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特色种业发展新趋势
2020-12-18王兵海徐亚会
王兵海 徐亚会
(河北省种子总站,石家庄 050031)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率先创新发展种业。种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河北省把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1],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变,在特色种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推动新时期河北种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总结前期经验,摸索出河北特色种业创新发展的新规律。
1 河北农作物种业新形势
1.1 特色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河北省先后建成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棉花等9 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特色节水小麦、强筋小麦、杂交谷子、马铃薯、甜糯玉米、“双高”大豆、甘蓝以及部分瓜菜等特色育种发展迅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节水小麦品种推广再创佳绩,育成节水小麦品种80个,6 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18.1 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4.5%,实现节水超过1636 亿L,走出了一条政策引导、生态改善、农民受益、种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优质强筋小麦育种全国领先,在全国最早开展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培育出全国第一个可替代进口的强筋小麦品种师栾02-1;目前,从事强筋小麦育种的单位达到10 家以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达到56 个,种植面积24 万hm2,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0%。河北巡天杂交谷子全国首创,15个谷子杂交种成功应用于生产,每667m2最高产量为810kg,创造了世界谷子单产的最高纪录,现已在全国14 个省(区)累计种植推广达到133.3 万hm2,并走出国门推广到非洲。
1.2 供种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全省年生产种子5亿kg 左右,种子质量合格率、优良品种覆盖率均稳定在98%以上,生产用种自育率达到86%,其中小麦达到90%以上。蔬菜用种正由种子向种苗快速转变,百万株以上的种苗育苗场发展到175 家,其中年育苗量1 亿株以上的达到50 家,年育苗总量达到100 亿株,覆盖面积27 万hm2。依照生态类型建设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标准化良种生产基地,在冀中、冀南建设优质小麦繁种基地;在冀北、冀南建设谷子制种基地;在太行山沿线适宜区建设甘蓝种子生产基地;在坝上地区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目前,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85 个,繁种面积2667hm2,确保了供种安全。
1.3 种子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9 年全省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403 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8 亿元,年利润4.6 亿元。以企业为核心的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全省种子企业年科研投入超过1.4 亿元,企业在省级审定品种中占比达60%以上。巡天种业与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与东昌种业等种业权益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科企合作持续深入,连接纽带不断加强。三北种业、国欣总会、雪川农业、河北巡天4 家企业进入全国种业50 强,入围企业整体数量居全国第3 位。省内实行“生产经营相结合、有效区域为全国”种子企业达到8 家。20 家企业的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达到A 级以上,其中8 家达到AAA 级。
1.4 品种试验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建立16 个玉米品种试验联合体、8 个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1 个棉花品种试验联合体,4 个玉米绿色通道试验,设立15 个特殊类型品种试验。在全省不同生产类型区建设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94 个,每年测试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1000 个以上,有效缓解了优势作物品种参试难的问题。协调省内75 家单位在海南国家南繁核心区建成近93.3hm2新品种繁育、加代、鉴定基地,为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果提供了有效保障。
2 河北种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河北现代农作物种业相比过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受项目资金投入、市场规模、品种选育周期等方面的限制,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种业集中度低据分析,河北省现有种子企业403 家,注册资本在500 万元以下的占44.7%,超过亿元的仅有12 家;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有7 家,其余种子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6.61 亿元,平均销售额不足700 万元;中国种业骨干企业50 强仅有4 家。种业企业中,大部分为销售型种子企业,具备品种研发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
2.2 特色专用品种少从当前育成的品种看,主要以粮食类、高产高水肥品种为主,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的特色、专用品种还比较少,难以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对优质特色化农产品的需求。
2.3 育种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育种方法仍以常规育种方法为主,具备较强实力,能够运用分子技术等现代育种手段开展育种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占比较低。从生产实践看,审定、登记的新品种数量明显增加,但突破性品种仍然偏少。
3 推动河北特色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打造特色种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专业团队参与河北省企业投资管理,推动省内种企兼并重组,支持具备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好财政投入,鼓励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争取更多国家项目,重点扶持企业完善品种研发条件、繁育与示范基地、生产设备等基础条件,全面提升种企基础设施水平。借鉴外省做法,争取税务部门对省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免除企业所得税及土地使用税等税收。推动种子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产业链视角明晰种业定位,把种业做成联接上下游的核心产业,以强筋小麦开发、谷草转化、青贮玉米打包和马铃薯产品研发等为重点,努力构建与种植全程机械化服务、粮经饲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交叉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3.2 推进特色种业做优做精建立以企业商业化育种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目标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以特色小麦、鲜食玉米、高油酸花生、马铃薯、谷子、甘薯、双高大豆、食用菌、中药材、瓜菜种苗等10 种优势作物品种发展为重点,加强特色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现代育种技术创新应用,打造全国一流、行业领先的特色种业。以提升影响力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优质品牌,把特色农作物种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3.3 突出种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现代种业科研方式,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创制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育种等公益性研究。发挥品种审定和登记引领作用,引导科研单位在品种选育上向高产稳产、绿色优质、特色品种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育种设施,促进种业资源整合,培养和集聚一批种业科技领军和育种攻关团队,做好主导品种、搭配品种、储备品种和特色品种规划。深入推进种业权益改革,加快成果转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聚集资源、培育品种、拓展市场、延伸服务中的核心作用,构建以产业为主导、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育繁推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2]。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为育种和质量鉴定创造条件。
3.4 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加特殊用途、特殊地区等特色农作物品种试验,规范品种试验、品种测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构建特色作物品种DNA 指纹数据库,提升质量检验检测能力,推进质量认证工作。加强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建设,健全种子储备动用机制[3],形成适应全省种子安全需求的新型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体系,保障农业用种安全。加大优质、节水等绿色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力度,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实行检打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严厉查处套牌侵权、未审先推、制售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扎实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保护种业创新环境。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种子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管理、爱种业”的管理人才,为河北种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