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求为导向 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

2020-12-18赵玲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2期

赵玲玲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水务局,甘肃临夏731100)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在全国防汛抗旱事业中大大提升了应急反应速度和防汛抗旱能力,减少了人员伤亡数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但与信息化技术在其他应用的成就相比,如今的防汛抗旱信息技术没有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信息水平相匹配,依旧存在不足,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新形势下,国家对防汛抗旱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需求为导向,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

1 国内防汛抗旱信息化发展现状

国内防汛抗旱信息化发展迅速,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小成就。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的防汛工作主要对象是郊区的水利工程,工作目标是保证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做到不跳闸、不垮坝、不死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1 世纪,相关人员提出在北京市建立一套与北京市发展现状相符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北京市防汛抗旱服务系统。北京市防汛抗旱服务系统以网络数据库为依据,建立了一个综合信息系统,既能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提供防汛抗旱信息,又能向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北京市防汛抗旱综合指挥平台是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数据,规范了防汛抗旱指挥工作,协调了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并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了防汛抗旱办事效率,极大地减少了防汛抗旱的困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 新时期下国内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应用的挑战

近年来,城市内涝、洪灾、旱灾情况时有发生,国内防汛抗旱事业必须及时创新,但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核心排水设施改造困难大,给城市防汛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要做好防大汛、抗大旱业务需求量的分析工作,为防汛抗旱指挥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防汛抗旱信息,加快完善国家防汛抗旱工程系统,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水平。

3 信息化防汛抗旱的特点

信息化防汛抗旱的核心在于采用多种手段对新兴科技与传统技术进行综合运用,更加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并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任意组合,将技术利用到最大化。如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形式传播防汛抗旱知识,提高人民防患意识与技能等。除了多元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以外,还有及时准确的感知体系。利用雷达、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对水坝、排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感知变化,预测旱涝灾害发生的地点以及危险系数,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对一些网络上的舆论进行监控,及时更新信息,对于错误信息做到快速辟谣,安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4 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

根据以往防汛抗旱的经验,对我国目前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劣势,转劣为优,提出以下建议[1]。第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学习交通运输、电信、零售、教育、法律、环境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做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服务,为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起到指导作用。第二,全力解决信息采集不全面,存在信息死角的问题,降低行业之间信息共享的壁垒,解决手段相对落后、更新换代慢等根源问题。安排牵头部门依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找出所需数据的种类、性质、规模等,遵循“一数一源”的原则,将收集到的信息审核上报给相关负责人员。加快建设一套方便快捷、卓有成效的更新机制,准确找到每一个数据对应的来源,全面覆盖信息网,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第三,重新整合规划业务应用系统,明确业务应用系统规模,搞清楚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对象,明白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要进行联系,共享数据,不要将一个系统看作是独立运营的个体,应该看作一个整体,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整合优化[2]。第四,加快移动终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进程。水旱灾害的爆发都是临时性的,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灾情汇报和抢救措施,灾情就会更加严重。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开发,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服务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加快移动终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进程,有利于及时搜集信息、查询信息,实现信息发生与传送的基本同步,能够为防汛抗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第五,强调居民安全需求,服务于公众。将灾害信息告知公众,减少人员伤亡。例如在长江流域靠近山谷处容易发生山洪灾害,应将降雨状况、暴雨预警等信息针对性地发送给附近居民。只有向群众提供灾害预警信息,居民才能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数量和财产损失情况[3]。第六,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比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软件,解决水利工程图中道路、建筑、基础设施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以便在进行水利工程防御设施任务时更好地掌握地图信息,从而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第七,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比如政府直接出资购买设施设备,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技术研发经费。第八,积极吸引人才,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教育水平,建立人才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富有建设性的人才队伍,为防汛抗旱事业建设创造新的活力,促进防汛抗旱事业的不断发展[4]。

5 总结

新时期应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国家防汛抗旱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