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现状及拓展路径研究①
2020-12-19桂一文
桂一文 金 琰
(1 海南农垦自然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农业及旅游业一直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性产业。而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更是为海南农业产业园建设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对海南农业产业园的旅游开发研究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最大化,助力海南经济发展。
1 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发展现状
1.1 海南农业旅游发展历程及主要类型
农业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 世纪30 年代,经济相对发达的欧洲市民会在休闲时间返回乡村农耕、采集和消费;到20 世纪中后期,出现了观光农园及度假农园,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增强[1]。海南省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出现了观光农业旅游项目[2]。各地农业产业园的旅游开发方兴未艾,截止2019 年,全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就达到86家。
目前农业旅游有3种主要类型:(1)观光采摘园以产品为优势,利用果实成熟期或自然景观吸引游客休闲游览;(2)农业民俗体验园以少数民族习俗、农耕文化为特色,吸引游客体验乡土民情;(3)农业创新园以科技为优势,重视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以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吸引游客。
1.2 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1.2.1 农业资源丰富
海南是中国热带岛屿省份,当今国际旅游者喜爱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5个要素,海南省环岛沿岸均兼而有之[3]。海南岛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呈现多样化,热带植物有4 600多种,其中,有800 多种为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果树资源有142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树种200 多种;橡胶、胡椒、咖啡、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近200 种。渔业资源种类多样,已记录的鱼类有807种、对虾类86 种、蟹类348 种等[4]。一年四季皆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是中国冬季重要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1.2.2 民族风情浓郁
海南世居民族有黎、苗、回、汉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节庆、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情。民族节庆规模盛大,如“三月三”;民族美食味道纯美,如“竹筒饭”“山栏酒”;服饰绚丽多彩,如“黎锦”“贝壳饰品”;民俗活动丰富,如“打柴舞”“舂米舞”;居住特色鲜明,目前共有23 个黎族、苗族村庄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2.3 区域市场广阔
海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点,其东毗邻广州、香港、澳门所形成的华南经济圈,西接中国广西南宁、北海及越南、老挝、缅甸,南与东南亚各国相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近几年来,海南交通运输网逐渐发展完善。2020 年将以环岛铁路为骨干、环岛公路为基础、水上环线为补充,以“南北东西、两干两支”机场布局为依托,加强进出岛交通快速疏解[5],实现海南通达交通圈,方便游客出行,提高景点间往返便捷性。
1.2.4 政策优势叠加
海南自贸港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带来了多重利好政策,也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与新机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6]强调,应建设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并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7]也指出,要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提升高端旅游消费水平,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积极探索消费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发展潜力。
2 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规划,泛同质化
随着农业休闲、乡村旅游的兴起,农业产业园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青睐。海南各类农业产业园建设也方兴未艾,在数量方面不断增加,但很多农业产业园带给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却不佳,原因多是该园区在开发之初定位不准,方向不明,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只是将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生硬地排放在一起,没有系统的资源开发设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缺乏文化底蕴。
2.2 缺乏科技,泛低级化
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上进程缓慢,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新活力不佳[8]。很多农业产业园仅一味发展观光、采收、民俗表演等农业原生态项目,开发项目僵化老旧,很难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旅游业缺乏新科技支撑,缺乏新常态下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新模式、新创意,易引发旅游消费者的体验疲劳和审美疲劳。
2.3 缺乏资金,泛常态化
多数农业产业园的资金来源方式相对单一,多依靠企业自身投资或政府补助,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少实力企业合作,未能共同搭建产业开发平台。在园区开发过程中,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后期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产业园整体经营化程度不高,与旅游业融合不当,产业带动力不足等问题。也有产业园试图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拓展融资途径,但一些园区往往因前期规划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而出现困局。
3 省外优秀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经验借鉴
浙江是中国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优秀代表省份。四川是中国农业大省兼旅游大省。两者在农业资源旅游开发路径上均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下属的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成都蒲江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农业与旅游协同发展的代表性园区。现对2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个案分析,以期为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提供可借鉴的实际经验。
3.1 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3.1.1 项目概述及相关旅游资源
浙江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1.03万hm2,位于市东北部,覆盖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及周边龙山、掌起、观海卫、附海、新浦等5个镇,涉及农业人口9.5 万人。园内有农业龙头企业25 家、合作社94 家、家庭农场67 家;园区土地规模经营率 87.4%,辐射周边 0.4 万 hm2水稻、0.33 万 hm2水果、1.33 万 hm2蔬菜,带动农民增收 3 亿元[9]。该农业产业园是浙江省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并于2017 年6 月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十一五”以来,慈溪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生产,使得产业园区快速成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完成了园区从盐碱荒滩到农业宝地的转变,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榜样。
