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理路
——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0-12-19陈超凡
陈超凡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5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由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涉及面广、危害巨大,既需要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及时有效应对,也需要在社会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引导。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可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在危机中育新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称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的伟大抗疫精神,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资源。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抗疫斗争为例,探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理路,以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一、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5)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折磨人、考验人,也能激励人、教育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一部生动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应予以重视并充分用好。
首先,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高校创新思政工作的“新鲜营养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规律性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8页。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起来,与我们正在做的事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结合点,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与大学生思想共振。“时间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存在方式,而且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7)孙艳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论:理论缘起、指向边界与核心命题》,《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营养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将之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动员、协调等优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抗疫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谱写了一曲曲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疫情、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壮丽凯歌,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活素材。
其次,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 “宝贵教科书”。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大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劣和治理效能,为高校内部治理和立德树人提供了有益镜鉴。高校可从疫情防控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强化举一反三,深化标本兼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方案,全面提升风险隐患研判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学生有效组织动员能力,为落实立德树人创造安定有序的环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争,在较短时间内遏制疫情蔓延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入发掘并用好抗疫斗争中的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页。这一科学论断,更深刻体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9年11月6日。,从而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更加坚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再次,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重要必修课”。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成长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其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时间高度吻合。他们成长于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行为方式多元,但思想尚未成熟,人生价值观也未成型,需要精心引导。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运用其中的教育资源和工作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如此,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生也是“答卷人”。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一次检验。事实证明,在抗疫斗争过程中,中国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学生自觉遵守防控政策和纪律要求,以不提前返校等实际行动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绝大多数学生“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等方式保持学习不掉线;众多学生纷纷主动请缨,融入当地疫情防控一线;有的学生发挥医学、心理学等专业优势,以各种形式助力抗疫;身处海外的学生积极筹措口罩等紧缺防控物资。大学生的乐观、自信、担当、奉献的精神面貌赢得了普遍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1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深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大课”。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不仅淬炼了“中国之治”,集中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而且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第一,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彰显党的领导优势。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7页。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密码”,就在于党的领导制度。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能明确治理的重点、次序、路径、方法,确保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实现科学决策、广泛动员和有效执行的有机统一”(12)傅慧芳、苏贵斌:《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共危机治理效能的内在机理及实现机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及时印发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发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动员令,迅速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效能。在抗疫斗争中,中华儿女迸发出世所罕见的强大能量,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短短数日内拔地而起,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改造成“方舱医院”,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奋战一线。这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下进行的。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一盘棋就“活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有“主心骨”,就能广泛凝聚起人民抗疫的“硬核”力量。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第二,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彰显人民至上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3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命健康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最基本的保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直接产生危害,且具有传染性、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对其应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穷尽办法收治患者,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全力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基本的利益。在抗疫斗争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还坚持共治共防、群策群力,充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14)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人民日报》2020年6月3日。在党的领导和动员下,广大医护人员纷纷坚守救治一线,日夜奋战,与死神争夺生命;许多企业积极转产紧缺防护物资,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广大群众自觉配合当地政府的防控措施,迅速构筑严密的群防群治防线,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此外,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大局,最大程度减轻疫情对民生的影响。
第三,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彰显爱国奋斗精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孕育了中华民族多难兴邦、旧邦新命的坚韧品格,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爱国奋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8页。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奋斗之中,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而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民群众纷纷把投身抗疫斗争、支持防疫工作作为爱国的实际行动。这场人民战“疫”极大激发和释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都紧紧团结在一起,爱国力量迅速聚集、不断壮大,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局面。从广大医护人员到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军人、工人、农民、学生等,纷纷“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顾大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军地医护人员迅速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多方筹集资金和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出力鼓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再次焕发出绚丽动人的时代风采。
第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彰显科学法治理念。运用科学理念和技术、法治思维和方式应对化解风险,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抗疫斗争,既是一场科学“战役”、法治建设,也是对我国科技进步、法治昌明的一次集中展示。科学防治,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病毒的产生、感染、死亡必然有其生物规律,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行准确掌握,方能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发生后,我国科研和医疗工作者迅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集中力量加快研发疫苗,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此同时,大数据、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各显神通,健康码广泛运用,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疫情防控成为“智控”。各地区也采取了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这场全民战“疫”中,科学武器和手段不断涌现,人民群众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精神洗礼。法治是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疫情非常时期更要注重发挥法治的效能。“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16)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人民日报》2020年2月6日。为了应对此次疫情,国家层面及时出台法律法规,有效保障疫情防控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防控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和政府也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处置。无论是“封城”还是强制隔离,无论是推迟复工开学还是严控人员流动等,背后都有法律法规可以遵循。此外,各地各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销售假冒商品、造谣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提供了法治支撑。
第五,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彰显透明开放自信。信息公开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视存在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发布各类权威信息,准确解读政策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各类媒体报道等形式公开相关信息。从确诊和疑似人数、活动范围,到捐赠物资数量和分配去向,再到分批分次复学复课等社会热点问题,公开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迅速消除了公众疑虑,广泛凝聚了社会共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执政自信和各级政府高效的防控能力。不仅如此,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开放的姿态和负责的精神,在全力保障全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还极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此,我国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等有关方面通报疫情信息,提供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享防控工作经验,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向许多国家和相关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不仅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开放、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形象。
三、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使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力量。
其一,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信仰之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支撑。”(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在前、作表率,把投身抗疫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具体实践,充分彰显了强大理想信念的力量。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思想理论的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实施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定理想信念打下根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丰富而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理解中国对世界的担当,不断增强他们的“四个自信”,使他们立志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努力成为时代新人。
其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奋斗之力。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8)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页。。抗疫斗争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伟大实践,应充分挖掘和用好其中的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切身感悟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里深深扎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从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底气和能力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心用情讲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爱国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奋斗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在奉献“小我”中实现“大我”,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
其三,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绽放价值之美。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19)[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10页。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是育人的基本逻辑。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开展抗疫功勋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生命教育等,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加强法治教育。好的道德情操离不开法治规范和引导。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道德情操有着更高要求,应注重加强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纪律意识,正确理解并支持党和政府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措施,凝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艰苦卓绝。通过讲好抗疫斗争中的艰苦奋斗故事,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把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增强本领才干,砥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品格,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创新创业。三是加强生命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彰显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加快补齐高校生命教育的短板,引导学生认知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加强体育锻炼,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四,融入人文关怀教育,增强育人之效。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坚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保障身心健康。坚持把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密切家校联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守住校园不发生疫情的底线。充分发挥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心理咨询通道等途径,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尽量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创伤。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关注疫情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影响,采取“一人一策”,精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创新教育方式。总结疫情期间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经验,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创新方式方法,联通网上网下,融合课内课外,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真正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恩格斯指出:“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带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跃进。”(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7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抗疫斗争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部珍贵的“活教材”。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更应抓住有利教育契机,深入挖掘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讲好我国抗疫故事、为世界担当故事,贯通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充分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和磅礴力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