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混养黄颡鱼
2020-12-18隋增行
文/ 隋增行
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为典型肉食性淡水鱼类,是目前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近十年来,华东地区的黄颡鱼养殖从以前的水产养殖小品种,慢慢演化为养殖面积广、市场容量大、价格相对稳定的重要水产养殖品种。现将加州鲈混养黄颡鱼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池塘选择。要求池塘面积为10 亩,最深水位2 米,底质为黏性土壤,池底从进水口向排水口倾斜,纵向开1 条中央沟,以利于排干全塘池水。
2.预前处理。冬天干塘后,用高压水枪清除池底中央沟和排水口的淤泥,每亩 用生石灰50 千克进行干法清塘,然后持续晒塘,备用。准备放养鱼苗前一周,从外河进水到池塘水位深0.8 ~1 米,进水口套80 目筛绢过滤袋,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及其卵随水带入。然后用漂白粉1.0 ~1.5 克/立方米进行水体消毒,并安装增氧机搅动水体,以提升消毒效果,活化池水。第2天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和氮磷钾肥进行肥水,要求水色达到“肥活嫩爽”后才能放鱼苗,清水放苗更易导致水霉病的暴发,一般5 天左右即可培养出棕褐色的理想水色。
3.鱼苗放养。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已经驯化成功、60 ~100 尾/千克的加州鲈鱼苗和黄颡鱼苗,每亩放养加州鲈鱼苗2500 尾,7 ~10 天后每亩再放养黄颡鱼苗1500 尾,每亩搭配放养白鲢50 尾、花鲢30 尾。于晴好天气,在池塘边上安装水泵,沿池塘边冲水形成平稳的水流,在水泵前方放鱼苗,鱼苗会随水流迅速散开,平稳的水流可冲刷干净鱼苗身体和鳃丝上的黏液,有助于提高鱼苗放养的成活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鱼苗起捕、运输和放养过程中难免有磕碰引起的伤口,因此,鱼苗放养完成后,要及时用戊二醛和硫醚沙星消毒2 ~3 次,以预防水霉病的暴发。
4.饲料投喂。加州鲈采用冰鲜鱼与加州鲈膨化饲料搭配投喂的方法,加州鲈鱼苗放养后,在池塘南侧长边中部安装小水泵冲水集鱼,慢慢撒喂鱼糜,引鱼集中摄食,训食成功后,每天分上午、下午两次在固定地点投喂,上午撒喂冰鲜鱼,下午投喂加州鲈膨化饲料,并根据鱼体大小逐渐加大冰鲜鱼的鱼块大小和膨化饲料的粒径,在加州鲈不再积极抢食时停止投喂。黄颡鱼无须另外投喂饲料,主要摄食加州鲈抢食后分散、沉底的冰鲜鱼块、鱼糜和剩余的膨化饲料。
5.水质管理。每隔15 ~20天,使用水质快速检测盒检测池塘的水质指标,并观察水色、透明度。水位一般维持在2 米左右,并根据水质情况安排加换水,一般每10 ~15 天加换1 次新鲜水,每次加换水10~15厘米,如果水质恶化,则要缩短加换水的间隔时间,并加大加换水的水量。池塘搭配放养少量花鲢、白鲢,有助于控制水体中蓝藻、浮游动物的暴发,但也要经常观察水体内是否有蓝藻和浮游动物暴发的迹象,并要在早期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每15 ~20 天施用1 次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调节池塘水质,并施用1次以磷肥为主的肥料,以磷促氮,以保持水色“肥活嫩爽”。
6.病害防治。养殖经验表明,维持水色“肥活嫩爽”、池塘底质洁净、水质指标良好,给养殖的加州鲈、黄颡鱼一个健康优质的生存环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养殖过程中各种病害的发生。同时,鱼病的预防不再是定期的杀虫、消毒,而是贯穿于养殖管理过程中的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等健康养殖操作全程。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病害防治原则,在养殖过程中应经常巡塘,观察加州鲈、黄颡鱼的健康状况,发现是否有鱼离群独游、有病鱼、死鱼或者鱼采食量突然下降。如有,则要及时找出原因、做出诊断。抓取患病鱼后,首先用肉眼观察鱼体体表、鳍基是否有大型寄生虫、是否有出血、是否有孢囊等,然后用显微镜检查体表黏液、鳃丝上是否有寄生虫,最后剖开腹部,检查肝脏、肠道的出血情况和寄生虫情况,并结合池塘水质条件进行综合判断,以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7.捕捞收获。捕捞前2 天要停止喂食,让鱼空肠空胃,避免在活水车运输过程中排泄污染水质,且空肠空胃的鱼更耐运输,有助于提高鱼在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成活率。加州鲈、黄颡鱼采用新型的赶网捕捞方式,具有节省人力、对鱼损耗少的优点。具体操作方法是:(1)安装网箱。把池塘水位降至1.2 米左右,在池塘长边中部安装赶网网箱,网箱后部安装冲水水泵,网箱口下沉。(2)赶网。赶网高3 米左右,上纲是泡沫浮球,下纲是铁链条。牵引赶网上纲绕塘一圈,下纲伏在底泥上跟着上纲慢慢移动,把加州鲈和黄颡鱼从网箱口赶入网箱。(3)起网上鱼。把网箱口拉出水面,鱼存留在网箱里,开启水泵冲水,利用水流冲刷干净鱼体表黏液和鳃丝污物,然后用网具捞取到渔筐里,称重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