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朗读教学中生成学生的语感

2020-12-18江苏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唐玉婷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克隆语言文字语感

江苏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 唐玉婷

“语感”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也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但如何才能在朗读教学中生成学生的语感呢?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下面我将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从中可见古人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读准课文中的字音、生难词,读顺句子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那如何在这不容易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靠“解放学生的双手”。

低年级学生不仅能力有限,而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有限,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幼儿园就是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戏,然后教师再利用小部分时间教授一些知识。所以刚进入小学以后,对于40分钟的课堂时间,学生往往都是坐不住的,讲话做小动作还算“家常”,有的学生甚至站起来或走动。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那就要靠学生自己的双手,低年级的教师每次写黑板时,为了防止学生无事可做,喜欢让学生书空,当然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那么在朗读时也可以让学生把双手动起来。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听着或者看着无聊的东西时,会发呆,甚至会犯困,但如果手在动的话一般都会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朗读时让学生配上动作,学生会觉得有趣,会集中注意力,某些字用动作去解释,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在教授《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同时配上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因为可以动来动去,学生都无比激动。朗读开始了什么稀奇古怪的动作都出来了,边读边哈哈哈笑,课堂上一派活跃的景象,突然小A举手了,我赶紧走过去,按惯例询问:“你哪里不会啊?”小A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话,而是问:“老师,我能到讲台上去吗?”这样一问我倒是懵了,点了一下头。小A看我点头了,挥动着“翅膀”开心地跑上讲台了,到了讲台后,他转过头来,很得意地哈哈大笑。朗读声顿时停止,学生们挥动的双手也停在了半空中,大家都呆呆地看着他。我也觉得非常奇怪,于是问他:“你这是在干吗?”只听他说:“老师,我在表演‘遥遥领先’呢,我跑到所有同学的前面,这不就是遥遥领先么。”多么好的一个解释啊,我不由得给了他一个大拇指。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所谓的语感,不是会说多么精彩的话,而是会用学过的词语。理解一个词语,不是背下字典上的解释,而是会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并在说话中正确地运用这个词语。让学生动起双手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对部分词语的理解。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训练语感

经过一二年级的锻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常用的词语了。到了中年级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就好比对各年级段的写作要求,低年级要求写一句话、写一段话,到了中年级就要求写一篇紧扣中心、表达通顺的作文了。写作需要的也是学生的语感,学生会说、能说,写作水平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

在朗读中怎样训练学生的语感呢?解放学生的头脑,即将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自己的脑筋,积极思考,学会思考。在教授《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我将“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的“压”字拿出来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说字典上的意思,让学生做动作,先初步让学生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再将“压”与“放”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语言的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不少提高,但他们说的话往往只是表面的东西,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去问为什么,让他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在阅读中,除了让学生进行对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想象不仅可以把枯燥的语言文字变生动,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授《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时,在说到第二段奶牛图时,先伴音乐展示几幅奶牛的图片,接着让学生进行想象,奶牛们还会在这草地上做些什么呢?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学生们的想象真丰富啊,他们想象的牛儿真活泼啊。听完他们的想象后,我就问了一句:“你们认为他们想象得对吗?”然后学生开始重读课文,有的学生立马发现问题了,原来作者所要表达的牛儿除了自由,还要悠闲,于是学生开始重新想象。

朗读理解,理解朗读,有时候就是要这样几次反复,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动起脑筋,在朗读的同时多问几个问什么,然后又通过朗读去寻找答案。

三、解放学生的嘴,增强语感

所谓的语感,最终还是要为表达服务的,学好语文不仅是认识字,会用常用的文字,更主要的是要会说。学生走过了低中年级,步入了高年级,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说,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教授《灰椋鸟》这篇课文时,因为课文内容较长,因此在分析时我重点讲解了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确灰椋鸟归林的特点之后,让学生从第四自然段中谈壮观,从第五自然段中谈喧闹。面对一帮五年级马上要升六年级的学生,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圈画词语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上,时而响起读书声,时而发出沙沙的写字声,学生都很专注地写着什么。在回答时,先让学生读句子,谈感受,然后再读句子,这样的形式看着枯燥,但因为学生精彩的回答而变得生动、有趣。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慢慢褪去了低年级时的浮躁、好动,慢慢地变得沉稳,对于语言文字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再回到文本,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方向。

在教授《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时,我将“如果你有克隆这项技术,你会克隆什么”作为本课的拓展练习,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因为学生对于“克隆”的定义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学生说的五花八门,克隆树啊,蓝天啊……就是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我让他们再读定义,再读例子,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又花了很多时间去朗读课文,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对了,有了个正确的开头之后,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陆续有人答对。对于高年级来说,朗读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在朗读之后还要拓展到生活中去,毕竟语文并不只是书本,它更是生活的工具。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有效地生成学生的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无声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正如陶行知所说,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你会读,能读懂,自然也能会说,会表达。

猜你喜欢

克隆语言文字语感
克隆狼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王承英:甘当中国语言文字的“保护神”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简介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