普及力度在不断的加大,然而,农村大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一方面,农村生活条件、村民价值观念以及对理论认知等因素,导致它们接受高学历教育的现实性不强;因此,传播主体对新思想新理论的讲授如不能通俗化、简单化,他们就很难以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在宣讲新理论时方法过于单一,讲授内容过于枯燥,纯粹的理论讲解让大众群体很难以通晓,更不要说领会和运用了。人民群众不是一个同质性的范畴,而是存在多种维度的差异性,也有着多样化的价值诉求[6]。对于群体的差异性而言,在实践中就要采取不同方法去应对,不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难以出成效。信息时代的当下,我们获取资讯大多是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多媒体方式,由于村民文化层次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大众群体难以理解理论的内容,这就无形中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感待提升

当下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感不强的原因有下:首先,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遭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例如:西方所倡导的“普世价值”“民主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的渗透,导致人民群众的思想出现异动。其次,宣传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单向度的注重了理论宣传,没有多维度的去思考人民群众对待这一理论的关注度何在,没有找到理论与人民群众契合点,难以激发人民群众心理上的共鸣,所以难有成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为了适应新时代而寻求新变的一种发展和传播[7]。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丰富和发展中要抓住“变”与“不变”的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开辟理论新境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传播的过程中关注人民群众的声音,在普及先进的思想同时,化解群众难题才能迎合人民大众的内心,获得其价值观念以及思想上的认同。

(三)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信心不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解决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这两大问题[8]。理论是否真正被群众所接受,赢得情感和信仰认同,主要取决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实现了群众现实利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实惠。比如说:“三高问题”即是房价越来越高,物价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高,这些现实的问题困扰着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想要实现大众化就要掌握人民群众,要掌握人民群众就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单向度的去宣传理论是没有用的,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的是传播主体能够多维度的解决现实中迫切要化解的难题。理论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就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价值的认同,观点的耦合;长此以往就会弱化理论在人民群众内心的地位。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首先解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生活条件得不到优化就不能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不能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人民自然就会对理论缺乏自信心。

四、实践自信的理论“化”大众与大众“化”理论的双向互动

(一)实现大众“化”理论提高人民群众理解力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9]。抽象的理论只有结合现实的人的生活实际有效地“化”大众,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不然就是一堆晦涩的文字组合而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传播者通过采用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通过歌咏比赛、组织集体活动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进去,构建契合大众需要的内容体系。我们需要把抽象深邃的理论,通过大众化的思维方式,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以此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运用群众易懂的地方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活泼、形象具体,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就能够化大众。其次,学习和使用人民群众的口语化语言,如用“加油”“点赞”“朋友圈”这类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用“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这类语言来鼓舞群众不断奋斗,等等。总之,要不断通过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民族特色,时代气息,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不断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力,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实践理论创新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二)践行理论“化”大众增强人民群众认同感

一种理论只有满足人们的内心诉求,才会迎合人民的需要,才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备受关注。马克思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我们要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渗透于每一个民众的内心之中,使其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传播。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向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从社会成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疑点难题、敏感话题出发,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群众大众话语为中心,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阐述,帮助人民群众消除疑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现今,唯有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回归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运用常识性政治话语,将“宏大叙事”融入人民群众的“平凡叙事”之中,关注人们的精神困惑,通过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化、流行化的形式以及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正确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幸福快乐[11]。有力量的语言必通心房,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从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切身感受出发,运用人民大众愿意听、喜欢听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所以,我们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三)用人民群众“话语”坚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总是能够从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着手,深入浅出的把人民的思想连接在一起,把人民的心与心连接在一起。他总是能够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讲套话,用实际行动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真理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12],这句话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阵阵欢呼,让人民更加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在强调环境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形象地表明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让人民群众将生态保护的理念内化于心。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人民群众以思想启发;在实践中也需要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传播方法,讲述大国梦想,传递家国情怀,不忘人之初心。新思想融入新生活这种完美的接洽使得人民群众不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能尝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遵循,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学说被认同并外化于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处于核心地位。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同样创造出了先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述,这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升华、民族情感的交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肯定。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科学的理论与社会进步存在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理论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作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推进,才能不断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精神动力、价值追求、核心素养;外化为思维方式、实践方式、生活方式,真正成为这一理论的主动学习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来自人民大众又为其服务的理论,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精神向物质转化的惟一驱动力。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行的道路上,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

五、结语

建国70 年来,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离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的同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时代最强音。改变大众化的旧传播模式,推广大众化的新方法,实践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自信的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行的旗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支撑,是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秘诀。在实践自信的理论“化”大众与大众“化”理论的内在理路中,实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