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来水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的优劣分析
2020-12-18甘国虓
甘国虓
(甘肃省古浪县大靖河系水利管理处,甘肃古浪733100)
我国农村自来水管理存在2种模式,即分散式管理和集中式管理,2种模式各有优劣。其中,分散式管理就是当地建设以自然村和行政村为小单元的小型供水工程,实行自主化管理;集中式管理就是由当地政府直接全权管理自来水供给渠道,或者直接外包到指定的企业或组织部门,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分布比较广泛,且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以及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自来水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农村自来水集中式管理的优劣
1.1 优势
第一,管理规范有序,统一集中。采取集中供水模式,相关部门对供水工程或者农村用水标准统一下发文件,直接进行管理,无需繁琐的程序,杜绝了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出现。此外,集中管理还能促进供水工程建设、提升供水水质、稳定供水价格以及强化供水服务4个领域同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每一位用水户的知情权,做到了资源的集中分配和统筹管理[1]。
第二,动态监测水质,保障用水安全。在农村自来水集中式管理过程中,居民用水都是来自同一水源地,经过统一净化和消毒,具有极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监管部门也会安排相关单位对自来水的水质进行定期或非定期抽检,提升了供水效率,降低了重大传染疾病的发生几率等。
第三,统一收费标准,供水系统稳定。集中式供水的成本相对较低,水费中的折旧费或是运行费都必须经过听证会后决定,具有很强的民主性,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胡乱收费的情况。
第四,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农村自来水集中式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城乡间差距建设作出了贡献,其受到过专业培训和指导,无论是营业抄表还是地理信息系统划分等,都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内容,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1.2 劣势
第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幅员辽阔,各个自然村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经济水平也具有较大差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大了自来水工程集中式管理工作的难度。如一些地区依然采取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管理办法对整个供水系统进行监管,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影响了集中式管理效率。
第二,管理力度不足。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差异,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难以筹建或者招标到规模相当、质量较好的供水工程或企业,给居民的用水安全埋下了隐患。同时,财政匮乏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或是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例如,一些供水工程由于前期管理经费不足,监管工作不到位,直接降低了后续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使人们的正常用水受到了影响[2]。
2 农村自来水分散式管理的优势和劣势
2.1 优势
第一,因地制宜,管理较为灵活。我国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各地的资源拥有量、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条件存在差异。因此,采取自来水分散式管理模式,不仅满足了因地制宜的供水需求,而且能有效控制供水量,具有较强的便捷性。
第二,村民自行监督,积极性不断提升。在分散式自来水管理中,管理者大多为村委会负责人,农民群众则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一方面监督供水站是否存在越权;另一方面监督各家是否存在相互徇私、水费缴纳有差异。这样一来,有效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2.2 劣势
一是管理效率低。在农村自来水分散式管理中,受文化水平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无论是管理条例的制定还是管理内容的执行,农村都具有极强的随意性、不科学性和非专业化,导致供水需求达不到预期目标。此外,农村水利工程设计水平难以满足设计需求,与实际用水量存在较大差异,会产生浪费。分散式管理模式的构建,会导致工程分包给不同的组织或个人,如果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就会激发与群众的矛盾,最终影响供水效果。
二是供水方式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井水等,水源在饮用前未经消毒处理,所谓的自来水实际上只能算是方便水。由于村民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考虑到水井周围厕所或牲畜圈的污染情况,地表的污水通过渗透或直接流入井中,农民喝了受污染的水而发生疾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维护。在农村自来水分散式管理中,行使管理权力的主体一般是农民,其本身并不具备抄表、识表或者是维护水站的能力,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时候也比较随意。因此,供水安全和供水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供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后期维护,但分散式管理模式下的农村供水工程供水量少,工程效益不明显,相关人员对工程的监督和维护也不及时。一些供水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或者无人监管,直接荒废,占用了土地和公共资源,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结束语
农村自来水管理关系到农民是否能获得高质量的水源以及用水安全等。因此,无论是分散式管理还是集中式管理,都需要相关单位切实做好前期考察和意见汇总工作,在保障群众能够获得有效用水的前提下,满足其对水费、管理等相关内容的需求,在强化农村供水安全和提高供水效率的同时,为农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