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做法及成效
2020-12-18吴云鹏陈守翠蔡秋燕张思涛
吴云鹏, 陈守翠, 蔡秋燕, 钱 瑞, 张思涛
(贵州省湄潭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湄潭 564100)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全县总面积1 864 km2,辖12镇、3个街道办事处、133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0万。近年来,湄潭县坚持“四大战略”“六大湄潭”发展理念,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小康寨建设“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以《湄潭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规划》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大力实施安居、通畅、整治、改善、增收“五大行动”,全县实施了以房为核心,进寨路(串入户路)硬化、庭院、畜圈、厨房、厕所等综合整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切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2.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 9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 096元,森林覆盖率63.9%,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100%,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7%。
1 “三产联动”抓融合,建设富裕乡村
1.1 农业产业化
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成立茶叶、“优质稻+”等六大产业发展帮扶专班,认真落实坝长制,强力推进41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发展茶园4万hm2、优质稻1.37万hm2、时令蔬菜1.33万hm2、辣椒1.1万hm2、精品水果0.4万hm2、中药材0.3万hm2,创建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打造中国茶城等大型专业市场,创响“湄潭翠芽”“遵义红”“茅贡米”等知名品牌,茶产业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二。
1.2 农业工业化
建成1个省级经开区、4个镇级创业园,以茶叶、粮油、辣椒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实行绿色准入制度,现有入园企业278家,规模工业企业78家,带动发展茶叶企业566家和新型经营主体1 000余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利益联结、抱团发展模式,转移就业2万余人。
1.3 农旅一体化
大力推动茶旅、农旅、康旅融合发展,建成中华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等精品景区景点25个,发展农家乐、茶庄、茶楼等830家,获批建设国家级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2019年接待游客625.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61亿元,同比增长26.2%和49.3%。
2 “三位一体”抓结合,建设宜居乡村
2.1 坚持规划先行
按照生态生活生产空间融合发展理念,坚持“村民主体、因地制宜、便于普及”原则,对全县612个农村居民点分类规划精品型村庄85个、提升型村庄155个、普及型村庄372个,着力打造“依山傍水、村庄城镇、自然村寨”村庄模式,成为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举办地。
2.2 坚持建设同步
坚持“一图一表一说明”和黔北民居七大元素标准,实施“五到户三到点”“七改一增两处理”等项目,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新(改)建黔北民居7.6万余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电网改造率达100%,农村改厕普及率达96.9%。
2.3 坚持管理并举
通过提供建筑图纸、财政奖励补助、培训管理工匠等措施,严格规划管控,严守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建设用地“三条红线”。乡村风貌规划重点管控山水自然环境、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生产空间,村庄建筑风貌突出管控宅基地、占地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元素,做到不挖山、不填湖、不砍树、不破坏环境、不大拆大建。
3 “三风引领”抓组合,建设文明乡村
3.1 涵养淳朴民风
坚持“示范创建、完善功能、文化惠民、打造特色”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建成乡村文体广场、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等文体设施,实现文体设施乡村全面覆盖、常态管理、开放使用,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淳朴民风持续涵养。
3.2 倡导时代新风
办好新时代农(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平台,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培养良好家风,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3.3 厚植文明乡风
注重农村文艺人才和宣传队伍建设,深入挖掘和培植花灯戏、阳戏、傩戏等地方文化艺术,常态化开展特色文艺演出活动,唱响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感恩新时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县群众文艺队伍达140余支、6 000余人,年演出达1 000余场次。
4 “三治共进”抓联合,建设和谐乡村
4.1 坚持自治有方
整县推广“群众会+”,依托“院坝会”“坝坝会”等平台,深化“四议两公开”,开放阳光村务,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及一事一议、民主理财等制度,实现村民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
4.2 开展法治有力
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干部群众依法办事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村寨”建设,发挥基层警务“所队合一”和流动法庭作用,提升法治观念,纯正社会风气。2019年累计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81个(国家级2个、省级11个、市级23个、县级45个),全县组织大型法律宣传活动163场次,各级调解组织受理纠纷1 223件。
4.3 注重德治有效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农民建设,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夯实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近3年共评选“星级文明户”600余户、“幸福(文明)家庭”68户、县级以上“道德模范”33人、“好媳妇”122人、“好婆婆”120人。
5 “三保齐驱”抓聚合,建设活力乡村
5.1 加强组织保障
设立县镇新农办,大力培养三农干部队伍,全县引进专业人才220名,培训农技人员2 500人,建成农业产学研平台20余个,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党建+”改革和党建项目化工作,开展城乡支部结对、“百企联村、双向互派”等活动,推广村企、村园、联社等抱团发展模式,将组织人才资源转化为农村发展动能。
5.2 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上级项目争一点、县乡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集机制,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110亿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5.3 强化改革保障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形成“四确五定”“五明五定”“五定一控”首创经验,敲响全国入市拍卖“第一槌”,全县120个村(居)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7 000余万元,“两权”抵押贷款2 504笔9.1亿元,“四确五定”经验被中央文件吸纳,有效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