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成本的策略研究及风险分析
2020-12-18黄丽
黄 丽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是很多大宗商品行业的通用作法。农业是最基础的大宗商品行业,也是衍生品市场产生最早的行业。早在古希腊时期,从海外购买粮食的商人就会与希腊本土的商人签立远期合同,成为最早的粮食衍生品。工业革命开启的近代以来,农业行业更加依赖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饲料行业的原材料是玉米、豆粕、菜籽粕、小麦等,其是衍生品市场最为发达的农产品,饲料行业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成本、规避风险,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然而,我国饲料企业对衍生品市场的利用却并不充分,很多中小饲料企业完全隔离于衍生品市场以外。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饲料企业发展的历史过于短暂,自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外饲料企业进入我国开始计算,也不过40年的时间。长期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也导致饲料企业无需精细化管理,只要产品卖得出去,不愁没有利润。但市场总会向供过于求发展,残酷的竞争要求企业不得不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饲料企业如果不学会利用衍生品进行成本管理,势必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1 我国饲料行业和衍生品市场的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养殖业,更不用提饲料行业。彼时,我国绝大多数的禽畜是吃草、农作物废料和厨余垃圾。改革开放后,伴随收入增长,居民对动物性蛋白的需求也快速上升,带动饲料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爆炸性发展。从2012年,我国饲料产量持续多年全球第一,在猪饲料、淡水鱼饲料等领域,也是世界第一(展进涛等,2018)。饲料行业的主要成本在于原材料,而一部分原材料的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例如,我国80%的大豆依赖于进口,豆粕的价格受到美国、南美等大豆价格影响;油菜籽中超过一半从加拿大进口,菜籽粕的价格受到加大拿菜籽的影响。另一部分原材料,曾经价格较为稳定,但伴随近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波动也在不断加大。从2004年前后开始,我国开始试点收储制度,维持基本农产品价格稳定,这其中就包括玉米和小麦。但到2014年,收储带来的财政负担和对产业链的扭曲,已经到了整个社会不能承受的地步,因此开始向目标价格制度转变,特别是口粮属性不强的玉米,价格波动较2004—2014年明显加大(张瑞雪,2019)。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一个成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利用衍生品市场平滑成本。但我国饲料企业一般都是农民的家庭作坊起家,企业主的学识和阅历较浅,他们对衍生品的了解不够,因此普遍没有使用衍生品市场进行成本管理。
衍生品市场是指以某些基础产品的价格为标的进行交易的产品,典型的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场外衍生品合同等。衍生品是从远期现货合同中衍生而来。当生产和消费不能完全匹配时,人们会自然选择远期合同来提前确定价格、锁定风险。当远期合同使用标准化合约时,就变成了期货。在粮食收获季节,粮食价格暴跌;而在青黄不接时,粮食价格又暴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粮食贸易行会的商人们开始签订远期合同,在多年完善后,远期合同成为了期货(陈心恬,2020)。期货买卖的是货物,期权买卖的是权力,即期权的卖方获得某种权力。在粮食行业,类似于买卖用某一价格买入或者买入某种粮食的权力。与标准化的期货、期权相比,场外衍生品更为灵活,是交易者和某些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签订以某种商品价格为标的合同。
衍生品交易的中心是交易所。目前全球较大的商品交易所包括CME、ICE和LME,LME集中于金属商品的交易。其他两家则包括几乎全部系列的农产品。我国目前有四家商品交易所,挂牌了83个期货和期权交易品种。饲料企业涉及的商品,包括小麦、玉米、豆粕、菜籽粕等,我国商品交易所都有相关的期货和期权品种。此外,我国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步开展场外衍生品的业务。
2 饲料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的策略
饲料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购买期货。作为玉米等农产品的需求方,饲料企业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成本管理。一是直接将期货市场作为现货采购的一种渠道,在合适的价格买入期货,一直持有到期,等待空头交个现货。二是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在价格合适但暂时不需要现货时买入期货,需要使用现货时在现货市场买入现货,同时期货市场平仓,理论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盈亏可以抵消 (朱斌,2016)。这个策略可以让企业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前锁定价格。例如,饲料企业可以观察农产品每年的价格走势,大约在某个季节价格是一年低点,饲料企业可以在此时买入,随后可以选择实物交割,或者平仓买入现货。很多大型的农业企业,如国际四大粮商ABCD都是如此。如果饲料企业的规模比较大,涉及到国际贸易,还可以在美国和欧洲的交易所中交易农产品期货。
