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鹭文化:让纸质书变得不可替代
2020-12-19
记者|彭 若
纸质书的未来,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远不可或缺,不可丢弃,不可替代。
就读书而言,纸质书阅读是一种旧有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电子书与网络阅读的出现,传播媒介的更迭打破了阅读界固化的格局,阅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变化的过程中,阅读本身并未消失,纸书阅读也未消逝,只是在新媒介的推动下,人们的阅读获得了新的形式与生机。纸质书的未来,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远不可或缺,不可丢弃,不可替代。草鹭文化作为这一观点的拥趸,一直致力于开发优质的出版资源,在装帧工艺和形式上,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而在审美的不断进步下,读者由读平装书,走向读精装书、特装书;由习惯简陋的书装,走向喜爱精致的书装;由以阅读为目的购书,走向以收藏为目的藏书;由单纯的读书,走向赏玩文创产品等等。草鹭文化在推动的,似乎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更像是一种文化品位的进步与提升。
手工书籍装帧的历史
从十五世纪的《古腾堡圣经》一直到1830 年前后,欧洲书籍大都是手工印制及装帧,使用的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源于早期抄本的架构,将书页穿订成册后,再覆以保护性的封面封底。最初,书籍的装帧要点在其功用,目的是为了保护书籍,所以,十五世纪之前的大多数书籍的封面装饰都很简单。到了十五世纪末,伊斯兰装帧师发明的烫金压印传入欧洲,之后,奢华优雅的装帧就层出不穷。而染成不同颜色的优质皮革,也给装饰效果带来更多的选择。
到了十九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机器开始取代手工,书籍出版的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并更加快捷。手工装帧也显得费时费力且极为昂贵,逐渐被批量生产的布面书壳取代。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种省工省力的出版印刷装帧方式,失去了美感和灵魂,最响亮的批评之声当数威廉·莫里斯。他发动了反机械化的美术与工艺运动,建立了著名的凯尔姆斯格特私家书坊,手工造纸,手工排版,手工印刷。在书籍装帧上,潜心于传统手工书籍装帧的是著名装帧大师托马斯·科布登-桑德森(Thomas Cobden-Sanderson),他成立的多佛装帧坊首屈一指。技术的进步让书籍装帧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却让其艺术性得到发扬光大。到了二十世纪,将书籍装帧视为艺术门类的复兴运动中,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伦敦工坊,很多装帧师继续科布登-桑德森开启的传统,成为艺术家装帧师,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手工装帧的书籍作为独立的完美物品,也要反映或引领当代艺术设计的潮流。
1955 年,英国成立了当代书籍装帧师行会(Guild of Contemporary Bookbinders),其目的是为了推广将当代书籍装帧视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理念,后来,此行会被重新命名为“设计师装帧师协会”(Designer Bookbinders),如今它处于全世界书籍装帧的领袖地位。从五十年代起,手工书籍装帧开始在西方复兴,它的功能性已经不是必须,所以它的艺术性反而能得到很大的发挥。后来也与艺术家手制书相结合,设计装帧的艺术性要比功能性更重要。这些当代装帧师的作品,一方面是高质量的装帧,另一方面也拥有艺术的冲击力。这些作品如同其他艺术品一样被博物馆、公共机构、私人藏家收藏,它们依然拥有书籍的功用,同时也是英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同时,西方古籍的修复仍然是必须的行业,所以,英国的很多装帧师也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并以此谋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古籍修复工作占到了60%。
书业深加工
在审美的不断进步下,读者由读平装书,走向读精装书、特装书;由习惯简陋的书装,走向喜爱精致的书装;由以阅读为目的购书,走向以收藏为目的藏书;由单纯的读书,走向赏玩文创产品等等。草鹭文化在推动的,似乎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更像是一种文化品位的进步与提升。
从东方的线装书到西方的精装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同样承载了各民族的美学文化。草鹭文化书业深加工与其说是与数字化对抗,不如说是努力填补图书艺术品的空白。这一以书籍创新和装帧为标的的文化品牌,是一群雅文化的追求者们开始的一场有趣尝试。
与行业同质出版社不同的是,草鹭文化在材料、设计、工艺、制作方式上做了许多改变,并且增加了部分手工制作;在数量上,由于制作过程耗时耗力,有些产品最多百八十本,最少一两本;在价值上,这些特装产品是用来收藏的,它们的定位是艺术品。
钱锺书先生说:“所谓经典,一个是可读,一个是可以再读,或者必须能够再读。”草鹭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上,以经典与再造为核心追求,以装帧与创意为外在表现。内容上草鹭文化精选“经典中的经典”,试图为读者规划一条世界一流图书的阅读之路,而为之增色的,是精致的设计与书装工艺。考究书装的每一个细节,精修细作,品读的不仅是书,也是艺术。
