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建议
2020-12-18耿德勤
耿德勤
·门诊案例·
老王脑卒中后留下了一些较轻的后遗症——左腿走路稍有不便。原来很勤快的他,生病后不仅不愿再做家务,也不愿意出门找老友喝茶聊天了。这样一来,家务活就全部落在了年过花甲的老伴儿身上。她每天都很忙,不仅要买菜做饭,张罗一家人的三餐起居,还要全天候照顾老王。可老王总时不时地挑她的刺,儿子有时觉得爸爸过分说他几句,老王就气得大吵大闹。老王也很伤心,他觉得现在自己腿脚不方便,是家里人的累赘,才60岁出头的他,不止一次跟老伴说,自己不想活了……
其实,患病后产生恐惧、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属于正常现象,是患者遇到创伤事件后的普遍应激反应。而由于脑血管产生病变,一些患者作为本能脑和意识脑的右脑会受到一定损伤,也会导致情感表达障碍和情绪过度波动。而且,每位卒中患者的病情和发病动机存在复杂、细微的区别。因此,心理疏导工作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一环。
·患者不同阶段的心态·
1.刚刚发生脑卒中时,患者暂时只关注身体疾病的严重性,还没有产生心理问题——即心理休克期。
2.患者很快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情绪会非常激动,焦虑不安——愤怒期。这个时期,需要医生、家属帮助患者了解脑卒中发生的诱因并科学地认识疾病。
3.当患者发生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后,会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失去信心,开始自暴自弃——抑郁期。这一时期,患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对陪护、家人莫名其妙发脾气。患者及其家人需要了解康复过程、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以便患者能够看到康复的希望。
4.通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患者能够看到自己在慢慢进步,并从中得到鼓励,但很快又会发现自己不能完全康复,从而否定前一阶段的进步,情绪再度低落。这样的心理状况会反复多次出现,并影响到康复进程,被称为否定期。这个时期,患者和家人应了解患者所处的康复阶段、这一阶段康复训练的要点和下一阶段的康复内容。
5.当完整认识整个康复过程后,患者会主动地打听治疗方法,并参与康复训练——疾病认同期。这时,患者能够较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师和家人,也对后期的功能预后、如何代偿、如何适应回归家庭生活和回归社会生活都有了心理预期。
·给家属的建议·
患者出院以后,家属和照顾者需要帮助患者规律生活起居,保证频率稳定的运动锻炼,并为其提供足够的精神上的支持以及正向反馈。特别是遇到疾病反复时,患者的情绪容易发生较大波动,需要家属能够理解支持患者战胜疾病。
一些患病之前就比较敏感的患者,经历卒中后,在自我评价上易产生偏颇,对他人的眼光更加敏感,对外界的评价更加在意。因此,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家人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态度面对患者,更不要使用强制性的语言。当患者不愿与外界交流时,家属更要投入耐心来照料,以帮助他们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对于患者的恐惧和担心,家属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不要用健康人的思维模式来要求患者。即使不理解也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和他们争辩或者是嘲笑他们。当家属发现患者精神压力很大、非常焦虑或是有一些行为异常的时候,应该建议或陪伴患者去看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
·心理治疗方法·
1.行為纠正治疗
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摆放、翻身、坐立、由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等,培养患者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患者认识到只要坚持训练,积极配合治疗,就会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2.支持性心理治疗
针对在各种康复治疗中出现心理疲劳的患者进行安慰、鼓励、启发,通过语言、表情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做好患者家属及其单位领导的工作,给予患者精神、经济支持,帮助患者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从而避免患者因脑卒中后缺乏家庭支持出现继发性心理问题。
3.认知性心理治疗
(1)通过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患病后的心理变化。
(2)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对患者的认知偏差做出调整,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缓解患者因脑卒中引起的恐惧不安心理。
(3)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缓解不良情绪。
·患者发生焦虑抑郁要早治疗·
如果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症状较重,并严重影响卒中康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或者是心理治疗疗效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药物选择主要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等。重症心境障碍患者可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个体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早期摆脱负性情绪困扰,保持良好心态,将减少甚至避免患者发展成继发情感残障。在卒中发病两周内进行心理干预,运用指导、鼓励、解释、建议等多种方法疏导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迅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感,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令其主动加强功能障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早日实现身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