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高山茶园芽叶期病害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2020-12-18文家富杨雪竹
文家富,杨雪竹
(陕西省商洛市植保植检站,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腹地,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半湿润山地气候。近年来,商洛市依托北纬33°的独特的气候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1~2],2018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3.51万hm2,其中可采摘茶园2.45万hm2,产量近7 000 t,产值超12亿元,茶叶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商洛高山茶叶主要以采摘春茶为主,商南泉茗、山阳天竺山、镇安象园等地方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3]。但是随着无性系茶苗的引进和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茶园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多[4],特别是春季芽期病害发生逐年加重,成为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障碍。当前化学防治仍是茶园病虫防治的主要手段[5],为保护茶产业健康绿色发展,2015-2019年我们对影响茶园重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监测调查,并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
1 发生种类
通过系统调查和病原菌显微镜检[6],结果表明,商洛市茶树萌芽期幼叶病害主要有茶圆赤星病(Cercospora theaeBreda de Haan)、茶芽枯病(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 et Hu)、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这3种病害通常混合发生,有加重发生趋势,特别是茶圆赤星病成为生产的重要病害,致使茶叶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严重影响茶叶商品价值和农户经济收入。
1.1 茶圆赤星病
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嫩茎和叶柄。受害叶片病部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灰白色中间凹陷的圆形病斑,边缘具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中央红褐色,后期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点,被害部初生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该病在全市茶园均有发生,其中商南县、丹凤县茶园发生最重。2019年4月中下旬调查,商南县富水镇、试马镇生态茶园平均发病叶率12.3%~38.9%,丹凤县竹林关镇生态茶园平均发病叶率20.1%~42.3%,调查发现不同茶叶品种发病程度不同,黄茶发病率最高,安吉白茶次之,龙井茶发病率最低;同时地处阴坡茶树发病重、阳坡发病轻,若春季天气干旱,采用喷灌茶园发病明显重于滴灌茶园。
1.2 茶芽枯病
主要危害春茶幼芽和嫩叶1~3叶,幼芽、鳞片均可发病产生褐色病斑,病芽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焦枯。嫩叶受害后,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或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有一深褐色隆起线,有时边缘不明显。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的黑点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碎并扭曲。2019年商南县、镇安县茶园发生较为严重,平均发病枝率8.6%~14.4%。调查发现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不同,在商南县试马镇生态茶园调查,龙井43发病率最低,发病枝率1.8%~4.6%;安吉白茶发病率一般,病枝率8.5%~12.4%;黄茶发病率最高,病枝率28.6%~43.5%。
1.3 茶白星病
主要危害嫩叶和和幼茎,嫩叶受害形成圆形小病斑,中央凹陷,发病初在嫩叶和幼茎上初生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灰白色中央凹陷圆形病斑,边缘有暗褐色隆起线,潮湿时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嫩梢及叶柄发病,病斑呈暗褐色,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圆形病斑。该病在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丹凤县均有发生,2019年4月中旬在山阳县和镇安县茶园调查,病叶率3.8%~8.7%,平均病叶率6.3%,发生较为普遍。
2 发生特点
