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硕士生:“高价位”读的硕士到底有什么含金量?
2020-12-18本刊综合
最近,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结束,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报名人数的上涨幅度超过14%,有的甚至达到了40%以上。
在近年来日渐庞大的读研群体中,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他们付着动辄十几万元或更多的学费,课表却被安排在周六日,这样的研究生读的是什么呢?又都有谁在读?
不像硕士的硕士
今年10月,在2021级研究生统一考试报名进程正酣的时间点上,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了《2021“互联网产品经理”专业硕士报名》的公告。这一开设在珠海校区、学制三年、学费共12万元的硕士点,招收的是非全日制硕士生,集中在节假日授课,毕业授予学历学位双证。
另外,“互联网产品经理”专业硕士(IPM硕士)2018级招生简章标明的招收人数为15人,而在2020年最新的招生简章中,这个名额变成了30人。由于2019、2020级两届没有招生,但是“北师大IPM硕士”始终覆盖着没有办成、招生失败的疑云,以及新闻传播院系是否具有开办资质的争讨。但今年的“重出江湖”还扩招了一倍的名额,让这一硕士专业再一次占据了在职读研需求群体的视野。
IPM硕士之所以受到关注和质疑,也是因为“互联网产品经理”职业以及“互联网产品经理”教育的功能与属性目前在大众视域里还处于未知。有网友发表观点称,从个人学位的角度,这个硕士点的设立“终于有了一份国家承认的产品经理毕业证书了”;也有网友列出招聘软件上的资料,认为传统产品经理的学历要求是“专科起步、本科学历求职产品经理并无限制”,从职业技能提升的角度讲也可以吸纳下心理学知识……这就显得IPM职业的本身,很不“专业 ”。花大价钱可能是“读了个寂寞”,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它未必会在首选之列。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在网络平台发展势头迅猛的情况下,互联网产品以及用户同步发生着量变与质变,说是与日俱新也不为过,那么对庞大的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新的思维模式和职业技能也的确亟待跟进。
根据北师大官方公众号介绍,IPM硕士的培养特点是只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人员,强调“课堂即岗位”。为此,校方围绕互联网产品的计划、推广以及生命周期演化等业务实操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也辅助性引入心理学、管理学的教学资源。那么,互联网产品经理究竟有无必要通过读研来培养呢?行业所需要的该职业人才,标准已经到硕士的层级了吗?
同在北京师范大学,早在2012年成立的国家彩票发展研究院曾表示要招收“彩票硕士生”。有专家就此举动进行解读称,近来中国彩票以超25%的速度增长,从业者超百万人,但从业者素质偏低,并且几乎没有培养此类人才的机构。只不过,这些听起来特别受市场欢迎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硕士”“彩票硕士”,是否真能在取得学历后便抢占市场的一席,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读“高价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是性价比考量后的自愿选择?
参考2020年南京大学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费:会计硕士18万元(学制2年)、审计硕士16万元(学制2年)、工商管理硕士EMBA50.8万元(学制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32.5万元(学制2.5年)、金融硕士15万元(学制3年)……包括上述的IPM硕士,这些非全日制硕士学位几乎统一具有的特点是“高价位学费”。
不论是学费额度还是节假日授课的培养方式,“高价位”非全日制硕士学位大都是面向在职人员安排和开设的。
网友小A说,他毕业两年多至今,目前稳定就职一家外包公司,工作性质与本科专业对口。经过简单了解,他报名了东北某财经大学2021级的MBA专业硕士,决定在今年12月参加管理类研究生统一考试。
做出考研这一决定,是因为疫情带来的职业平缓期让他觉得“该做点什么”,提升学历,让名校MBA的学历背景为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在学校还可以结交新的朋友,更新朋友圈子,也给未来升职加薪增添一份筹码。对他来说,报考MBA专业硕士,只是一种锦上添花,有之更好,没有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最重要的是,报考非全日制也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对工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让职业生涯出现断层。
至于学费贵的问题,小A认为这不是什么负担和压力。对于已经毕业,在社会上工作了两年的他来说,这并不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他已经有了一点积蓄,并且考虑到并不是脱产读研,他并不是很担心学费的问题。
此外,小A还表示,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是教育部还是高校,都明显给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待遇和地位,这也给了他很大的勇气和信心报考非全日制岗位。
2016年教育部专门举行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有关工作答记者问》,明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 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近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不断强调,要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校园内发布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教育形式限制性条件。
纵观近年高校发布的招生章程,也能明显发现名校专业硕士的录取正在逐步向非全日制转变。8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发布了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调整的公告。公告指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
在中国人民大学之前,已有不少大学陆续压缩或取消全日制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2021年只招收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在2020年取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专硕招生,全部招收非全日制专硕;南开大学2020硕士招生明确指出应用心理学只招收非全日制,并且只面向非应届生招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硕自2019年起取消全日制招生,所有方向都只招非全日制;南昌大学会计硕士2019年起取消全日制招生;西安交通大学的会计硕士自2018年起不招收全日制统考研究生……
这一现状,是教育部和高校迎合市场的选择。随着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越来越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也是逐年攀升。以北京市为例,2017年至2019年非全日制报考比从13.1%到14.4%。从这个数据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但是,“高价位”读研这一社会现状还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人们纷纷表示,读研什么时候变成一门“生意”?学历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吗?
