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我国传统农业与地力培肥

2020-12-19曾志伟杨德荣

腐植酸 2020年6期
关键词:土壤肥力养分粪便

曾志伟 周 龙 ,2* 杨德荣 ,3

1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 650228

2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 650201

3 云南省化工研究院 昆明 650228

我国传统农业中,人们生产、消费蛋禽、果蔬、粮食等农产品的同时,副产粪便、秸秆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借助堆肥等发酵工艺,转化为地力培肥(增强土壤肥力)的氨基酸、腐植酸、矿质养分等物质,从而构成了一良性的循环生态链。循环生态思想,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借鉴这般农业传统,减少无机养分的无序投入,增加农业废弃物(或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应是当今社会维持并增进土壤肥力最科学、生态、有效的重要方式。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以“多粪肥田”(动植物残体、人畜粪便、河泥、豆饼、酒糟等多种农业废弃物经一定处理后,作为肥料施入土壤中)为代表的农耕传统,其中有关土壤肥力的认识与实践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智慧,值得今人借鉴。

1 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循环思想

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经典著作《易经》,蕴含了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变化的思想,“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1,2],意指返转回复沿着一定的规律,过不了七日必将回复转来,这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吕氏春秋》[3]将循环之道归结为“圜道”,其圜道篇言:“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从日月天体运行、四时气候变化、生物生长壮老、水汽云雨更替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宇宙万物的循环之道。

原始农业的人们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等作业过程,逐渐观察并认识到了自然界日月星辰、动物作息、植物生长等规律变化。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潮涨潮落、花开花谢等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变化诱发国人们原始的循环观。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按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不违农时”是我国农耕的优良传统,“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农时谚语是该传统的典型特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与时令时节循环变化有较大的相关性,“不违农时”,按节气耕作是获得农业丰收的有效方式。为此,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根据四季更替与作物物候变化的对应规律,总结出农历二十四节气。同时,农业地力培肥的认识与实践,也蕴含着许多朴素、实用的循环观。

2 循环思想与农业地力培肥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论语》[4]云:“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指人与自然同源同体,应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作为。生物生命周期、日月四时更替等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变化是自然规律。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生产生活实践。人们“顺天之时,约地之宜”[5](遵守日月天体运行规律、土壤特性),方能获得更好的产出,以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千百年的农耕文明熏陶下的中华儿女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开花结果,人类及动物食取果实后,其排泄物应归还于土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借以维持并增进地力。农村谚语“养猪不挣钱,回头望望田”描述的正是这个理儿,为了更好地增强土壤肥力,收获更多的粮食,人们还会走出家门,到街头巷尾搜集动物粪便,正如老子所描述的“却走马以粪”那般场景。《中国古代耕织图》[6]中一副“拾粪”图还原了汉代陕西人民拾粪场景;1909年,美国土壤研究所所长富兰克林·金来华考察也观察到这般场景[7]。

2.1 传统农业中有关地力损耗的认识

我国古代某些时期、某些地区的确出现了地力损耗、作物减产的困境,如汉文帝时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8],指出当时天下耕地面积未减,人口数量未增,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之前还有所增加,可耕地产出的五谷食物却十分不足。古人将这般现象归结为“气衰则生物不遂”[9](“气”即为“地气”,即土壤肥力),古代的农学家们认为“地气”旺盛是植物生长的前提[10],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自然》[11]中云:“阳气自出,物自生长”,若是植物不断从土壤中索取“地气”,而未及时采取措施以归还“地气”,那即会导致“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9]、“地久耕则耗,三十年前禾一穗若干粒,今减十分之三”[12]的困境。

传统农业中的“地气”与“地力”接近于同一概念,可理解为土壤肥力。土壤能够生产植物和收获物,是由于它具有肥力[13]。土壤可分为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自然土壤未经人类开垦利用,借助自然生态即可维持地力;农业土壤经农业生产,如没有合理补偿,加之农产品的不断产出,地力随之衰退,故而出现“地久耕则耗”的困境。有关地力的认识,我国传统农业与欧洲中世纪“土壤枯竭论”是不同的。欧洲中世纪“土壤枯竭论”认为土壤会越种越瘦,地力衰退是必然趋势;我国传统农业则辩证地认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3],人们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既可以越种越肥,也可以越种越瘦。地力增减的关键在于对农业土壤的合理耕作与改良,鼓舞人们为实现“地力常新壮”而不懈努力。

