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幸福城市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19欧阳龙杨震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文/欧阳龙 杨震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近年来,不少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幸福城市评选,“幸福城市”越来越成为生活质量优、主观满意度高的城市品牌形象代名词,幸福指数已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如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塑造高品质的幸福城市品牌形象,已成为城市决策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议题。
一、幸福城市的内涵
当前我国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人民幸福观,即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与享有者,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强调劳动与奋斗是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价值、完成自我超越的实现途径;中国梦是人民的幸福梦,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奋斗,共享发展成果。
根据人民幸福观的指引,幸福城市就是以居民为中心,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宜居宜业、生态优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福利保障到位,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较高的城市。
其品牌建设水平应以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来衡量。
二、福州幸福城市品牌建设的综合分析
参照《2019 年中国35 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公布的数据,将福州与其他省会城市(除台北、拉萨)、计划单列市及直辖市进行横向对比,结合实地调查发现:
(一)消费者信心指数:高房价收入比对消费挤出效应明显
2019 年福州城市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37.08,在35 个样本城市中位列第27 位,且低于35 个城市的加权平均值。2019 年福州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市场供需总体平衡、就业形势稳定、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居民收支信心增强。经调查发现,高房价成为约束福州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的测算,房价收入比是合理房价区间的上限,超过上限后,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将大于正面效应。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公布的《全国50 城房价收入比研究》,2019 年福州房价收入比为19.9,仅次于深圳(35.2)、三亚(27.6)、上海(25.1)、北京(23.9)、厦门(22.8),居民购房难度较大。福州作为二线城市,收入水平、就业机会与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房价却逼近一线城市,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进一步放大,削弱了居民的消费潜力,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高房价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了企业创新升级的内在动力。
另外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入成为城市角逐的主要战场。高房价、高房租令不少年轻人才的安居需求难以短期内满足,给人才流入设置了隐形壁垒,削弱了城市竞争力。
(二)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2019 年福州城市居民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为65.55,在35 个样本城市中列第28 位,且低于35 个城市的加权平均值。
当前,福州大部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集中在老城区,以鼓楼区最为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北向南的纵线,从鼓楼区一直延伸到仓山区中北部的烟台山片区。以学前教育为例,目前福州公办园“入园难”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空间分布局部失衡,仓山区、晋安区等局部地区由于适龄幼儿密集涌入、公办园建设数量不足,入园压力尤为突出;民办园收费贵问题突出,其保育教养费用远超公办、普惠性民办园;普惠性民办园受限于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滞后,发展缓慢。
近年来福州市常住人口持续上升,其中鼓楼、台江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趋缓,仓山、晋安等外围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迅猛,随着福州新区建设,马尾、长乐预计未来也将迎来人口流入高峰期。伴随“二胎”放开,适龄、流动儿童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不少追求优质教育家庭的学生需要跨区就学。
(三)健康状况满意度指数: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影响居民出行幸福感。
2019 年,福州城市居民的健康满意度指数为58.51,位列35 个城市的第12 位,城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3 位。虽然福州居民的健康满意度较高,但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居民出行幸福感。根据百度地图公布的《2019 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 年福州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为1.613,通勤高峰实际速度为30.79km/h,交通拥堵指数列全国100 个城市的第28 位。
目前,福州外围新建城区如马尾区、晋安区、仓山区的道路网密度增速较快,大量道路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但鼓楼等中心老城区道路网建设受到早期规划不合理、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交通要素大幅增长、老旧小区及公共停车位供给不足、古建筑占地保护等因素限制,交通拥堵问题难以通过道路基建改善,需要进一步优化改善现有路网通行效能,缓解交通拥堵。
(四)医疗服务质量指数:医疗卫生短板亟待补齐
2019 年,福州城市居民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为60.08,列35 个样本城市第33 位,低于35 个城市加权平均值,介于一般与满意之间,反映出福州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居民健康、安全和幸福的重要保障。根据2020 年3 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专题报告》,福州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位列全国第24 位,在35 个城市中排位居中。具体到各个指标,福州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较高;三甲医院数、拥有医生数排位居中,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较为充足;但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仅分列35 个城市的第30 位、第35 位,且低于35 个城市平均值。