试着用引擎检索“非全考研培训”,排在首位的网页入口打着“正规”和“研招网”标识,但点击进去后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盈利性质的机构网页。在网上检索管理类研究生的招考信息时,也常容易收到培训机构的主动电联。不仅如此,客服人员还会提出“替规划院校、推荐专业”甚至是“代办学费商业贷款”等服务。
“锦上添花”式的硕士学位到底有没有含金量?
在北师大IPM的考试科目上,可以发现除规定的国家统考英语和政治之外,其余的两门有专业代号、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考研的必考科目,并不在重点考察范围之内,这一做法为的是降低考研难度,压缩备考成本。由于没有往届的分数划线作为参考,IPM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潜力”选拔的量化标准,并没有直观的考证渠道。
那所谓“高价位”硕士“容易考上”是什么概念?以近年来各高校商学院井喷式的管理类非全硕士作为参照,2020年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公布的考研复试基本成绩标准中,管理类以175/300分的国家线位列其中。要知道,以“高国家线”出圈的翻译类、文学类、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专硕及学硕,去年是以355/450分的标准划定考生复试资格的;而由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自主对同属于一个方向分支下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划定的分数线为395分。
对报考IPM或是MBA的群体来说,由相对宽松的选拔门槛进入考研和就读,这“锦上添花”式的硕士学位,也许之于群体本身——就是读个“读得起的寂寞”。再去较真争论其“怎么教、教什么、能不能教好”,争论其挂牌招生对硕士职业技能乃至行业发展的功能价值,或许早已没有十足的意义。
免联考甚至是函授硕士的存在也是普遍事实。这种以低教育经历成本对高学历头衔的追求——对学历身份的标榜,早就从以往的“大本生”扩张至“研究生”。尽管类属于非学历教育的范畴,免联考、函授式研究生的报考群体规模也相当可观。客服“老师”们提供的所谓最全政策汇总、高校内部资料是否靠谱无从一一查验。但可以确定的是,考研热升温至此,社会对“硕士毕业”和“研究生”身份广泛而汹涌的膜拜一定程度上滋养了线上线下非全考研培训的错综产业链。
其实,这些“生意”不仅做到了硕士研究生的领域内,各高校如MBA类的“高价非全硕士”专业,每年常规的计划招生人数少说也要在300到400人左右,远远大于全日制招生人数。增设硕士学科、扩张招生人数……高校迎合的既是应对高就业压力转化而来的读研需求,也是市场需求。但是带有“炮制”意味培养的该类型硕士人群质量真的过硬吗?这是不是一种对整个“硕士”群体社会认可度的透支和消耗?
如果仅仅是从学校财政收入考虑的办学,首先面临的是跟进补充研究生导师资源,但在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能保证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妥当而优质的分配呢?在人人谈“学历贬值”的今天,多数人或许仍希望,代表了中国学历教育高阶段的硕博研究生,能够留存住最本质、最扎实的价值与内涵。事实上,一个拥有专业代码的研究生点的创办,除了具备相应的办学资质和资源条件以外,诸多配套的评判机制和可操作的标准规范,都有待一一完善。