2.2 地力培肥的理论与实践

受循环思想的启发,植物生长消耗土壤里的“地气”,开花结果,人类及动物食取果实后,其排泄物应归还于土壤(动植物残体也应归还土壤),形成一个“地气”的循环,在地力培肥的同时,确保土地生产力。

清代农学家杨屾《知本提纲》[14]中指出,“粪壤之类甚多,要皆余气相培,即如人食谷、肉、菜、果,采其五行生气,依类添补于身,所有不尽余气,化粪而出,沃之田间,渐渍禾苗,同类相求,乃培禾身,身能强大壮盛。又如鸟兽牲畜之类,及诸骨、蛤灰、毛羽、肤皮、蹄角等物,一切草木所配,皆属余气相培,滋养禾苗”。这段文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古代农业循环生态链,文中的“余气”“五行生气”可理解为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然后通过“多粪肥田”的方式将养分归还土壤。这般逻辑接近现代养分归还学说[15,16],与现代养分归还学说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农业予土壤归还的不仅仅是矿质养分(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还包含丰富的氨基酸、腐植酸等有机营养。

著名农史学家郭文韬先生[17]研究认为,古农学中的“粪壤”即为“人工肥力(粪)+自然肥力(壤)=农业土壤”。我国传统农业正是通过“粪壤”的方式,长期维持并增进土壤肥力,为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1 肥料的搜集与积制

古代农业实践中,人们惜粪如金,广积粪壤,“凡扫除之土,燃烧之灰,簸扬之糠粃、断稿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灌之,不觉其多”[9],“凡禽兽羽毛骨角,田中所耘苗草,俱收入池中泡滥……”[18],只为获得理想的收成。明代我国人口突破2亿[19],之后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从明洪武二十四年的人均14.56亩,降低至清朝道光时期的人均1.65亩[20],迫切需要土壤更多的产出,于是人民惜粪如金,广积粪壤,尽最大所能搜集肥料(古代农书中称肥料为粪),以保持土壤肥力。

相传殷商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注重给土壤施肥[21],宋元时期肥料种类约45种[22],明代肥料种类增加至约120种[23]。通过各种渠道、途径搜集肥料是我国农业史的一大特色,明代徐光启在广积粪壤中将当时农业用肥料分为10类(约120种肥料):粪肥(人及畜禽粪便)、饼肥(豆饼等)、渣肥、骨肥、泥土肥(墙土及河泥等)、灰肥(草木灰等)、绿肥、稿秸肥、无机肥、杂肥[23]。

人畜粪便、河泥、饼肥、草木灰等肥料施入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是古代农业地力培肥的常态,可这里有一疑问,古人是否将人畜粪便等腐熟之后方作为肥料呢?草木灰、骨灰等肥料可直接入土,但未腐熟的人畜粪便、饼肥等会发酵发热,且含有一定数量的病菌及虫卵,直接入土易导致烧根烧苗及病虫害的滋生。也许是我们多虑呢,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早已发现这一要点,“熟粪”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氾胜之书》[10],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24]指出:“凡生粪粪地,无势”,元代《王祯农书》[25]指出:“骤用生粪,及布粪过多,粪力峻热,即烧杀物,反为害矣”。古人认识到生粪的危害,并摸索与总结了许多发酵腐熟的方法,最早的人工堆肥“踏粪法”见于北魏《齐民要术》[24],之后宋代《陈旉农书》记载了饼肥发酵处理与沤肥积制方法[9],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河泥积制方法[26]。

