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审高产稳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濉科23

2020-12-18陈少生郭永英李彦博戚化学纪永民张存岭

中国种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濉溪县夏大豆长江流域

周 浩 陈少生 郭永英 李彦博 戚化学 纪永民 张存岭

(1 安徽省濉溪县四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濉溪 235100;2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濉溪 235100;3 安徽省濉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濉溪 235100;4 安徽省濉溪县农业农村局,濉溪 235100;5 安徽省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濉溪 235100)

大豆起源于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植物蛋白质和第二大食用植物油的来源,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型作物,在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相对效益低下、转基因大豆占据主导市场、加工能力扩大和消费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豆产量大幅减少、消费量激增的矛盾突出,整个产业呈全面萎缩态势。从1995 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16 年进口量增至86.7%。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南北跨度大,生态条件复杂,品种适应范围窄、单产低、品质差等问题突出,杂交选育突破性品种是恢复我国大豆产业优势的措施之一。

1 亲本选配与品种选育

1.1 亲本选配选择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配合力高的大豆品种和资源进行杂交组配,更利于选育出超亲遗传的突破性品种[1]。濉科23 聚合了多个骨干亲本的优良基因,遗传背景丰富。

母本郑5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豫豆27(郑85212×郑86481)为母本,郑92019 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出郑59,通过省审(豫审豆2005002)、国审(国审豆2005009)。亚有限结荚习性,高抗花叶病毒病,较抗倒伏,属高油晚熟高产品种。以郑59 为亲本,河南、安徽相继育成并通过审定5 个品种[2]。

父本徐豆9 号 1984 年徐州市农业科学院以徐豆2 号为母本,商640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早熟、高产、抗倒、抗病、商品性好等特点,1998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3],是江苏省近20年来育成品种最多的亲本,相继育成并通过审定13个品种。

1.2 品种选育2006 年组配杂交组合,F1去伪存真,F2摘多粒荚混收,F3~F4选择生育期、株高适宜和荚多的单株,F4~F5选择高产抗倒、综合性状好的优良株行。2010 年在自有试验基地(五铺)进行品系鉴定,2011 年在自有试验基地和五铺农场、柳丰种业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2 年稳定出圃。2013-2015 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6 年通过省审(皖豆2016007),适宜区域为江淮淮北区。2017-2018 年参加长江流域早中熟组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0 年通过国审(国审豆20200045)。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濉科23 在安徽江淮淮北全生育期107d,比中黄13 迟熟6d;在长江流域生育期100d,比中豆41 早熟5d。属中熟夏大豆,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叶,紫花,灰茸毛。籽粒扁椭圆型,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淡褐色。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安徽省区域试验和长江流域国家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65.8cm,主茎14.1 节,有效分枝1.8 个,底荚高度14.7cm,单株有效荚数46.9 个,单株粒数94.1 粒,单株粒重15.2g,百粒重16.1g。

2.2 籽粒品质在安徽省区域试验和长江流域国家区域试验中,籽粒粗蛋白含量38.88%~43.07%,粗脂肪19.54%~22.62%,蛋脂合计61.50%~63.39%。与近10 年皖审、国审同类型大豆品质相当。

2.3 抗病性2013 年、2014 年、2017 年和2018年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人工接种鉴定,濉科23 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 病情指数2%~50%,强致病株系SC7 病情指数3%~38%,表现为中感抗病,同期至少一个中抗以上。与近10 年的皖审、国审大豆相比,濉科23 抗性中等。

3 产量表现

丰产、稳产及适应性是品种审定、引种的主要依据。

3.1 丰产性2013-2014 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2 年每hm2平均产量为2678.2kg,比对照中黄13 增产4.84%。2015 年参加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906.0kg,较对照中豆41 增产11.91%。2017-2018 年参加长江流域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956.0kg,比对照品种中豆41 增产9.82%。2018 年参加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806.1kg,比对照品种中豆41 增产6.29%。

濉科23 在2017 年、2018 年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中,7 点次产量超过3000kg/hm2,占承试点的36.8%,占汇总点的58.3%;产量离优度分别为227.7、143.7,不仅小于参试品种平均值(438.2、441.7),也小于对照中豆41(405.3、494.6),说明濉科23 在各试点的产量普遍较高[4]。

3.2 稳产性在2017 年、2018 年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中,濉科23 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6.40%、15.70%,不仅小于参试品种平均值(19.64%、21.70%),也小于对照品种中豆41(20.31%、16.16%),说明濉科23 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差异小,即稳产性好;高稳系数分别为0.767、0.796,不仅高于参试品种平均值(0.692、0.661),还高于对照品种中豆41(0.685、0.715),说明濉科23 高产稳产性突出。

3.3 适应性在长江流域承试点中,2018 年濉科23 与对照相比的增产点率为78.9%,与试点平均产量相比的增产点率为94.7%;2019 年与对照相比的增产点率为83.3%,与试点平均产量相比的增产点率为100%。2 年对试点均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64、0.931,2018 年略高于对照(0.917),2017 年明显低于对照(1.200),且都小于1.000,说明濉科23 在长江流域对环境反应迟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获得相对好的收成。

4 轻简化栽培技术要点

4.1 足墒早播长江流域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安徽长江以北6 月中下旬播种。播前选留饱满、无病虫、无杂质、籽粒大小整齐的种子晾晒1~2d。足墒机播,也可人工点播。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8%时,可在播种当天、播后第4 天各喷灌1 次,切忌大水漫灌。

4.2 合理密植宽行播种,原则上早播、肥地宜稀,晚播、薄地宜密。适宜密度为18 万~27 万株/hm2。间苗时拔除弱小病苗,复叶出现时按要求定苗。

4.3 肥水运筹每hm2底施或苗期追施15-15-15 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225kg,初花期追施尿素75~100kg。苗期适当蹲苗,分枝期、花荚期遇旱及时灌水,尽量采用喷灌,促进花芽分化,防止落花落荚。雨后及时排水,避免涝害。

4.4 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夏大豆病虫害发生较多,危害时期相互交错,要统筹兼顾,尽量减少用药次数。播前包衣或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分枝期防治蚜虫和红蜘蛛,花荚期防治霜霉病、炭疽病、紫斑病和点蜂缘蝽、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卷叶螟、棉铃虫等,鼓粒期防治食叶性害虫和食心虫、豆荚螟、黑潜蝇等。3~5 叶时化学除草,中后期人工拔除大草。

4.5 适时收获一般在9 月中下旬收获,长江流域略早。叶片发黄且脱落90%以上,摇动茎秆籽粒发出声响时人工收获;机收则在叶片全部脱落后、避开晴天午时或露水未干时进行。

猜你喜欢

濉溪县夏大豆长江流域
不同年份气象因子对夏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菏泽市夏大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安全是根 质量为本 环保是帆 创新为锚
——记安徽濉溪县大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建国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Keep the Air Clean
My Cousin
A Lovely Cat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