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12-18雒国良
雒国良
(靖远县种子工作站,甘肃靖远730600)
近年来,靖远县立足资源优势,不断调整种养结构和区域结构,全力谋划和打造“6+2”特色产业体系(蔬菜、肉羊、枸杞、硒砂瓜、果品、中药材6 个骨干产业和文冠果、马铃薯2 个辅助产业),逐步形成了“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县农业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健康的发展。
1 靖远县产业发展现状
蔬菜产业在沿黄灌区打造形成了4 个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 个万亩秋菜生产基地,在高扬程灌区打造形成了3 个万亩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羊产业充分发挥地标产品这块“金字招牌”效应,初步建立形成了干旱半干旱山区滩羊纯种繁育基地、沿黄灌区商品羔羊生产基地、高扬程灌区饲草料基地与羔羊育肥基地的发展格局。瓜果产业培育形成了以干旱半干旱山区为主的文冠果基地,以兴电灌区为主的枸杞基地,以沿黄灌区为主的苹果基地,以刘川灌区为主的桃基地,以石门、双龙为主的大枣基地,以兴隆、永新为主的香水梨基地6 大特色林果基地。北滩、五合、高湾3 个乡(镇)成为硒砂瓜核心种植区。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持续提升中药材、马铃薯等区域性优势产业规模和效益。
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靖远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是甘肃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43 万hm2。2019 年新建塑料大棚2 700 座,带动70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巩固提升脱贫致富产业;在跨区域移民安置点新建日光温室1 084 座(新坪134 座,富坪640座,碾湾坪74 座,大洞沟30 座,坝吴公路两侧安置点188 座,东湾15 座,连栋智能温室1 座,农产品交易大棚2 座)。蔬菜远销京津、东北、新疆等地,蔬菜已成为靖远县脱贫重点产业之一。
1.2 畜禽产业基本情况
靖远是甘肃省农牧业大县之一,畜禽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655.44 万头(只),其中羊饲养量122.3 万只,生猪饲养量85.3 万头,鸡饲养量423 万只,大家畜饲养量4.94 万头。肉类总产量4.6 万t,禽蛋产量7 786 t,奶产量1.2 万t,水产品产量806 t,畜牧业产值达11.81 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最有效、最稳定的增收致富渠道。陇上名吃“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的商标,是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省内外专营靖远羊羔肉的餐厅达700 多家,日上市羊羔肉6 000 多kg。
1.3 林果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靖远县加大苹果、大枣、香水梨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不断加大旱地籽瓜和旱砂西瓜的种植力度,林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达3.25 万hm2,其中枸杞1.77 万hm2;各类瓜类种植面积达到2.33 万hm2,是甘肃省最大的枸杞、文冠果、籽瓜种植基地。石门大枣、西瓜、黄河蜜瓜、苹果干、苹果糕、鲜枣等9 种林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枸杞、大枣被评为“甘肃十大名果”。目前靖远县7 大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4 中药材产业基本情况
据靖远县永新乡周边开展的药源普查(全国第四次药源普查)统计,靖远县哈思山系野生中药材品种达200 余种,适合种植甘草、党参、黄芪、红花、金银花、柴胡、羌活、秦艽、远志等几十种特色中药材。近年来,靖远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将中药材视为与蔬菜、畜禽、林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并驾齐驱的优势产业来引导和扶持,依据客观生产条件进一步优化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形成沿黄灌区以肉苁蓉种植为主,高扬程灌区以枸杞开发为主,干旱半干旱山区以种植板蓝根、甘草、红花、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全县种植甘草、金银花、红花、板蓝根等中药材0.55 万hm2。
2 存在的问题
靖远县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较为充足、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仍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二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较多,留守的多为老人及妇女,先进技术推广较慢;三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待拓展,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市场管理水平需要大力提升;五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功能不强,农产品加工率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3 发展对策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落脚点,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完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一是强化灾情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帮助涉灾区域群众提前做好应急防备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培训,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持续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帮助广大农民群众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保障农户种养收入稳定,助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认真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性等各类人才;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做好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工作,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是积极推广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逐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农业面源防治“以奖代补”机制。加大对有机肥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地膜回收等行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以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作为奖补标准,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助推农业面源污染工作高效推进。
四是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建议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引进、培育壮大一批涉农龙头企业,确保每个特色产业至少有1 家以上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加快贷款投放额度和进度,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带动专业合作社及贫困户种养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