3.1.2 项目规划布局及产业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渐形成了“一核两带四区多园”的产业多元化协同发展态势。其中,“一核”指新慈湖农业新型业态核心区,成为产业园的创新中心、人才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休闲中心;“两带”指以中心横路为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优质粮食带和精品蔬果带;“四区”即生态畜禽区、健康食品加工物流区、农业智能装备区及高新农业创业区[10]。目前,园区已集聚正大集团、中集集团、海通食品集团、浙江恒海集团等42 家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2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 个,是浙江省最大规模商业化盐碱地水稻生产基地,最大葡萄种植基地,0.37 万hm2全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
3.2 成都蒲江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
3.2.1 项目概述及相关旅游资源
成都市蒲江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较广,约占全县的54%,总面积达316.28 km2,覆盖乡镇众多,其中包括鹤山街道、寿安镇、大兴镇、西来镇、复兴乡、长秋乡。该产业园主要种植作物为柑橘及猕猴桃,总面积达1.2 万hm2,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种植业面积的90%,其中,柑橘面积0.87 万hm2,猕猴桃面积0.33 万hm2。该产业园于2017 年9 月成功申报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 年,园区总产值达97.4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 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1.5%[11]。
3.2.2 项目规划布局及产业分析
蒲江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一园一环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即特色水果加工物流园、一三融合发展环线、柑橘和猕猴桃两大标准化基地。不断完善农业生态链,发展晚熟柑橘、出口型猕猴桃两大主导特色产业。区内产业高度集中,农产品加工、物流、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55%。科技支撑力不断体现,院县合作、企院合作不断加强,良种化、设施化、机械化率分别达95%、70%、75%,农业物联网、土壤大数据、农产品电商等技术在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广泛应用,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7.2%[12]。
3.3 优秀案例分析
虽然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成都蒲江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规模大小、旅游资源、产业内容、市场定位上各有侧重,但两者在经营理念、园区创新上也存在众多的共性,均能为海南农业产业园区开发及旅游路径拓展提出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首先,两个产业园区均重视科技的产业支撑作用,能够积极与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其次,两个产业园区均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位,能认清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及调整园区产业结构,以地方特色经济为支点,撬动市场消费;第三,两个产业园区均能不断完善自身创新机制,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发自身资源,并将多产业相融合,不断创新园区的发展业态形式。
4 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原则及路径探究
4.1 以“农”为本
农业是农业产业园的建园之本,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挖掘并突出“农”味。将产业园的经济效益与园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并且注意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园区建设中,应深度融合海南农业资源,大力培育适宜观光及采摘的花卉产业、水果产业等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一是注重完善规划园区空间及布局,深度挖掘区域内农业产业特性,以产业园区原有的农耕文明为载体,发展特色农趣项目,深化农事体验,让游客从农业产业上体验区域独特的乡情。二是注重实现产业园区的富农强农,积极主动处理好产业园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重关系,吸引农民与园区融合发展,形成五金模式即“资金、租金、薪金、股金、现金”的利益共同体,助力产业园所在区域的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
4.2 以“三生融合”为基
三生系统互相影响,即自然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系统、经济生产系统三者相辅相成[13]。园区旅游开发应秉持“三生融合”理念,实现产业园区的和谐发展,不断梳理三者的内在联系,突出海南农业产业园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是以区内自然生态为基础,重视园区产业的生态布局,保护其原生态性及生物多样性,协调生态环境与农业产业园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形成园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二是注重园区内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不断引进优秀农业企业入驻,建成集农资服务、农机支撑、作物种植、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体,拉动园区内原有农民就业,提升农业专业技能,延展农业产业链。三是通过产业园配齐所在区域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完善康养及娱乐设施,打造生活宜居区,让区内村民享受到园区开发的成果,提升村民幸福感及区内的和谐指数。
4.3 以“文”为根
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文化民俗创新,以“文”的特性体现园区特色。从而发现园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充分向游客展现园区的人文风采,不断挖掘园区的旅游文化。一是可打造农业产业园民俗主题区,以表演形式对民俗文化进行浓缩展现,使得游客可以“尽快”感受到产业园区的文化特色,同时注意整体布局应与当地村落相融合,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二是可以在园区中选取一个民俗文化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域,让游客融入当地生活及生产,感受慢节奏,感受海南文化与当地自然的和谐。
4.4 以“情”为魂
海南农业产业园应将“情”贯穿于各个角落,以情养园,留住游客,做有情感、有温度的农业产业园。一是在区内服务上体现海南农业产业园的“温情”,从具不同需求的游客群体出发,提供多元化贴心服务,特别关注老弱孕幼特殊游客群体,为园区营造良好的口碑。二是在农业产业园项目中体现乡情、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以及勇于拼搏、团结进取等积极的精神。三是依据园区的资源条件,着力营造“现代感与年代感”的和谐、“园区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在保护好古农田村落原貌及区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推出科普、采摘垂钓、农事体验、野外生存拓展等参与度高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园过程中,能够怀念“乡情”;在娱乐项目中,能够增进“人情”。
4.5 以“科技”为术
园区可以大数据、VR 技术、物联网等新型科技,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一是培育新型科技农旅产业,迅速发展园区内生力量,激发农业产业活力,将科技引入海南农业产业园的产业布局中,将科技嵌入园区开发的各个阶段,将科技融入园区的旅游产品中,借此优化区内农业产业结构,助力于“三产融合”,拓展服务消费对象。二是可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技术,分析运营商、酒店入住、交通运输、气象等数据信息,实现园区消费群体及旅游产品的精准定位、预判、开发、推送。三是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发展园区内农产品溯源、游客远程认养、智能客服、安防传感等项目,可通过VR 技术,在原有景区体验的基础上开发VR 游戏、VR 景区导览、VR 文化展等活动,增强园区游客的互动体验感。
5 结语
在海南全面推进自贸港及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助力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现状、优势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以“农”为本、以“三生融合”为基、以“文”为根、以“情”为魂、以“科技”为术,遵循多层次、多元化的原则,不断促进海南农业产业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