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2020-12-18成军花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2期

成军花

(甘肃省张掖市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甘肃张掖734000)

1 甘肃省农药残留检测发展趋势及监控措施

自2008 年开展省级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以来,经过10 多年的发展,从最初每个市(州)每季度监测40 个样品,定量检测4 种农药;到现在每个市(州)每季度监测60 个样品,每个样品检测农药40 多种。无论是监测样品还是检测项目,都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各市(州)也相继开展了市级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工作,监测样品及检测项目逐年增多。通过这几年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工作,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平稳增长,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有了大幅提升,从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1.1 农药检测品种增多

农药残留检测品种从最初的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发展到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全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

1.2 禁限用农药的检出频率明显降低

前几年,禁限用农药在农产品中检出频率较高,并存在超标现象,检出农药主要集中在茄果类及叶菜类蔬菜中。近几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全力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政策,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宣传力度。随着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青睐及农产品生产者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农药的施用量在逐年下降,禁限用农药的检出频率明显降低,检出农药多以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

1.3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监控措施

1.3.1 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实检测人员队伍,保障检测工作经费 2008 年11 月甘肃省颁布实施了《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各地各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基本建成,农药残留的定性定量检测也已开展,检测技术日趋成熟。但部分市县的检测机构未独立,缺少检测人员,不能保障日常检测经费,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尤其要加快完善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充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建设,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检测工作落到实处,并争取将检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1.3.2 积极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的范围和频次,有条件的检测机构应积极开展农药残留定量检测,乡镇、企业和基地应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并按规定将检测数据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同时,将检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运用检测数据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检查,特别是检测结果超标产品要持续跟踪督查,确保农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结束后再上市销售;对于检出的禁限用农药,应追踪溯源,加大查处惩治力度,使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者警钟长鸣,杜绝违禁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1.3.3 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倡导少施或不施农药 在全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建设,逐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到农资经营门店和农产品生产者,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同时,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此外,要发挥“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倡导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少施或不施农药,从根源上杜绝农药超标问题。

2 甘肃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由最初的快速检测法发展到气相色谱检测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到后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使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有了质的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更精确、范围更广,保障了甘肃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1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该技术采用酶抑制法,能快速检测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广泛用于蔬菜、水果、粮食以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其特点是检测时间短、处理简单、成本较低,特别适合在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现场开展农药残留定性检测工作,且对检测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低,适合农产品检测部门在基层推广使用。缺点是酶试剂易失活,导致反应不稳定,检测结果误差较大,重复性不好;只能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不能检测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其他类别的农药;只能作为农药残留定性分析,不能定量。

2.2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作流动相,利用样品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配系数差异,从而达到分离分析的目的,根据保留时间、峰高及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根据检测农药的品种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检测器。常用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质谱检测器、氮磷检测器。气相色谱的特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效能高、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缺点是只能分析易气化的物质,不适用于分析高沸点物质。

2.3 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使各成分在柱内被分离,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离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相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器的灵敏度不及气相色谱,且具有“柱外效应”。但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热稳定性差、高沸点、相对分子量比较大的化合物都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分析。高效液相检测法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差示折光检测器、电导检测器。

2.4 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色谱和质谱优势的互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色谱对复杂样品具有高分离能力,但其定性、鉴定结构的能力较差,且需要多种检测器满足不同化合物的检测需要。质谱的选择性及灵敏度高,能够提供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信息,但质谱的不同离子化方式和质量分析技术有其局限性,且对复杂样品中各组分鉴定纯度要求较高。色谱法对组分复杂的样品能进行有效的分离,可提供纯度高的样品,正好满足了质谱鉴定的要求。通常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实现农产品中多种类型农药的残留检测。

3 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措施的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3.1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检测工作开展不均衡

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检测机构硬件基础已基本满足农药残留定性定量检测工作的需要,但是部分检测机构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导致检测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尤其是一些县(区)、乡(镇)受条件限制,检测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均衡,人员流动性大,职责不明确、不统一,而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使得基层检测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3.2 检测经费不足

近几年,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各市(州)也相继出台了各项措施,从机构的建立、监测人员的配置、检测经费的安排等各方面保障了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部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未将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或者只拨付了少量的检测经费,尤其乡镇一级的检测经费不能得到保障,这制约着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全面开展。

3.3 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运用存在短板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重点是农产品生产基地,抽检样品为快上市的鲜活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机构检出非禁限用农药超标时,通报检测结果,当基层接到通报后,应当跟踪督查,确保农产品合格后再上市销售。但很多时候通报结果成了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好坏的一项指标,对检测出的不合格样品不能正确处理,导致基层监管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在例行监测抽样中存在抵触情绪。二是农药残留定量检测数据和结论分析尚不能及时有效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决策部署。往往是当检测完成时,部分抽检批次的农产品已经进入或已完成市场流通,检测的数据和结果在农业生产宏观指导中存在滞后现象。

4 展望

科技的进步使农残检测工作不断向智能化、人性化、精细化发展,检测效率不断提高,检测结果更加精确。随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全面推广应用,农产品监管系统、执法系统、检测系统和追溯系统四大模块进一步成熟运用,深入对接,农产品检测数据在今后农业生产“大数据”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农药残留检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将发挥出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