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批注 实现有深度的阅读
——四年级阅读批注方法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2020-12-19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阅读者角度形式

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顾 婷

统编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做阅读批注。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批注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学生考查的阅读面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了现在语文教学迫切关注的问题。阅读批注的教学价值就在于此,它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会将阅读者阅读时的思考引向深入,阅读所得更加丰厚;它会帮助阅读者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对阅读批注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激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方法上的探索。要有效提升阅读批注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就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一、立足学情 聚焦思维——阅读批注和其他阅读策略相互勾连

任何教学的开展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学习阅读批注前,他们是不是就对这个教学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零起点呢?其实并不然。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就会在书上圈画生字词语,给自然段标序号。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会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还会画出关键语句。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属于批注的一种形式。只是学生的这些行为在思维中的存在还是无意识的,并不清晰知晓这到底是什么方法。同时,三年级上学期学习的阅读策略——预测,就是教会学生读到文本某个地方进行预测,把预测写在边上,这也是以批注的形式在进行记录。四年级第二单元的提问策略,在课题边,在段落旁提出自己的问题,也都是批注。通过学生纵向的学习经历,教师们不难发现,学习阅读批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重起炉灶”。而是要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和总结提升,在其过程中加上一些新的知识、方法。这是学生思维中内容重组,知识体系明朗、清晰的过程,是思维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地过程。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站在学习者的基础上,安排我们的教学,更多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阅读批注的教学从来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就能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品读文本 习得方法——课文内容和阅读方法有机统一

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我们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先学习阅读批注这一方法,运用方法去读课文内容;还是先学习课文内容,然后再来教批注的角度和批注的方法?

第一轮教学实验中我们就从方法入手,再回到文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这单元的《牛和鹅》《陀螺》等几篇课文都非常长,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训练,班级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同学文章还没有读懂,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交流总是跟不上。作者的语言本身就很有感染力,情节跌宕起伏,孩子们应该是非常喜欢读的。不过现在套上了“写批注”这个“铰链”,就大大束缚了孩子,瞬间让他们的阅读兴趣降到冰点,教学效果较差。

再次调整自己的教学,力求把内容学习和方法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牛和鹅》为例,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我怕鹅”“金奎叔赶鹅”两个情节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想法的。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读通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然后重点讲读“我怕鹅”这一个场景,师生、文本间“对话”开始,在读读、品品、议议的过程中,学生打开了思路,畅所欲言。教师顺势请他们将自己想的、同学讲的都圈画记录在书上的相应位置上。在这一环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总结,的确是做到了水到渠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

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批注就是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油然而生出来的感受、想法,再用一些文字进行记录。由这一认知过程,通过几轮课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学习阅读批注的第一步。教材编者的意图也非常明显,这一单元的课文是“快乐童年”主题,都是作家写的童年的有意思的生活经历。这样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接近,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情感、思想上的火花。同时,阅读批注应该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自然感受,是有感而发,而不是为了批注去想批注,“为赋新诗强作愁”是违背了这一单元学习初衷的。所以,如何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真切感受写下来,将批注这一方法不着痕迹地教给孩子,将品读文字和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阅读批注教学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三、方法引路 鼓励提升——批注形式和批注角度并无定法

批注的形式就是指的是圈画形式和语言形式,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形式在书上做记录,批注更重要的内容是指学生在相应有感而发的地方写上简洁精炼的语言。批注的角度是指课文中所给出的四个角度:提出疑问、点评写法、记录感受和获得启示。以上所说的批注形式和批注角度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抓手。作为一种方法的习得,学生的确是要清晰明确一些“硬方法”,除了上面第二点说的,教学中还要“软着陆”。其实这些硬方法也不是绝对化、公式化的。批注形式和批注角度的学习不能过于刻板,其实这些形式和角度并没有固定下来,也没有穷尽,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会不断使其丰满、内化。

在教学中,我们一开始教授了四种批注的角度,这些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在学生自己的实践中,他们就开始纠结起来:我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写批注,我写的批注到底是什么角度的……仔细想想,有些时候,这些角度是相互糅合在一起的,是没有清晰界定的。这样的阅读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阅读过程不再是流畅愉悦的,阅读感受也不是自然流露的,又回到了应试答题式的模式阅读上。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都开始反思。新课标提倡的是一种探究性的、个性化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像金圣叹点评《水浒》,脂砚斋点评《红楼梦》一样专业、独特,但是通过阅读批注的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信息、一片新的阅读天地,真正让他们做到“个性化阅读”。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立刻进行了调整,对这些角度和形式不再做统一规定,鼓励学生在静静地阅读后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在交流反馈中,我们鼓励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批注,甚至还有学生会给枯燥的文字加上几笔美丽的绘画。

教学中,我们只有将这两个内容定位准确,才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裨益,真正使教学目标落地。随着阅读中思考的深入,学生的阅读感悟力、理解力和接受力会随之加深。既然是个性化的内容,我们这些“硬方法”就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绊脚石,而是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拐棍”,让它们为学生的深入阅读“服务”。

四、阅读批注 形成习惯——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共同促进

任何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靠一单元3、4 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去实践,去探索,去训练,去运用。俗话说的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批注更是如此,需要向课外延伸。

教学实践让我们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单元整合教学中就专门设计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四年级有一本推荐必读书目《闪闪的红星》,这一单元结束后,推荐并建议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两周后,我们进行专门的一节阅读指导课,相互交流反馈。里面的主人公潘东子和四年级的孩子一般大小,但是身处的环境和境遇却大相径庭,很能引发学生的比较和思考。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读这本书,经常能看见他们谈论的身影。在阅读课上,这本比较厚的书籍在孩子手中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损,里面有的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的是零零散散的文字。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感受,对情节、人物形象都分析得头头是道,特别是还能回到文中朗读相关章节,具体谈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这样的带着做批注任务的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的阅读细致度提升,阅读品质提升,更有价值的是体验了一种与往常不一样的阅读的形式,从中感受到了乐趣。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这次是我们建议学生进行的整本书的阅读,通过课上的反馈和教师的鼓励,我们更希望学生能自主使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并成为一种阅读的习惯。

猜你喜欢

阅读者角度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阅读者的春天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小议过去进行时
镜头中的阅读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