期货市场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如果做多,可能会亏到商品价格为零,特殊情况下可能会亏到商品价格为负值,例如中行原油宝事件。如果饲料企业有此担心的话,可以跳过期货,直接做期权。买入此期权后,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到一定高度,饲料企业可以获得收益,弥补现货贸易中的亏损。如果价格没有上涨到一定高度,饲料企业损失最多的也就是期权费。某种角度上说,饲料企业可以将期权看作价格保险,期权费就是保险费(林姝琼,2016)。
前文所说的期货和期权,都是场内交易产品,即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产品。这类产品的优点是价格透明、流动性高,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即个性化不足。比如部分饲料使用大米粕,但我国并没有上市大米粕期货或者期权。饲料企业可以通过与部分企业签订场外合同的方式固定未来购买的价格。此类合同最简单的是与现货供应商签订现货远期贸易合同,更为复杂的是与金融机构签订场外衍生品合同。与现货合同不同,场外衍生品合同,一般以现金结算。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场外衍生品的业务,例如很多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正在尝试的 “保险+期货”(庞竹,2018)。这些金融机构签立了场外衍生品合同后,往往会通过一些方法在场内市场将风险头寸对冲掉。
饲料企业还可能通过不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利用期货市场管理成本,即利用期货价格进行现货贸易。例如,通过“期货+价差”的模式从农户手中购买所需原材料。具体的贸易模式之一是,在农产品生产季节之初,与农户签订购货合同,约定购货的价格是某一时点或者某一时间段的期货价格,加上或者减去一些价差(李娜,2019)。这种方式下,期货市场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价格发现,因为虽然理论上可以将价格约定为已知的价格,但通常的做法是约定一个未来时间的价格。这种方法下,企业可以根据历史价格推算出约定价格的上下限,也有利于饲料企业管理成本。
3 饲料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的风险
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成本,只是锁定成本,不意味着降低成本。从理论上说,如果饲料企业完全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成本,企业只是在跨期平滑成本,而非降低成本。换句话说,企业在某一时期通过期货市场减少了成本,也必然在另外一些事件上增加了成本(赵曼竹,2018)。例如,铜期货在2007—2008年经历了一次超级牛熊市的转换。部分用铜企业,如电器企业,可以在07年的牛市中利用期货市场降低铜成本,也必然要在08年付出惨痛的代价,铜成本依然要维持在高位,无法享受到铜价格下跌带来的好处。在玉米等商品价格下跌过程中,饲料企业也必然会付出这种代价。
从理论和实践中,场内衍生品市场的非价格风险是最小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所有CME场内的头寸都获得了清算,没有一笔违约。但是,在场内交易的个体,仍然会面临种种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交易中的逼仓风险。虽然现在期货交易受到严格的监管,但交易中的逼仓情况,依然难以避免,特别是市场形势而非主观意愿形成的逼仓(胡晓辉,2018)。假如市场普遍认为目前的仓储不可能在装得下交割的粮食,很有可能逼迫饲料企业在承担高昂储存成本的情况下接受现货。此外,在交割环节中,饲料企业也有可能面临交割的货物离企业过远导致运输成本高昂,或者交割的品级较差,又因种种原因不能申诉等风险。
如果说前面两种风险,是市场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就是来源于企业自身。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时可能会尝到一点甜头,然后开始投机,最终亏大钱。这种案例在衍生品发展史上数不胜数。在实践中,企业很容易从套期保值转向投机。例如,前文说到,如果企业完全套期保值,只会长期平滑成本,而不是降低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不满于平滑成本,而进行主观操作,在认为价格低的时候买入套保,在认为价格高的时候不进行操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投机交易。
与场内衍生品相比,场外衍生品有一种特殊的风险,即对手方信用风险,指的是如果对手方的资本实力不足,会缺乏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例如,饲料企业与某一企业签立关于玉米的场外合同,约定玉米价格高于某一水平时,对手企业必须对饲料企业做出某种补偿。如果玉米价格大幅上升,这一对手方或许缺乏足够的资本金履行该项业务。最终,玉米价格上涨的风险还是需要饲料企业自己承担。
4 结语
利用衍生品进行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通常的做法,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相应的基础市场条件,但限于自身学识能力,饲料企业很少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这限制了饲料企业管理成本的方法和能力。饲料企业必须参与到衍生品交易中,否则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饲料有多种策略参与衍生品市场,包括参与期货和期权的交易,签立场外衍生合同,以及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同时,饲料企业应该注意到,这些参与衍生品交易管理成本的策略,都有相应的风险,包括交易交割中的风险,自身无法驾驭交易的风险,以及对手方的信用风险。企业要想利用好衍生品这一工具,仍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