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然梭梭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
2020-12-19谢立文
谢立文
(乌鲁木齐市野生动物园,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梭梭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非常著名,而且在荒漠中十分罕见的小乔木,超旱生的特性使其成为我国荒漠生态系统中个体最大、生物量最高的植物[1],是荒漠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不可多得的优良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此外,在塔里木盆地东南和北缘也有零星分布[2]。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梭梭由原来的燃料资源、中等牧草、中药材肉苁蓉的寄主[3],转变为生态保护植物资源。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梭梭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分布面积迅速收缩,大面积的原始梭梭林已经很难再看到,对天然梭梭林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对已经退化的天然梭梭林进行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1 梭梭生存现状
世界上梭梭属植物有11种,广泛分布在亚非荒漠区;中国有梭梭属植物3种,面积约650万hm2,其中约60%以上分布在新疆,其余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甘肃[4-6]。
据资料记载,由于近40年来人类活动对天然梭梭林干扰的加剧,大面积梭梭林被砍伐、动物啃食,梭梭荒漠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已经达50%以上,严重沙化面积超过30%。我国梭梭林总面积由50年代末的800万hm2,减少到目前的650万hm2,其中新疆由原来的440万hm2减少到现在的360万hm2。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保护、修复措施,照此退化速度,未来梭梭在我国将残存无几。
2 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个方面给予天然梭梭林管理、保护、修复的大力支持,使得梭梭荒漠生态系统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并在逐步恢复当中。
2.1 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据文献记载,在梭梭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前后,新疆为保护梭梭于1983年和1986年先后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一个是甘家湖梭梭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是奇台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两个保护区均是以梭梭及其生存的荒漠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长着当时国内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梭梭林。时至今日,1986年批准建立的奇台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已经调整了位置,原来集中连片的原始梭梭林已经面目全非。然而甘家湖梭梭自然保护区已经于2001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处的原始梭梭林正在接受着越来越规范和严格的管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定限制了一切破坏保护对象的行为,从法律法规层面原始梭梭林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这种保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驱动下会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2.2 生态护林员专职保护
2016年,国家林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综合考量贫困人口脱贫需求和森林资源管护的需要,联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了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工作。项目实施以来,全疆已选聘11000人为生态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经常性地走访入户开展林地保护的宣传,制止乱砍滥伐行为。近些年来,部分区域林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部分林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
2.3 人工生态修复治理保护
近年来,新疆在保护资源持续发展且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变规律的原则下, 通过引种、驯化、扩繁等人工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些生物资源回归自然, 人为扩大自然状态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促进其群落繁衍扩大和更新演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天然梭梭林不同的生态型,采取封禁管护、灌溉、密度调控、防治鼠害等抚育管理措施,人工促进更新、轮封轮牧、过熟林隔带樵采迹地更新等人工更新复壮技术,以及植苗造林、播种造林等人工造林技术,对天然梭梭林进行保护和恢复。
2.3.1 梭梭天然林抚育管理
(1)封禁管护。封禁管护是促进梭梭天然林恢复和繁衍的主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抚育管理措施,实行定人员、定地段、定管护目标、定措施、定报酬的包干固定管理责任制。就目前来看,这种管理措施非常有效。
(2)灌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对梭梭林进行灌溉,人工更新的梭梭林1~3 a灌溉一次。
(3)密度调控。对梭梭天然林和人工更新梭梭林及时清除病弱株和枯、死木,调控密度以促进梭梭林生长。
2.3.2 人工复壮更新技术
(1)封育结合,人工促进更新。在覆盖度小于3%的梭梭林采用人工或者机械耕翻松土带,带宽3~4 m,带距8~10 m,以便蓄积径流或积雪,促进梭梭天然落种着苗。
(2)梭梭成、过熟林隔带樵采。垂直主风方向,实行等宽、带状隔带樵采,带宽40 m,伐桩20~30 cm。樵采的迹地有利于天然落种更新,采后的伐桩可萌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