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①

2020-12-19张琳洁贺同欣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导论思政体育

张琳洁 贺同欣

(宜宾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立德树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吃苦耐劳等品质的社会体育工作者,旨在达到《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以体育人目的。思政元素融入社会体育导论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 确立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体系的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论述表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明确指出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在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导引下,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为指南,每日“三省吾课”利用每周1次的教学研讨会,通过搜集、整理、梳理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摩教学名师的在线课程,将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在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巧妙地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并引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

表1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部分思政教学案例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结合体育学科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明确了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的新目标:依据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专业素养等实际情况,巧妙地将体育学科中的育人元素融入其中,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

2 挖掘并凝炼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的典型德育元素

有关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不愿在专业范围内就业、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不强等[2]。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现实评价严重错位[3]。在此现状下,立足社会体育导论基础课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例如:在绪论章节,安排本课程的内容与任务、介绍社会体育学科由来及建立的必要性时,首先,先从政策解读到目标培养,如在体育强国及以德育人、以智育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以体育人立德树人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使学生清楚了解当下的社会形势。其次,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吃苦耐劳等品质的社会体育工作者,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忽视的体育道德部分。通过引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网球双打冠军孙甜甜在研究生期间选修课学习的案例,该课的最终考核是以一篇论文的形式呈现,当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而孙甜甜选择认真完成作业,在课堂评价环节,任课老师对孙甜甜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课后当她的同学问起为什么一个选修课的作业你都那么认真,她的回答是:“习惯了[4]。”作为一名具有冠军头衔的知名运动员体现出的良好习惯、律己、执着、诚实的精神风貌是我们体育精神内化的个人品质。

通过引入优秀运动员踏实、律己、执着、诚实的道德品质现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踏踏实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逐步落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中去。

3 建设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资源库

以立德为根本,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以下列举了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各章节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点(见表1)。

4 加强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授课途径

4.1 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课程思政实践能力

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中的实践活动。首先,学生通过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的社会实践、实训等实践环节,能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服务社区居民、奉献社会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感。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因担任了某种社会角色,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更有利于其对社会道德准则的认识和理解。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聚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实践育人”的独特作用,把身体教育和思想精神教育有机结合。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的多种多样,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极易把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状况、心理活动等问题显露出来,更便于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实践体验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角色的转换,学生将充当指导的角色,指导他人学习和锻炼,在一定程度将会被别人认可,甚至得到称赞,以此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后,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良好循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或实训活动提升了自信心和认同感,这将促使学生积极寻找自身不足与知识能力的欠缺,及时反馈课堂,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丰富自身,以至于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实践”的良好循环。同时学生自身价值被认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社会正义的角色。

4.2 以校企合作为渠道,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实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6]。”在政策导引和法律保障下,目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中采用“3+1”或“3.5+0.5”的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用3年或3.5年的时间在学校系统学习,保证有0.5年或1年的时间进驻实习单位[6]。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体育行业、掌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服务、认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性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中,加强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授课途径、确立课程目标、挖掘并凝练德育元素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力争在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授业”的同时完成“传道”,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中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做好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真正做好育人。

5.2 建议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仍需深入学习挖掘体育学科的发展及前沿,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努力做到课本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实证相一致。

猜你喜欢

导论思政体育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美学视野下的戏剧学研究
——《戏剧学导论》评介
A Cas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in an English News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