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0-12-18韩勇
韩勇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畜禽屠宰监督管理大队,河南 周口 466000)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该病主要感染雏鸡,既影响鸡只的健康生长,也容易继发感染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疾病。另外,通风不良、体表有寄生虫、维生素缺乏以及饲料管理不当也可诱发该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可造成鸡群的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采用良好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本文就鸡痘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 病原
鸡痘病毒属病毒科禽痘病毒属, 主要存在病鸡的皮肤和粘膜病灶中。 病毒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强;60℃加热1.5h 才能杀死;1%烧碱、1%醋酸10min 左右可将其杀死;-15℃下保持多年仍有致病性。
2 流行特点
鸡痘多发生于每年7~10 月吸血昆虫活跃的季节,易感鸡通过蚊虫叮咬、啄癖、机械损伤及食入脱落结痂碎片及其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工作人员、用具及其它动物也是重要传播媒介,其常与葡萄球菌病、鸡传染性鼻炎、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1]。
3 症状及剖检变化
3.1 临床症状
3.1.1 皮肤型 主要在患病鸡的头部皮肤,脚部、 泄殖腔和翅内侧等无毛皮肤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等为特征,还有的在眼皮、耳球上以及肉髯等部位出现上皮组织增生表面组织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内有黄脂状糊块。
3.1.2 粘膜型 病鸡病初多呈鼻炎症状。 病鸡流粘液性鼻汁,后可转为脓性。 在眼结膜和眶下窦,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渗出物。 严重的病例在口腔、气管和咽喉等处粘膜出现白色小结节,随后出现干酪样假膜,覆盖于粘膜表面,随后形成厚厚的棕色痂块, 严重的病例会影响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甚至会窒息而死。
3.1.3 混合型 患病鸡兼有皮肤和粘膜的临床症状。
3.2 病理变化 在口腔、喉头、气管等发生湿润样隆起, 并形成干酪样伪膜。 病变时出现在支气管,呈现粘膜肥厚并发生肺炎。肝、脾和肾常肿大,肠粘膜可能有出血点,心肌有时呈现实质变性[2]。
4 诊断
根据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用PCR 方法、琼脂扩散试验、血凝试验以及荧光抗体等方法进行检测、鉴别和确诊。
5 综合防治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鸡痘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预防工作不到位、通风不畅、感染其它疫病等引起的,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从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消毒、加强检疫等五个方面着手对该病进行防治。
5.1 加强免疫 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疫苗有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夏菲特鸡痘疫苗、福道鸡痘疫苗,其中以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最为常用, 可适用于雏鸡不同日龄的鸡只。一般在夏秋季节采用刺种法进行接种,一般1 月龄以内雏鸡接种1 次,中鸡1 季度接种1 次,使用消毒完全的刺种针蘸取痘苗, 针刺翅膀内侧无血管处。 接种后3~4d,检查接种部位,出现痘肿,说明刺种成功,否则证明接种失败,需要查找原因及时补免[3]。 另外,还要做好鸡传染性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疫病的防控,降低可能诱发该病的风险。
5.2 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养鸡场以及周围环境、各类饲养用具的清洁卫生,做好定期消毒,灭蚊,粪便堆积发酵,尽量减少蚊虫叮咬,同时还要做好各类防护措施,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啄癖或机械性损伤。另外,还要控制好舍内的鸡群饲养密度,调控好舍内适宜温湿度,合理安排好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以满足其营养水平,提高鸡群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减少该病发生的几率。
5.3 加强消毒 消毒也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杀灭鸡舍内外环境中的各类病原微生物,减少发病机会。另外,养鸡场应建立健全各项消毒制度,定期要对鸡舍内外环境(各类饲养用具)、粪便、地面土壤、污水等使用不同消毒剂定期轮换交替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以防疫病的流行和蔓延。
5.4 加强检疫 做好对鸡痘病毒以及其他疫病的检疫工作, 一旦发现阳性鸡群, 应立即进行淘汰。养鸡(场)户引进种蛋或种鸡时,只能从非疫区购入,并隔离观察45d 以上,确认其健康、无异常,方可与原有的鸡群合并饲养。另外,鸡场的各类饲养用具以及饲料,也要从安全地区购入,并在使用前后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以防外来疫病传入。
5.5 做好对症治疗 一旦发生该病,应及时隔离病鸡,轻者进行治疗,重者进行淘汰,或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深埋、焚烧或无害化处理,对健康的鸡群应立即进行紧急接种疫苗, 对病鸡污染的环境以及各类用具进行紧急消毒。 对病鸡皮肤上的痘疹一般不做治疗。对严重的病例进行对症治疗,可先用镊子剥去假膜,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碘甘油,或撒上冰硼散。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选择使用中药进行防治,即可以对因进行治疗,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防治效果,并且还有不耐药、无残留、低毒副作用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