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2020-12-18
息县是全国产粮大县,息县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基础上,全面履行“三农”工作职责。
一、突出产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息县实施农户增收、产业发展项目,提高“造血”能力;及时兑现奖补,支持弱筋小麦和有机小麦种植、稻渔共养、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对“多彩田园”不间断开展暗访督导,促进产业扶贫基地正常运营。全县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8846 户,享受到财政奖补的250 个基地全部兑现了第二年度的带贫协议和2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协议,基地带贫户连续两年领取每户每年不少于4000 元的分红收益。
二、突出环境治理,助力防治污染攻坚
息县突出环境治理,助力防治污染攻坚。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由县级统筹、乡镇为主体、村级实施,明确责任、加强宣传、培训队伍,完善标准、开展督导、细化考评、严肃奖惩,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农村“厕所革命”。10 个督查指导小组分片包乡、逐村逐户开展督查指导;90 多个技术较高的施工队伍1000 多人参与息县厕改施工,不断创新改厕模式,做到改厕与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美丽庭院、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一体谋划、一举推进、同步建设。二是抓好秸秆禁烧,改善大气质量。全县积极开展秸秆禁烧日常工作,充分发挥“蓝天卫士”千里眼作用,实现技防人防有效结合,提高管控效率。在夏秋重点禁烧时段,对各乡镇(办事处)开展常规督查,加强“蓝天卫士”监控平台值守管理,县、乡监控室实行24 h 值守制,发现预警火情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全年全县秸秆禁烧无省市级通报火点,被评为全省秸秆禁烧先进单位。三是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治理修复。息县按照省、市统一安排,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基本完成,《息县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实施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
三、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稳定农业生产积极性
截至2019 年6月底,息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息县财政局、息县农商行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实际发放补贴资金17 675.98 万元,补贴耕地面积9.69 万hm2,比2018 年核减0.122 万hm2;每667 m2耕地平均补贴121.65 元,比2018 年增加3.44 元。
四、抓好技术服务,确保粮食产量
息县在2018 年麦播质量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共筹集资金1537 万元(中央财政投资585万元,县级财政投资952 万元),调用直升机5 架、无人机380 架,分3 个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小麦赤霉病飞机喷防,把预警预报可能重发的小麦赤霉病控制到轻发程度。在夏秋旱情发生较重情况下,息县及早启动农业抗旱应急响应,深入指导农民早抗旱、多抗旱、开展节水抗旱,把旱灾影响降到最低,秋粮依然取得较好收成。据统计,2019 年息县粮食产量968 365 t,比2018 年增产3391 t,增长0.35%,是信阳市唯一粮食增产县。
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首先,息县乘着实施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小麦)项目的东风,大力发展弱筋小麦和有机小麦。2018—2019 年度,全县推广弱筋小麦、有机小麦种植面积29 333.3 hm2,单产达6479.7 kg,订单签订率38.6%,订单实现率47.4%;2019—2020 年度,全县推广弱筋小麦、有机小麦种植面积40 000 hm2,订单签订率41.7%,出苗整齐、长势良好。其次,自主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全县落实优质花生面积13 333.3 hm2,高油花生和高油酸花生占比50%以上,其中,实施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推广高油酸花生666.7 hm2,单产4 035 kg,订单签订率和实现率均达100%;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1 333.3 hm2,迷迭香、息半夏等中药材种植发展到666.7 hm2,再生稻发展到66.7 hm2。
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9 年,息县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6 666.7 hm2。因资金到位较晚,为加快工程进度,一方面,息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情况下,优先保障县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全县分4 个工程类型57 个标段(55个工程标、2 个监理标)进行招标,所有标段全面开工。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检查,息县工程进度全省排名第7位,受到通报表扬。
七、开展农业“两区”划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息县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27 万hm2,重要农产品(油菜)保护区0.622 万hm2,已完成县级验收。
下一步,息县将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息县提出的要求,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在全面拓展息县“三农”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