资深出版人、草鹭文化总经理俞晓群先生介绍道:“草鹭出版选题的要求和标准一是经典西方作品的中文传世译作。我们选择的皆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同时精心挑选了作品的中文译本,作者母语直译,篇篇皆为中文传世译作典范。二是在世界范畴内知名的插图版本。我们广泛搜寻作品在出版历史上最好的插图版本,使图文以及装帧都能完美搭配,相得益彰。找寻与再造经典,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这不单是一项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追求。需要我们遵守的是:再造经典要尊重原著,尊重原典;再造经典要尊重文化,尊重历史。”
在志趣相投中追求文化认同
书籍装帧和书籍品味是草鹭文化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两个整体概念:书籍装帧是一个整体概念,封面与内文的设计,材料与印装的选择,都包含在其中。书籍品味也是一个整体概念,志趣与文采的表现,形态与文思的契合,都是品质的保证。他们希望读者能够品味到在设计、材料与工艺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的理想的书籍装帧形态。
书籍品味的变化,影响着读者对于图书的选择。但观念的改变需要过程,所以草鹭文化在制作一本图书时,除了精心地策划,还会制作各种版本。这不仅是对作者的致敬,从阅读方式来说,也是对文化分众的尊重,书籍款式的多样性为读者的阅读方式提供了更为自由的选择。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有时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关系,而是一种文化互动,一种生活方式。当然更需要有理想、有实力的装帧师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完成复杂的装帧制作,最后成为书装艺术品。精致的书装受众可以是学习者、收藏者,也可以是把玩者;可以闲读,也可以研读。因此书籍在款式、成本的多样性上,有时会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进步、成熟、宽容和自由程度。但草鹭文化并不担心与自己的读者意见相左,他们追求的是文化认同。
董桥先生在《最后,迷的是装帧》一文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书痴先是只买要读的书,继而搜买想读的书,再则立心读遍存书,最后捧回家的全是些装帧美丽的老书,就算读不懂书中的绝种文字也硬要买来玩赏。” 图书收藏近年来在国内呈现出了一种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书友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一些特殊装帧或经过改装的书籍,也有许多人希望能拥有自己专属装帧的图书,或者是为自己特别喜欢的图书定制装帧,这便是草鹭文化对于爱书之人和自己生命力的自信之源。
“冷中求热”
当俞晓群先生谈到草鹭文化的理念时,用了“冷中求热”这个词,她认为人家已经炒热的事情,再去凑热闹,最多是添一把柴而已;清冷之处,往往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出现。别人做大做强之日,应该是做小做精之时。且做精致的书,本来就不适合大企业运作,需要小而精的工作坊。书装的世界还很宽阔,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于是草鹭文化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沪江草鹭装帧设计研究中心”,初衷就是希望能共同探索更广阔的出版创新设计研究,培养更多、更年轻的书籍装帧设计人才。研究中心的第一个实践是邀请英国书籍装帧师马克·科克拉姆在上海理工大学开设工作坊,向设计学院的学生传授为期一周的书籍装帧课程。今年夏天草鹭工坊主办的“草鹭·英国手工装帧设计师联展” 在草鹭文化公众号“草鹭俱乐部”上举办,策展人恺蒂、特邀策展人马克·科克拉姆(Mark Cockram)邀请到了十一位当红的英国书籍装帧设计师云秀作品,通过展示十一位英国书籍装帧艺术家们自己最满意、最独特、最具心意的装帧作品,让更多的书籍装帧爱好者看到不一样 的领域。这些装帧师风格各异,有的注重视觉效果,有的注重材质手感;有的出生于装帧世家,有的则是后起之秀;有的如同色彩大爆发,有的则是充满禅意的极简。这几十种缤纷呈现的作品,代表着当代英国设计装帧师最佳风景线,可将各种工艺尽收眼底。除了烫金、压印、镶嵌、镂刻这些传统工艺外,还有丝网印刷、染色、喷绘、拼图等当代艺术的手法。联展将十一位英伦装帧师的七十余部作品,首次带入了中国书友的视野中,让更多书友了解到了英国当代的收藏类图书的设计风格、书籍装帧技巧与收藏趋势,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图书收藏。马克·科克拉姆在展览导言中说:“随着沪江草鹭装帧设计研究中心的成立,书籍的国际语言和文化正在得到推广,并向新的年轻人群体教授。作为该中心的特约研究员,我很高兴也很自豪能成为书籍未来的一部分,尤其是独一无二的手工书和艺术家手制书。我和我的同事们正在分享我们的技能、知识和激情,以确保这些技能、知识和激情会继续传承、学习和超越。我很高兴知道书籍会安全地迎接未来。”
图书的装帧不能满足于全盘照搬,怀旧可以是一时的表达,但创新才是艺术生命力的真正体现;精装书的市场依旧会锁住一群有情怀、热爱文化的读者,支持着书业深加工的产品存在。在市场行情整体遇冷的大环境下,草鹭依旧对书籍热忱,专注以内容产业为核心,通过产品形态和涉足领域的多元化寻求发展,我们也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变、无论载体如何化,所有的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内容的支撑。任何形式的出版方式,不论是纸质出版产品还是数字化的产品,其得以彰显价值或广泛传播的终究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