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妮的礼物
2020-12-18
宛妮刚转学到503 班,在第一节作文课上就出状况了。
那次的作文题目是《礼物》。这个作文题目思路并不复杂,无外乎写一写这几个方面:礼物是怎么来的,它的外形特点怎样,功能怎样,你与礼物之间有什么或温馨或有趣的故事……宛妮却在我分析完思路后抛来了难题。
“老师,我从没收过礼物,要怎么写?”
“那就选一件你熟悉的物品去写。”
“直接把这件物品当作别人送给我的礼物吗?如果是这样,送礼物的人应该写谁?”
“妈妈、爸爸、同学……谁都可以。”
“我妈成天忙,没送过我礼物;我爸曾给过我一支他用过的圆珠笔,但我不确定那算不算礼物。至于我以前学校里的同学,我们之间从不互赠礼物,有什么开心事,都是互相分享一下,笑一笑就过去了;要是我不高兴,他们就围坐在我身边……”
说到这里,她低下了头。此时,班上几个孩子开始窃窃私语:“她居然连一份礼物都没收过!”“是啊,每年生日我妈都会送我礼物,有时还不止一份。”“前几天我爸从上海出差回来,还给我带了一个玩偶呢。”
听到同学们的议论声,宛妮把头埋得更低了。此时,班上陷入一片沉寂。我猜得出,关于礼物,宛妮身上一定有不同寻常的故事。可作文还得写,于是我决定破个例。我微笑着对她说:“宛妮,这样吧,今天老师不以‘礼物’这个关键词来限定你的思路,你只要写一篇作文就行。”
宛妮定定地看了我几秒钟,用力地点点头,便埋下头去写。
那堂课后,我在收上来的本子里最先找出宛妮写的作文。她的作文题目是《家乡的火笼》,内文不仅详细介绍了火笼的外形、特点、使用方法,还叙述了一件她与火笼之间的趣事,文字质朴、真实。于是,我在评语栏写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抛开“礼物”这个限定,老师给你的这篇作文打满分。
一周后的一天傍晚,我下班走出校门,发现宛妮正站在那里等我。我冲她笑了笑,因为我知道她肯定有话对我说。我走过去,拉起她的手,然后我们边走边聊。
宛妮告诉我,她的父母一直在乡下务农,家境很一般。平时她若缺什么文具,父母就给她钱,让她自己去买。每年过生日,父母不会送宛妮礼物,但会给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前在乡下的学校里,宛妮和同学相处十分融洽,他们之间极少有物质方面的往来。正因如此,她一直和“礼物”绝缘。这学期,宛妮父母为了让她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四处托人找关系,让她挤进县城里的学校。可宛妮没想到,我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触碰到了她的“绝缘部位”。
“老师,关于‘礼物’,我真的一点儿思路都没有。您说,我要是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该怎么去写呢?”宛妮叙述完她的故事,一脸愁云地问我。
我停住脚步,拿起我的手提包,从里面掏出一个礼盒,打开,然后递到宛妮面前。这是我为宛妮特别定制的一支精致的圆珠笔,通体大红色,笔杆刻有她的姓名。
宛妮捧着这支笔看了许久,尔后她突然问道:“老师,您送我这支笔,是为了让我能写出《礼物》这篇作文吗?”
我很郑重地回答她:“刚开始,老师是出于这个目的想送你礼物。但看了你的作文《家乡的火笼》之后,我觉得你的人生并不缺礼物。所以,老师送你这支笔的目的,单纯是为了嘉奖,嘉奖你把火笼写得那样好。”
宛妮不解:“可在此之前,我确实没有收到过礼物呀。”
“《礼物》这个题目,对你而言可能难了一些,因为必须写你收到的物质上的礼物。可除此之外呢?你的父母为你做丰盛的饭菜,为你上学东奔西走,为你的成长劳心劳力。他们的爱,难道不是最好的礼物?你以前的同学,当你高兴时,他们便一起分享快乐;当你难过了,他们便默默陪伴。你们的友谊,难道不是最好的礼物?”
宛妮听着听着,突然张开双臂向我扑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她说:“谢谢您,老师。就在刚才,我又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它的名字叫作‘鼓励’。”
我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说:“加油,以后你会收到更多的礼物!”
(选自《小星星·阅读100 分(高年级)》2020年第5 期,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