踏粪法,由于没有翻抛,属厌氧发酵。《陈旉农书》中关于好氧堆肥的描述,是我国最早对堆肥的科学记载[27],《陈旉农书校注》[9]中提及“须细杵碎,和火粪窖罨,如作曲样。候其发热,生鼠毛,即摊开中间热者置四旁,收敛四旁冷者置中间,又堆窖罨,如此三四次,直待不发热,乃可用”。文中“须细杵碎,和火粪窖罨”“摊开”“又堆窖罨”等作业步骤,“候其发热,生鼠毛”“直待不发热”等技术标准,与现代条垛式堆肥或槽式堆肥作业步骤及标准几乎一致。“和火粪窖罨,如作曲样。候其发热”的过程即利用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将草木、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腐植酸类物质;“生鼠毛”应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形成腐植酸类物质后形成的“菌丝”;“如此三四次,直待不发热”,表明此时堆肥已发酵腐熟完成,微生物已将草木、粪便等分解发酵,生成多种腐植酸、维生素、核酸、菌体蛋白等,更好地实现地力培肥。

明清时期,肥料积制有熏土、蒸粪、酿粪、煮粪、煨粪、粪丹等[26]。煮粪是明代一种新的肥料腐熟方法,见于《宝坻劝农书》[28],其工艺制作过程为:将粪与相应的骨头一起煮,如马粪与马骨一起煮、牛粪与牛骨一起煮等。该工艺制作的煮粪,高度浓缩,有效养分含量更高,适于当时拥有较多土地大户家庭相对规模的施肥;而且煮粪形成的清汁作为追肥,肥效更足。煮粪或者在粪中掺杂谷物发酵形成相对复合的肥料,是肥料技术积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粪丹法见于《徐光启手迹》,后人研究发现[23,29],粪丹肥料浓度高、养分足(丰富有机物质矿物质营养),还能除草杀虫。粪丹的工艺制作过程如下:将砒霜、硫磺、黑料豆、粪(人畜禽粪便)、豆饼、畜禽肠胃等物料混合堆积起来置入一缸内(每个缸置放在一锅台上),密封条件下晒21天,然后进行煮粪。这般经发酵、煮粪工艺而成的高浓度复合的肥料,养分浓度高,给运输、储存、施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其制作原料中一定比例的砒霜、硫磺、黑料豆有除草杀虫功效,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农业中,粪便、豆饼、河泥、秸秆等物料,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将其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腐植酸类物质,可直接或间接供给土壤养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等,进而保持“地力常新壮”,维持土壤肥力。

2.2.2 肥料(养分)还田的技巧

古代农业生产实践中,也有施肥不当产生副作用的案例记载,如“粪多之家,每患过肥谷秕”[30],指出施肥过量的危害,于是人们认识到“粪不在多,在用得其宜耳。粪苟失其宜,反害稼矣”[28]。

在施肥上,讲究施肥后覆土,以避免肥料养分的流失,“又必用土盖好,使肥气不走”[18]。现代农学研究发现[31],特别是氮肥,施入覆土利于减少氮素损失。古人农业实践中发现水肥同施,利于地力培肥与作物养分的吸收,认为“水气所到之处,即粪力所到之处”[18]。古人还将草木灰用于根外施肥[32,33],元代《农桑衣食摄要》[34]中提及:“布叶则删耘,宜带露撒灰”,文中描述的情景(叶片展开时候,在带有露水的叶片上撒草木灰)与现代叶面喷施高钾肥料农艺措施十分相似。

传统农业中,用肥适度、讲究方法(覆土施肥、水肥同施等)是今日现代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雏形。

3 结语

以“多粪肥田”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文化,是我国土壤肥力循环思想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耕地急需更多的产出,人们惜粪如金,广积粪壤,肥料收集、积制与施用技术不断进步,它们所承载的画面、景象,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35]一书中写道:工业化农业已经大大动摇了我们农业的根本,传统的有机农业能够坚持七八千年,而工业化农业恐怕连百年也坚持不下来。”回顾千百年的传统农业,以“多粪肥田”为代表的循环农业文化,种地养地、广积粪壤的智慧,值得今人借鉴。收集农业废弃物(人畜禽粪便、豆饼、秸秆等)及工业废弃物(如食品、保健品领域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为农业生产服务,形成循环生态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土壤肥力,而且能帮助我们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困境中走出来。

猜你喜欢

土壤肥力养分粪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养分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西湖平原区连续13年定位施肥对麦、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不同种类绿肥翻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