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宁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成效及做法

2020-12-18何彦立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会宁县坡耕地土壤侵蚀

何彦立

(甘肃省会宁县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总站,甘肃会宁730799)

会宁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为抓手,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助力脱贫攻坚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坚持“坡耕地梯田化、荒坡地林草化、沟道封禁化、村庄道路美化”的治理思路和“重治理、强基础、调结构、促经济、壮产业”的发展战略,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脱贫攻坚全面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基本情况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境内主要有祖厉河、渭河及清水河三大流域。全县总土地面积6 439 km2,水土流失面积6 435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9.9%。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径流冲刷切割,导致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基础农业生产条件差,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也是深度国扶贫困县。全县辖28 个乡(镇)、284 个行政村、28 个社区,总人口58.0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04 万人,占总人口的93.12%。截至2018 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68.8 km2,其中兴修梯田15.348 万hm2、营造水保林10.953 万hm2、种草9.868 万hm2、其他措施2.519 万hm2,治理程度达到60.01%,林草覆盖率达到32.34%。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全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实际,坚持走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路子,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创新举措、统筹兼顾,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相互协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工程建设规模

2008 年以来会宁县共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两期(每期5 年),对祖河干流、八里沟、涝池沟、和王川、响河川、太平沟、五里沟、糜地湾、六房岔、彭湾、炭山沟、芦岔、烂泥河、苦水、中川河等15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共涉及会师镇、八里湾乡、翟家所镇、太平店镇、老君坡镇、侯川镇、党家岘乡、新添堡乡等8 个乡(镇)。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 090 hm2,(梯田6 036.1 hm2、水保林8 951.15 hm2、人工种草2 520.69 hm2、封禁治理9 582.94 hm2)、谷坊239 道、沟头防护7.73 km、栽植行道树10.4 万株,配套田间道路126.7 km。累计完成投资1.08 亿元。

3 工程建设成效

3.1 生态效益

通过梯田、林草、封禁治理和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等的科学对位配置,形成了相互协调的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区域气候条件明显改善。项目实施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 090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70%以上,林草等植被覆盖率提高到13.48%以上,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目标。对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地表径流及减轻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显示,梯田年可拦蓄径流170 m3/hm2,减轻土壤侵蚀72 t/hm2;水保林年可拦蓄径流108 m3/hm2,减轻土壤侵蚀42 t/hm2;人工种草年可拦蓄径流134 m3/hm2,减轻土壤侵蚀54 t/hm2;封禁治理年可拦蓄径流85 m3/hm2,减轻土壤侵蚀34t/hm2。各项水保措施正常发挥效益时,年可新增拦蓄水能力314.52 万m3、保土能力127.25 万t,项目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到1 500 t/km2以下。

3.2 经济效益

通过梯田建设,对项目区8 个乡(镇)的坡耕地进行了全面治理,坡耕地梯田化率达到90%以上,人均基本口粮田面积增加到0.267 hm2以上,通过田渠路的相互配套、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项目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粮食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以小麦为例,梯田较坡耕地增产825 kg/hm2,项目区新修梯田6 036.1 hm2,年可增产粮食4 980 t,按市场价2.4 元/kg 计算,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 195.15 万元。

3.3 社会效益

通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内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相互配套,水土流失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大幅提升,为美化乡村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坡耕地的梯田化及生产道路的相互配套,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大提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通过劳务输出真正实现了“粮仓满、钱袋鼓”的愿望。以梯田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了以往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广种薄收向精细化耕作的转变。通过项目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4 主要做法

4.1 公开公示工程建设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会议、电视、网络、张贴标语和横幅等手段,把建设任务、工程设计、质量标准、技术要求、资金来源、群众投工投劳等事项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开工前将工程概况、项目责任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资金情况等以公示牌的形式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工程竣工后通过树立固定的宣传牌对建设结果进行长期公示。做到了电视上有音像、报纸上有文章、网络上有信息,让群众明明白白的参与工程建设。

4.2 召开群众大会和技术培训大会

会宁县始终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工程建设的切入点,广泛宣传动员,提高项目区群众的知晓率和水土保持意识,充分发挥群众在工程建设过程的主人翁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村“两委”及村社两级的组织协调作用,由村委会组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讨论规划选点、投工投劳、质量监督、验收把关等工程建设相关事项。同时,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利用乡镇逢集日和建设现场等群众集中场所,通过举办培训班、入户讲解、组织讲座等形式对群众进行田面修整、机械使用和旱作农业技术等知识的培训。10多年来,在项目区通过“一事一议”和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共培训3 000 多人(次)。

4.3 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工程验收

在工程规划阶段,按照集中连片、围庄就近的原则确定建设区域,结合群众意见和项目需求,确定各项建设内容和规模,确保了规划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亲邻相帮、组建互助组等多种方法,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工程建设,配合机械修筑地埂,做到了边机修、边筑埂,既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又保证了投工投劳能够落实。工程验收阶段选举村民代表为验收组成员,参与丈量面积、核实数据,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劣质梯田坚决不予签字,直到农户认可满意为止。

4.4 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

按照“修一块,成一块、见效一块”的原则,逐级明确责任,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吸收乡、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为监督员,依据公开公示的工程建设质量标准监督工程建设,发现田面不平整、地埂不坚实或变线施工时立即要求整改,不整改、不落实的一律不结算、不报账,直至整改到位。在工程进度方面,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做好相关地块农作物的倒茬安排,确保当年建设任务按时完工。在资金管理方面,将工程建设完成资金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张榜公布,接受项目区群众监督,确保了资金安全。在目标任务方面,群众根据公开的建设任务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有效监督工程建设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是否按照下达的计划任务和批准的实施方案开展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会宁县坡耕地土壤侵蚀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更正启事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母乳喂养及产科护理干预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