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为什么总是不高兴

2020-12-19文_于

工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强迫症职场

文_于 涛

公司上午的工作可谓分秒必争, 忙得抬不起头。终于到了午饭时间,坐在办公平台最角落隔断里的魏宇, 悄悄抬头, 看其他同事都走了,飞快地从包里拿出一瓶药, 倒出两粒,放嘴里咽下,拿起水杯猛灌一口。

还没等长出一口气, 突然走廊里有人声, 似乎有同事要回来。魏宇惊慌地把药塞进手提包,却忘了拧紧盖子, “哗”一声, 白色药片撒了一地。

同事进来, 看见已经37岁、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魏宇正趴在办公室的角落捡药片, 边走过来边问:“魏哥,什么撒了?我帮你捡。”

“不用!”趴在地上的魏宇抬头就是一声怒吼,吓得同事后退两步。魏宇把最后几粒药捡完,站起来, 喘着气说:“是感冒药,不用你捡。”

这是发生在魏宇身上的真实一幕。那天,他把那瓶药紧紧攥在手里,生怕同事看见。

那瓶药的名字叫盐酸帕罗西汀, 又名赛乐特,不治感冒,是治疗抑郁症的,尤其对于伴有焦虑症的抑郁症疗效较好,亦可用于原恐障碍、社交恐怖症及强迫症的治疗。

六成职工心理超负荷

在讲述这段经历时, 魏宇特意强调自己并没有抑郁症的家族遗传史。 他认为, 自己的病因是工作压力过大——自从2008年来这家公司后, 高强度的设计工作、残酷的淘汰制度让他长期失眠。起初,他只是眼睛肿、头痛、精神不振。从2014年开始,妻子的失业让他压力陡增, 他经常会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害怕, 尤其看到有人在他面前来回走动时, 他甚至会突然浑身发抖。

医生诊断他患有焦虑抑郁症, 给他开了药。但在这种职业环境下, 病情的确定更让他难以承受。

“我们是私营企业, 对职工心理方面没什么保障, 一旦被公司知道, 反倒可能会用各种方法逼我辞职。”魏宇声音低落地说, 目光看着手里的一个曲别针出神。好在他平日里就沉默寡言, 不引人注目, 而且只要按时服药, 就不会有任何失态的情况出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似乎已习惯看到某某明星艺人、领导干部因抑郁症不堪压力自杀的新闻, 或习惯了关注类似富士康职工连续跳楼的焦点事件, 但这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像魏宇这样隐藏自己心理疾病病情继续在职场打拼的人, 则是更为庞大的一个群体, 没有系统的治疗, 没有帮助康复的工作环境, 他们的病情无法好转, 甚至继续恶化。

但这仍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 据权威机构调查, 在我国, 有六成以上职工长期处在心理压力超负荷的状态。这些人虽只是心理亚健康,但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对职工心理健康的忽视, 缺乏有效的职工心理援助体系, 这些职工的心理亚健康正面临恶化为心理疾病的风险。

“我常常回想自己没得抑郁症时的情景。”魏宇说, “那时, 我只是失眠的厉害, 如果能及时自我治疗, 或者公司能调整我们的工作环境, 给我们提供帮助, 或许就不是今天的样子。”

无处不在的阴影

职场心理健康问题看不见摸不到, 却无处不在。权威机构东湖大数据在全国开展的调查显示,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职工中, 已查明患有心理疾病的职工占比为18.7%, 认为自己可能心理不健康的职工占比为61.8%。在省会级城市中, 这个比例分别为5.1%和55%, 在地级市中, 这个比例分别为3.7%和28.4%。显然, 越是在发达城市, 上班族所面临的精神压力越大, 心理亚健康甚至患上心理疾病的几率越高。

除了心理医学方面的评估手段, 在管理学方面的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 管理学中对职工心理疲劳程度的评估共分为5级, 等级1意味着职工心理状态良好, 而等级3则意味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心理疲劳, 易患精神类疾病。北京零点调查有限公司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心理疲劳程度在等级3及以上的职工人数比例达到了61.4%。

焦虑, 是职场心理压力所产生的最明显效应。细分数据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到意外, 例如调查显示,在所有行业中, 职工焦虑程度最高的竟然是能源行业, 长期处在焦虑情绪中的职工占比高达91.5%, 长期处在非病态抑郁情绪中的占比81.3%, 而患有轻度强迫症的达到40.5%。排在第二位的才是大家熟知的金融行业, 虽然金融行业的焦虑和抑郁心态占比均低于能源行业, 但在强迫症方面, 金融行业的占比达到63.4%。从具体职业层面分析, 销售行业的精神压力最大, 有80%以上的销售人员都长期处在焦虑状态, 其次是会计行业占比为64.5%;从工作层面进行分析, 颇让人意外的是, 基层管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 88.9%的基层管理人员长期处在焦虑心态中, 而中高层管理人员中, 只有不到60%长期被焦虑心态困扰。

