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
2020-12-18霍玉璨
霍玉璨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愈发严峻,污染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义之一(凌佳亨等,2019)。本文立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了饲料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困境,提出了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破解路径。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较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当然,在发展存在极大差距的背景下也相应导致了两地环境治理的基础不一,过去四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多是资源支配型,发展的环境成本较高(王颂等,2020)。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着重依赖于工业的迅速增长,尤其是资源导向型的重工业,而同时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当前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雾霾污染、城市地标径流难以下渗、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而相对而言,农村的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产业设施建设较少,对地方环境的污染也相对较少。尽管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存在程度不一的农村面源污染,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种类相对单一,主要是生活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起来针对性较强,治理的难度与成本也相对较低。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较好(陈艳婷,2020)。
1.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理念落后 虽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较好,但治理的理念仍旧落后。当前,由于就业机会及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大多转移到附近城镇或国内大都市之中,农村留守群体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人群组成决定了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还较为落后。一方面,农村人群由于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足,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认识较为不足,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在农村的普及工作还较为缺乏,农村群体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认知没有形成系统概念。
1.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动力不足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动力相对不足。当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2019年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4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6021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这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主要关注点在经济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9)。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农村居民关注较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动力整体不足。
2 饲料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
饲料企业是我国农村产业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生产发展一方面决定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当前,我国饲料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之间存在矛盾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经济效益与环境治理间的矛盾 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对于饲料企业而言,饲料的生产利益也是其追求的第一目标,而往往要保证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却不得不损失部分物质利益,这是一些企业所不愿付出的,因此其中的生产利益与环境治理间存在显著的矛盾。
2.2 饲料产品生产的转型成本过高 饲料企业若要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必然要对自身生产的饲料产品进行改造,完成生态友好型的产品生产转型,切实生产出对环境污染少的饲料产品,而这一转型的成本相对较高。一方面,生态友好型饲料产品的研发成本较高,需要饲料企业在研发领域做大量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当饲料企业在研发、生产生态友好型的饲料产品时,其所要承担的机会成本也相应较高。
2.3 生态友好型饲料产品技术要求较高 饲料企业要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产生良性支持就必然需要生产出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饲料产品,这对我国饲料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饲料企业平均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在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生产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的产品难度较大,技术也不够成熟。
3 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破解路径
3.1 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利益的平衡 破解饲料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于饲料企业本身。饲料企业应注重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不能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具体应从技术革新、理念转变、营销创变三个层面着手。在技术革新层面,饲料企业应注重研发,创新生产技术,生产出低成本且不会污染环境的、可降解的优质饲料,既符合饲料企业自身物质生产利益的要求,又能够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环境利益(高全利,2019)。在理念转变层面,饲料企业自身的管理层人员也应转变观念,企业的物质生产利益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环境利益之间并非是难以兼得,二者是可以做到有机统一的,既能够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又能够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社会效益(闫晓松,2017)。
3.2 着力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在于规范饲料企业的生产行为,保障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只有饲料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才会降低,这就需要我国饲料企业着力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一是应按照国家《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改善自身所生产的饲料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宣传,动员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生态意识,实现全员参与(杨晓橙等,2019)。三是科学设计自身应用饲料配方,不用违禁药物。四是严格选用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原料。
3.3 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求饲料企业大力推行绿色营销策略(刘世贸,2010)。因此,饲料企业自身要积极实施符合要求的绿色营销策略。一是切实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正确认识到资源的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二是准确收集绿色情报信息,开拓生态环境的绿色市场,在农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背景下,饲料企业应准确抓到机会,着力开拓自身市场。三是主动开辟绿色销售渠道,根据自身生产的饲料产品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合的不同分销渠道,降低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损耗(吴颖,2004)。
3.4 政府支持饲料产品绿色化转型 破解饲料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饲料企业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另一重要主体在于政府。政府应当在环境治理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由于饲料企业自身在转变饲料产品的污染化程度,同时研发低污染的饲料产品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企业负担过重,因此需要政府予以相应的支持,帮助企业完成饲料产品质量的转型。其实对于政府而言,如若不支持饲料企业完成产品改进,无非是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后面的生态环境治理之中,不如将该项资金直接用于前端控制,从源头上杜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发生。其次,绝大多数饲料企业缺乏生产绿色饲料产品的技术能力,需要政府部门建立桥梁,将饲料企业与科研部门、研究院所展开合作,一方出资、一方出技,共同研发出绿色无污染的饲料产品。最后,饲料企业在研发出绿色无污染的产品后,相关部门也应帮助其推广宣传,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快速认识,认同并接受新产品。
4 结语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同样也是乡村振兴推行的重要之年。乡村振兴的要求不单单聚焦于产业振兴和经济振兴,更要求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从事畜牧业、养殖业的农民所运用的饲料产品质量,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而其中上游的饲料企业至关重要。唯有通过饲料企业自身将物质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并辅之以政府部门的补贴与支持,方能构建良性的循环,使得我国饲料企业成为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益力量,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陈小捷,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