2019 年年末,福州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5.21 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21 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3.66 人,在35 个样本城市中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培育新动能,稳定居民就业收入
捕捉行业发展新机遇,总结推广新经济、新模式、新产业先进经验,抓住新需求,重点扶持互联网医疗服务、网络教育、线上娱乐、新零售电商、社交电商、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制造、5G 商用等新兴行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省会优势及“六区叠加”优势,依托福州都市圈、闽东北经济协作区、海峡西岸城市群,打破地区间产业隔阂,全面布局研发、产业链和应用,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模式,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
(二)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多层次满足安居需求
加速发展中高端租赁市场,支持国企或相关存量资产持有方将中心城区的老旧住宅、办公楼,废弃仓库、厂房,闲置商场、公寓酒店等存量房产进行改造,成为青年公寓;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房地产企业出租库存商品住房,运营品牌长租公寓,满足更多来榕发展的中高端人群的居住需求。选取交通便利、教育医疗配套到位、环境优美的优质地段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为吸引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筑巢引凤”。面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扩大公租房保障规模,不提倡大规模、单一类型的公租房社区建设,避免中低收入家庭过度集中造成的“类贫民窟”现象。推广“公租房运营公司”模式,搭建私人租赁房源和公租房需求对接平台,鼓励“以租代建”“以租代购”,利用现有房源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由“公租房运营公司”按照市场租金标准统一向市场承租,作为公租房装修、管理和出租,盘活社会存量用房,降低政府提供成本。参照深圳,尽快出台保障性住房条例,建议尝试信用联合惩戒的方式,由多部门成立专班定期查处和回收被骗租的公租房,将公租房违规转租行为纳入个人征信“黑名单”,配以限制其乘着交通工具、限制银行信贷等惩戒措施,终身取消申报公租房资格;对违规介入公租房市场的房产中介,以取消房产中介资格,终身禁止行业准入来威慑,提高违规转租、骗租的违法成本。
(三)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对滨海新城等外围新建城区,要适当引导老城区部分过度集聚的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外迁至新城区,或鼓励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到城市新区和边缘区合理选址,建立分校,保证足够的学位供应,以满足适龄人口不断增长的就学需求。完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根据生源具体情况,不仅要评出“优胜奖”,还要评出“进步奖”“帮扶奖”,重点表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的普通学校(园)、薄弱学校(园),以及设立分校或结对帮扶成效突出的学校(园),调动学前教育、中小学办学积极性。
(四)深化数字治堵,倡导绿色出行
优化路网结构,进一步拓宽增加进出城通道,均衡进出城交通流,构建主城区与福州新区、滨海新城之间的快捷高效公路网络。探索无人机高空巡查,在高峰拥堵时段通过无人机观测收集交通数据,便于交警现场提前引导车辆分流,动态分配路权,实现事故车辆快撤快处。要推进大型医院与传统商圈等拥堵路段交通高峰时段的微循环治理。倡导公交绿色出行,按照“优化并行、强化接驳、一体衔接”的总体思路,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实地调研,应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调整优化城区公交线网,提升公交站点、路线设置的合理性,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切实做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与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以及城市综合体、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切实提高公共交通的上座率,逐渐减少市民对机动车、电动车的使用与依赖。
(五)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完善医疗机构规划布局,鼓励省、市级优质医疗机构向外围新建城区迁移部分医疗力量设立分院,争取早建成、早运营、早见成效,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医疗机构与周边地区采取合作或购买的方式扩充本地优质医疗资源,缩小区域间医疗硬件环境的发展差距。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并举,探索建立区域人才队伍统一管理、编制备案等制度,打破人才流动壁垒,通过高校招聘、社会招录、内部培养、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壮大人才队伍,改善医疗人才结构,减轻医生护士诊疗负担。
积极探索建立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加强各医疗机构沟通,诊疗档案、病例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发展远程医疗等数字健康行业,使病患能通过手机app 或登录网站,针对感冒、近视、过敏等相对轻微的病症及慢性病处方开药问题,通过图文或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诊疗,让居民足不出户线上看病、医保线上结算、寄递取药,以缓解医院人流聚集,提高诊疗服务能力。
(六)推动幸福城市及新时代人民幸福观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传递幸福正能量
积极开展幸福城市创建宣传活动。发动各类媒介,广泛深入宣传“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建设成效、奋斗目标与政策措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善、社会风气的好转,营造出全民共同推进“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建设的浓厚氛围。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幸福城市评选活动,为福州塑造幸福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加分。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将“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及新时代人民幸福观巧妙地融入便民设施、绿化带、社区宣传栏中,积极选树幸福模范家庭、善行义举代表,让市民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民幸福观教育,传递社会正能量。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教育实践体系。政府教育部门要强化人民幸福观宣传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构建幸福教育实践一体化课堂。
学校作为幸福教育的主阵地,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幸福教育活动,如上好幸福教育课,开展幸福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召开幸福主题班会等;教师要身正为范,教育引导学生践行人民幸福观,将奋斗视作追求幸福的唯一源泉。家庭是幸福教育的落脚点,必须引导学生家长深刻认识到幸福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作用,强化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的责任意识,营造热爱劳动、奋斗幸福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