职场焦虑、心理压力过大的症状并不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企外企,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员焦虑比例略高过外企。采访中, 来自行政机关的职工贺强认同这一观点:“我的同学在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压力多数来自工作业绩能否达标, 只要自身能力强,压力是非常可控的。可我们这些机关的人就不一样了, 在这里, 人际关系不好处理,很多事没标准可循, 谁的一句话,就能搅得我闹心三四天。”

困扰职场人的并不仅仅是焦虑、抑郁和强迫症, 还有很多轻度慢性精神类疾病, 如偏执、人际关系敏感 (非理性自卑、懊丧等) 、敌对、社交恐怖、躯体化 (心理因素直接导致身体器官不适) 等,这类疾病虽然算不上传统的精神病类型,却长期困扰着职场人的生活,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新经济形态下的困局

赵明宇还不到30岁, 就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强迫症, 每天上班8小时, 他要去卫生间洗手20多次。让人没想到的是,赵明宇竟然认为自己患病的原因是升职——他去年被提拔为公司的项目经理, 负责整个团队的业绩和评级。巨大的考核压力促使他长期处在紧张状态,时刻都害怕出现失误被打回原形。

“其实有时想想, 做普通职员也不错。那些高级职位虽然收入高, 但压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赵明宇说。

绝大多数职场人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压力的来源,根据零点公司的问卷调查,频繁更换工作、高强度工作、长时间加班、裁员压力、对年龄增长的恐慌、对工作的不自信、人际关系压力、失眠、对油炸食品的依赖等,是多数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职工较为深刻的感受。

简而言之,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推陈出新, 企业车间里的工人需要承担计件工资、良品率达标、连续加班等诸多压力, 写字楼里的白领需要承担业绩考核、职位竞争、人际关系压力, 对高强度工作量的抵触、不断涌现出的危机意识,是导致职工心理亚健康的根源。

“心理和生理其实是一样的, 过度疲劳得不到缓解, 就会出状况。”正新心理咨询服务事务所合伙人陶振清介绍,企业如果不重视职工的心理健康维护,一旦出现问题,职工表现出的倦怠、健忘、情绪低落、不合作甚至故意做错事, 都将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损失。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推陈出新,企业车间里的工人需要承担计件工资、良品率达标、连续加班等诸多压力,写字楼里的白领需要承担业绩考核、职位竞争、人际关系压力,对高强度工作量的抵触、不断涌现出的危机意识,是导致职工心理亚健康的根源。

改善用工环境

目前很多企业只关注企业文化、团队建设, 愿意花钱给职工搞励志培训、执行力培训、拓展训练。陶振清说:“各种培训其实只是培养职工的自信、克服惰性, 弥补人格缺陷, 但对于职工的深层心理健康并无任何直接帮助。一个企业把握职工心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类似拓展训练的企业文化、团队建设培训;二是像EAP那样的, 针对职工深层次心理问题的专业辅导和支持。”

EAP即职工帮助计划, 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职工进行诊断和建议, 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 帮助职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EAP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包含有: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职业生涯困扰、婚姻家庭问题、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减肥和饮食紊乱等,全方位帮助职工解决个人问题。

了解过程中, 业内人士直言,企业的各项制度才是决定职工心理健康的关键。上海嘉义心理健康中心相关负责人陆鹏介绍:企业文化的建立、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可以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EAP等心理健康服务, 可以解决职工的心理健康隐患,但这两点都是辅助行为。如何为职工设定合理的工作量、建立合理的薪酬和职级晋升机制、保持适度福利和休假时间进行自我调节,才是保证职工心理健康的硬件基础。

“如果一个企业让职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一周只休半天时间, 没有节假日和年假,考核不达标辞退, 业绩末位辞退,也不给职工任何晋升空间, 工资长期处在中低标准。那么, 无论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的文化,在职工培训、EAP上投入多少钱,都不会有任何好结果。”陆鹏说,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职工心理健康方面的维护手段,更是迫切需要改观国内企业的“加班文化”“赏饭文化”“业绩至上”“无休假共识”等种种粗暴无理的用工环境。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强迫症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