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推行增收方法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2020-12-18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李善金
文/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李善金
2019 年,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 “强村富民”的目标,按照“精选点,树标杆,促发展”工作思路,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抓住“关键人”,以点带面促整体,进一步拓宽路径增效益。通过紧抓“三支队伍”、推行增收方法,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探索实施“村企户”共建模式,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初步实现了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同步共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紧抓“三支队伍”
——村支部书记队伍。大力推进“能人治村”,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中发现储备村支部书记。发展62 名集体经济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进入支部书记队伍。大力实施支部书记素质提升工程,开展“351 头雁培育”行动,遴选30 个经济强村书记实施高端培训,对50 个特色产业村书记实行专业化培训,对100 个经济薄弱村书记推行务实见效管用的发展经验,着力培养一支能吃苦、会发展、肯奉献的支部书记队伍。举办乡村振兴高端培训班,遴选45 名支部书记赴浙江省湖州、嘉兴市10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了为期6 天的实地考察,帮助取到发展“真经”。开办“头雁论坛”,邀请市内外经济强村支部书记登台传授发展经验,帮助提升发展能力。
——第一书记队伍。将第一书记队伍作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尖兵”,加大选派市直机关干部特别是涉农部门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扎实推进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综合采取“开展一次走访、制定一个计划、建立一个微信群、组织一轮培训、举行一次观摩”“五个一”措施,加强日常教育和动态管理,促使第一书记下得去、干得好。目前,52 名第一书记已帮助理顺班子52 个,协调投入各类资金6400 余万元,发展村级增收项目47 个,帮助新增村集体收入360 余万元。
——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人才集聚“三项工程”:乡村高端人才引领工程,出台乡村人才振兴“黄金十条”,集中资源引进一批掌握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农业投入核心技术的领军型人才,先后引进省级以上涉农领域高端人才11 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进行系统化、专业化、高端化培训,今年已举办农业大讲堂等专题培训班13 期,开展“田间课堂”等现场教学活动112 次,培训指导农业技术人才1 万多人次;乡村青年人才储备工程,支持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的青年人才返乡投身现代农业,对“领创领办”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青年人才优先推荐申报各级乡村之星等重点人才工程。退伍军人李治国返乡创办鼎立薄壳核桃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等专家合作,在核桃自生根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申请专利,目前合作社带动种植户400 户,种植面积达9000 亩,李治国获评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科技致富带头人。
推行增收方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飞地农业”法。运用互联网众筹思维,打破原有村级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分散的资源、资产、资本,跨空间集中投放到某一地区,实行统一管理运营,帮助村级获取分红或固定收益。北孟镇成立岁物丰成农业发展公司,依托南孟片区建设“飞地”创业产业园,统一建设农业大棚及育苗棚、连体薄膜大棚、包装车间等园区配套设施,吸引有意回报家乡村庄的企业、包村市直部门、集体收入超过20 万的村和各级扶持资金跨区域到园区内投资购买大棚,所购棚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同时与公司签订协议,将大棚以年租3 万元转包给公司,实现每年村集体收入保底3万元。目前,已吸引各方为15 个村建设蔬菜大棚19 个,第三期30 个蔬菜大棚正在建设中。
——土地流转法。组织各村在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基础上,规范推进承包地返租流转,特别是村内外出户承包地或整村土地的流转,通过公开竞标出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园、种养殖基地等,开展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民就业双促进。
——服务创收法。村党组织通过兴办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为本村及附近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各类生产经营机构提供仓储、销售、信息等有偿服务,适当提取服务费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场所经营法。盘活改造村庄旧办公用房、旧校舍、旧厂房等各类闲置集体房产,通过发包出租、折资入股等方式,获取租金收入或参股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电商孵化法。村级党组织通过搭建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帮助企业开展电商服务,对农产品进行包装销售,拓展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集体增收。
——资本运作法。组织资金实力较强的村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通过集体投资、参股合资、兼并租赁等形式,发展混合型经济,获取经营收益。
——旅游开发法。组织有条件的村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利用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无烟”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撬动法。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有利政策,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通过农业扶贫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入高效农业特色项目,建设蔬菜大棚、光伏电站、构建村级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边角经济法。充分利用村庄边角土地、被个人圈占的集体闲散土地、闲置湾塘、垃圾场等,进行整治、改造、开发,加以充分利用,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或者以拍卖、租赁、承包、作价入股等形式兴办农牧业项目,建设垂钓园、停车场、老人房等,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改造市场法。组织村庄立足区位优势,充分考虑人口流动量、特色优势和交易商品辐射力等因素,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对现有的农贸市场(农村集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一批新的农贸市场、特色专业市场,增加村集体收入。
——抱团经营法。组织各村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积极实施“社区化”发展模式,整合挖掘相邻村发展资源、产业优势,实行整体规划、联合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特色产业典型引领法。依托“潍水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积极协调农户集中流转土地,村集体通过参与潍水田园综合体的经营、管理、服务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探索实践“村企户”共建模式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同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构筑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致富联合体,走出了一条土地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村企社联建有机连接、快速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