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校长的理解与追求
2020-12-19杨树亚
杨树亚
未来学校,似乎还很遥远,因为我们还更多地沉醉于现代学校的管理之中;未来学校,又似乎正在扑面而来,因为关于未来学校的思考、建设、表达频见于诸多媒体。那么,未来学校可能是什么模样?未来学校,又将给生命成长提供哪些不一样的可能?未来学校,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抵达?这些问题,更需要我们一线的管理者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用行动作答。
一、洞见未来学校的模样
1.未来学校,可以“看见”的学校。
我们不能把未来学校的概念窄化为网上学校,即使未来学校注入再丰富的科技元素,未来学校仍然应该是可以“看见”的学校。可以“看见”的第一层含义是:未来学校应该是实在的、可触摸的、可视听的学校。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的职业可能被整合、转移,甚至消失,但是教师这一职业将一直存在。因此,课堂的样式,师生的对话,教师的示范,将更加鲜活地存在,既不会被知识挤兑,也不会被技术替代。
可以“看见”的第二层含义是:未来学校强调“看”,强调学习方式的翻新,学习路径的多元,学习资源的丰富,但更强调“看见”,即学习结果的达成度,学习评价的定制化,学习成果的辐射性。
2.未来学校,没有“围墙”的学校。
未来学校是真实的“存在”,是可以触摸的“看见”,但是未来学校的“空间”将会被无限地扩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界限变得模糊,直至彼此交叉融合。学校已经不再只有围墙之内的“四角天空”,学校物理的“围墙”将被推倒,管理者眼中的“天花板”会被捅破。
未来学校物理的“围墙”被推倒以后,未来学校可供学习的物形资源不再囿于教室里、操场上,社区、场馆、巷道,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将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3.未来学校,知识“变软”的学校。
“场景式”让知识变软。为了落实知识生长的现场感,未来学校追求让学习过程在场景中进行。这样的学习,知识被场景软化,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意象,学习的过程不只是“求知”的过程,更是“怡情”的过程,提高审美指数的过程。
“游戏化”让学习进阶。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把被动教育升级为主动学习,如何从一对多的教师课堂讲授升级为“挑战式学习”。他把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分为四个层级:一对多的“萤火式”学习,多对多的“水源式”学习,一对一的“洞穴式”学习,充满挑战的“山顶式”学习。如果说场景式用“现场”为知识注入温度,那么,游戏化则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让学习历程充满挑战,在不断进阶中赋予学习“爬山般的感觉”。未来学校,这样的学习体验将成为现实。
4.未来学校,学程“变暖”的学校。
交互式的“学程”。浸润式学习、戏剧式学习,将成为未来学校学习的新常态。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生活将变成鲜活的教科书,空间将变为立体的教科书,伙伴将变为运动着的教科书。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学生个体也可能成为别人的“知识”。人书互动、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人物互动将更加频繁。
可视化的“学程”。未来学校将更加追求“学程”从平面走向立体与多维。学习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用嘴读、用脑记,更加强调多感官体验;学习的对象不再拘泥于过去与当下已经存在的知识,全息、全程将学习的历程贯通古今,链接千里。
二、走向未来学校的行动
1.学习视界:塑造立体多维的美学空间。
让教室成为律动的时空。在未来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教室,还是功能室,需要翻转其空间的设计,改变平面的、静止的、金属的、说教的,甚至空洞的布置,为七彩的、律动的、互动的、柔软的,甚至音画的布局,努力让学习的空间增色,进而为学习的过程增值。
让校园成为童话的城堡。在未来学校,学生的学习历程不只有知识,更要有场景,有意象,有故事,有温度。这是美好童年应有的样子,也是童话故事独有的特质。因此,把属于儿童的校园打造成童话城堡的样态,让儿童在城堡式的校园里汲取知识,阅读故事,发展能力,制造故事,学习历程才会成为滋润童年生活的幸福源泉。
2.学科边界:搭建四通八达的最佳路径。
虚化学科边界。学科的界限需要虚化,甚至消弭,以让知识服务于人的生长,而不是服务于学科的发展。我们都认为全社会迎战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本“教科书”,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去打开、阅读,而不必去探究其学科的隶属性,不必纠结于应由哪一学科的教师去“教学”。在这堂没有学科界限的“人生大课”面前,每一位教师都是执教者。
促进学科跨界。跨界学习是未来学校学习的一种常态。寻找学科联系,融通学科知识,搭建学科桥梁,才能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互补学习资源,激活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在学科跨界的过程中,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方式。呼应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学会从钻研教材向开发项目、设计主题、策划方案转变。
3.洗练学程:回归极简主义的学习行为。
学习本源性知识。知识的边界被打破,知识的开放度将更加宽裕。面对浩如烟海、不断刷新的知识,未来学校不仅关注学什么、学得怎么样,更加关注“本源性知识”的探究。本源性知识是最初的原始起源的知识,它可以揭示知识产生的根源,表现原始风貌或反映演变过程。本源性知识的学习,便于学习者激发探究的欲望,把握知识的本貌,发现事物的规律,明晰前行的方向。
开展菜单式服务。未来学校的课程设置从“供给侧”走向了“需求侧”:课程不再只是专家设计,教师设计、学生设计将成为重要一元;课程不再是相对固定,随机的事件、随处的场景,开始及时填补学生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课程围着学生转,私人订制的菜单式服务成为学习的新样态,云端学习、VIP 课程、滴滴教学、田野课程将成为未来学校“围墙以外的学习生活”。
倡导极简化学习。未来学校,技术与机器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成长,人将不再被技术与机器捆绑。学习过程的幸福感、学习结果的获得感,将取代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效率的评价。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极简主义风格走进未来学校的学习过程之中,“如何选择技术,如何使用机器”不再是教学的规定动作,慢生长的节奏,优雅生活的品位,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存在方式。
4.文化表达:构筑生命成长的共享客厅。
校园空间的文化表达。学生的眼中看到什么,他的口中就会说什么,行动上就会做什么。未来学校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视界”。但是,校园空间的文化表达不能只是简单肤浅的贴贴、挂挂、画画,而应成为教育者对教育主张、对成长规律深入地理解、浅出地“答卷”。
精神世界的文化表达。作为“独特这一个”存在的学生个体,学习不仅是输入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输出思想的过程。作为未来学校的重要存在,学生不仅向书本、生活学习,更需要向身边的伙伴学习。在未来学校的共享客厅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客厅中别致的“文化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