茶白星病、茶芽枯病、茶圆赤星病为商洛市高山茶园芽叶期主要病害,其发生危害具有共性特征。
2.1 危害特点
茶白星病、茶芽枯病、茶圆赤星病主要危害幼嫩叶片枝梢,包括新梢、幼芽、嫩叶及叶柄等部位。调查发现,春季发生重,而秋季发生轻;新建幼龄茶园发病较重,中老龄茶园发病较轻;山地茶园重于平地茶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发生有逐渐加重趋势。
2.2 侵染循环
3种病害都是以菌丝或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或落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嫩叶、嫩芽及幼茎。3月中下旬茶芽萌动时开始发生,4月中旬幼芽展开时出现病斑,发生危害盛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时病害可不断进行再侵染,发展较快,5月中旬后,随着气温升高病害发展受到抑制。
2.3 发生条件
3种病害均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早春气温低降雨偏多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80%时,最适宜病害的发生。特别是春季阴雨连绵,气温回升缓慢时发病特别严重。寡日照、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发病偏重。春季干旱少雨,病害发生较轻,但实施喷灌田块发病显著高于实施滴灌田块。
3 绿色防控技术
五年来,我们重点示范推广科学施肥、合理修剪等农业防治措施,增强茶树树势,提高茶园自然调控能力,同时辅之于关键时期化学防治,压低病害基数,抑制芽叶病害的发生,取得显著的效果。
3.1 重视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技术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中最为关键的一项防控技术措施,在建园时首先要选用抗耐病品种,增强茶树抗病害能力,还要做好以下配套措施。
3.1.1 秋冬季清园 剪除病虫枝叶,清除落叶、枯枝和杂草,带出茶园集中处理,或结合土壤深翻,集中深埋或烧毁,压低病原菌基数。
3.1.2 作好防冻措施 我市地处茶区北端,冬季气温较低,受冻后易诱发病害。因此在冬季极端天气出现时,要根据气象预报,采取覆膜、盖草、生烟、喷水等措施,减轻冻害发生,能显著降低病菌的侵染。
3.1.3 科学合理施肥 按照重施基肥、及时追肥的原则,于10月份每667 m2施用100~150 kg菜籽饼或150~200 kg畜禽粪肥,加50 kg磷酸二铵,拌匀后沟施,或配合深耕施用。在春茶采摘前及采摘结束修剪后,每667 m2撒施8~10 kg尿,结合除草用机械旋耕,均衡茶树营养供给,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3.1.4 及时勤采[7]在春茶采摘期每2~3 d及时采摘,可有效抑制病害发生。
3.1.5 分类合理修剪 春茶采摘结束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集中对茶园修剪,将茶树高度控制在80cm左右,剪除发病枝叶,促进茶园通风透光,有效降低茶园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其方法是对幼龄茶树轻度修剪,从树梢向下剪去15~20 cm,促进茶树分枝;对采摘茶树中度修剪,剪去当年生枝条,促进茶树分枝增加春茶产量;对老旧茶园重度修剪,先距地面 40~50 cm剪去地上部树冠,间隔2个月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20~25 cm重剪,促进树势更新复壮。
3.2 实施免疫诱导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当茶树萌动时全园喷施氨基寡糖素或芸苔素内酯等免疫诱抗剂1 000倍液,间隔7~10 d的,连喷2次,促进茶芽萌发,提高茶树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喷施免疫诱抗剂能显著减轻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的发生[8]。
3.3 喷施药剂预防
在做好病虫监测的基础上,坚持精准施药、适期用药的原则,在病害发生初期,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药剂,科学使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采用静电喷雾器喷药或采用植保无人机实施飞防,达到减量控害的目的 。
3.3.1 春季预防 若春季雨水较多时,于2月下旬至3月初,采用6%春雷霉素可湿粉剂1 000倍液或100亿孢子·g-1枯草芽孢杆菌1 500倍液,与99%磷酸二氢钾100 g混合喷雾防治,预防病害发生。若春季干旱少雨,实施喷灌的茶园,在喷灌前也要实施药剂保护。
3.3.2 夏秋季预防 春茶采摘结束修剪后,立即采用杀虫剂、杀菌剂与叶面肥混合喷施,既保护修剪的茶树伤口,又起到压低病虫基数的作用。之后间隔20~30 d连喷2~3次,能显著减轻病害发生。杀虫剂可选用高效氯氢菊酯、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等,杀菌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或其它叶面肥。
3.3.3 冬季清园消毒 10月下旬茶树停止生长后,剪除病虫枝叶,清除落叶、枯枝,结合土壤深翻,集中深埋或烧毁。同时喷施 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液消毒,或全园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